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3.日伪统治时期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3.日伪统治时期 3.日伪统治时期1932—1945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吉林省沦陷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日本侵略者在继续维持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同时,大力推行“满洲开拓”政策,极力扩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以满足其对粮食的迫切需求。到1943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达到9543. 4万亩,是历史上农作物播种面积最多的一年,比1929年的农作物播种面积扩大了2 364万亩,增长38.31%。其中,粮豆作物面积达到7 512万亩,比1929年的5 997万亩增长25.26%。尤其是玉米、荞麦等作物,种植面积成倍增长。1944年,玉米面积扩大到1594. 5万亩,比1932年的467. 55万亩增长2.4倍,占全省农作物种植面积的比重由民国时期的第4位跃居到第2位。1941年,是该时期全省水稻种植面积最大的一年,达192. 5万亩,比1934年的57万亩增长了1.6倍。1942年荞麦种植面积达149. 4万亩,比1934年的63. 75万亩增长1. 34倍。在此期间,高粱、谷子、大麦、小豆、糜子等粮食作物面积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大豆、陆稻等作物种植面积有所下降。经济作物(当时称为特用作物)发展速度快。1943年,全省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263. 2万亩,比1934年的106.95万亩增长1. 5倍。由于日本侵略者推行血腥统治、残酷压榨和掠夺资源的政策,并最大限度地增加农民交纳出荷粮、捐税和兵饷等,使农业生产力遭受严重破坏,农民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无力投资改善生产条件,种植业呈现出面积扩大、产量下降的局面。据该时期9年间统计资料反映,粮豆年平均总产为511.48吨。其中,粮豆产量最高的是1938年,总产量为592. 78万吨,比1929年的645. 64万吨减产8.2%。粮豆产量最低的是1934年,总产为303.74万吨,比1938年减产48.8%。 ☚ 2.民国时期 (二)新中国成立后,种植业发展状况 ☛ 3.日伪统治时期 3.日伪统治时期“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三省,吉林省沦为殖民地,日本帝国主义者操纵着吉林省林业管理机构实权。伪满政府成立不久便开始实行大片森林官有和中央统管的方针。林业管理机构的设置,除继承民国期间的某些做法外,主要还是采用当时日本的模式。这些机构成为日本侵略者掠夺吉林林业资源的工具。其间采伐量持续骤增,大片森林遭到掠夺式的采伐,加之以“清匪”为名,对村边、路边的林木进行焚毁,致使森林资源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森林覆盖率大减,在许多地方原始森林几乎绝迹。 ☚ 2.民国时期 4.解放战争时期 ☛ 3.日伪统治时期 3.日伪统治时期1931—1945年东北沦陷以后,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扩大侵略战争的需要,大肆掠夺畜产资源,于1937年开始实行两次产业开发五年计划。采取增拨经费,设置种马场、绵羊改良场,引进优良品种,加强防疫等措施,对畜禽进行改良,以便增产猪、牛、羊肉和牛皮、羊毛等畜产品。并将所有畜产品作为军需物资,列入物资动员范围,实行“畜产品强行征购”的政策,使畜牧业生产处于徘徊停滞的状态。据榆树、农安、前郭、扶余等16个重点县统计,1945年与1935年比较,马增加了12.96%,牛减少19.92%,骡减少了7.77%,驴减少10. 05%,羊增加33.75%,猪减少45.88%。特别是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从全省强行征购马、骡39万匹,牛45万头,羊37万只,猪113万头。 ☚ 2.