3. 经济体制改革中宏观控制目标的选择
3. 经济体制改革中宏观控制目标的选择
宏观控制的目标选择,是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一般认为,我国宏观控制的总体目标,应该是保持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平衡,使积累和消费保持恰当的比例。有关这一问题,常修译、柳欣同志在《试论宏观控制的三大目标》(《南开经济研究所季刊》,1986年第1期)一文中,提出了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宏观控制的目标应该是实现宏观总量平衡、资源的最佳配置以及宏观结构平衡。综合近期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有关宏观控制目标问题,理论界已形成四种不同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把宏观控制的目标仅仅归结为一个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总量平衡,是远远不够的,应该确立出三大目标: 实现宏观总量平衡; 实现宏观结构平衡; 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所谓宏观总量平衡,主要是指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也就是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实现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的总体平衡。其中国民收入分配是宏观总量平衡关系的最重要问题。在实际工作中,重点应控制以下四个方面;控制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 控制消费基金的总量及其增长;控制信贷资金的规模及其增长; 控制外汇收支。
另一种观点认为,要保证当前宏观控制符合改革要求,首先必须树立全新的控制目标,从根本上改变国家直接控制微观经济活动的传统方法,从价值管理入手,在搞活微观的同时,在宏观方面只控制国民收入的分配和主要比例关系,包括国民经济发展目标、发展速度、重大比例关系、消费基金与生活资料可供能力的关系、基建投资与基建材料的关系以及某些重要产品的供求比例关系等等。
第三种观点认为,有两个层次的宏观控制的目标,即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所谓总体目标就是对总供给与总需求这两个大的总量的控制,具体到我国的经济计划管理中,又可以分解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社会总产品的总供给与总需求; 第二个层次是国民收入的总供给与积累加消费的总需求; 第三个层次的宏观总量关系是新增国民收入的总供给与新增积累加消费的总需求。由于总供给与总需求是可以分解的,一般只讲总量控制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具体目标,主要是货币投放量、信贷投放量、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消费基金增长幅度、外汇收支平衡,其中关键是要控制投资规模。
☚ 2. 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4. 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