民国时期 (二)新中国成立后发展状况 ☛ 3.日伪统治时期 3.日伪统治时期1932—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出于对中国自然资源掠夺的目的,制定了一些刺激生产发展的政策,同时对特产项目实行专管,全面控制。1939年,伪满洲国公布了特产品专管法,成立特产品专管公社,当时专管的特产品包括大豆、苏子、小麻子、花生、亚麻仁、向日葵等。1941年,对人参实行“统治管理”,同时号召资本家、商人、地主向参业投资,人参面积又有回升。这一时期,果树生产发展较快,1935年全省有4个县栽种果树,面积为112公顷。到1943年已有20个县栽种果树,面积为1 561公顷。 ☚ 2.民国时期 (二)新中国成立后园艺特产发展状况 ☛ 3.日伪统治时期 3.日伪统治时期1931—1945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沦为殖民地。日本侵略者对渔业实行了垄断和掠夺的政策。1932年开始在省、县建立水产行政、事业和企业机构。1934年公布《水产业开发实施计划纲要》。1937年制定《渔业取缔法及实施细则》,实行渔业登记制度。1942年,全省渔业户2 573户,渔业劳动力10 733人,渔船2 616只。各类渔具有:定置渔具的亮子已达113处,冰槽子52处;定所渔具的大拉网75趟,小拉网6趟,待河网151趟,铁脚网126趟,游动渔具的挂网273片,扒网628趟,旋网31趟,钩钓类345盘,其它笼拦等杂渔具661个。水产品产量达到1. 2万吨。1944年为保障其侵略战争的需要,公布《水产统制法》,实行水产品“出荷”和重点配给的办法。同时大力强化渔业捕捞,强迫渔民下江下河,进行“竭泽而渔”式的生产,使水产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尽管捕鱼工具有所改进,生产规模有所扩大,但是,由于侵略者垄断和掠夺,并用多种多样的苛捐杂税盘剥渔民,使渔民生活极端困苦,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致使水产生产处于停滞不前甚至逐年下降的状态。 ☚ 2.民国时期 (二)新中国成立后渔业状况 ☛ 3.日伪统治时期 3.日伪统治时期1931—1945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吉林省沦为日本侵略者的殖民地,农职性质的学校基本停办。1936年仅有吉林、延吉和辽源3所农业学校。1938年日伪政权为推行“新学制”加强实业教育,以期开发和掠夺农业资源,扩大侵略战争,农业学校增加13所,并创建15所农科性质的国民高等学校。1940年在长春市创建1所“新京”畜产兽医大学,学制三年,设畜产兽医专业,学生171人,教师19人。1940年在大赉创办水产科国民高等学校,有教工5人,招6期学生,两期毕业生,约百人。专业教师由营口水产校兼课,1945年8月停办(表4-3-3、表4-3-4、表4-3-5)。 表4-3-3 1931—1936年省立农业学校情况
表4-3-4 1938年农科国民高等学校情况
表4-3-5 1932—1944年农业职业学校情况
(续)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到1948年11月东北全境解放,吉林省存在着两种政权和两种不同性质的教育制度。一种是解放区的人民教育;一种是国统区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 1946年5月蒋介石悍然撕毁停战协定,在美帝支持下,发动内战,大举进兵,先后侵占吉林省部分地区。在吉林、长春二市建立两所农业院校,一所是把伪满学生集中起来办长春大学的农学院;一所是在吉林市八百垅把伪满第一国民高等学校的学生集中起来办吉林省立农科职业学校。由于依然推行党化教育,法西斯管理与控制,血腥镇压爱国学生运动,再加上解放战争迅猛进展,爱国师生纷纷逃往解放区,直到吉长二市解放,没有毕业生。1948年3月9日吉林市解放,接收了吉林省立农科职业学校,改名为吉林省农业学校。根据1948年东北行政委员会颁发《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和中共中央东北局、东北行政委员会于1949年作出《关于整顿高等教育决定》的精神,于1949年4月在吉林省延边大学内设农学部,内有农林、牧医两个学科,在同年3月15日将吉林省农业学校改为大专,命名为吉林省立农业专门学校。设农艺、牧医和农田水利三个专业,学制四年。当年春秋两季首次招收两批学员,在校生达到243人,教师30多人,职工20多人,毕业生48人。 ☚ 2.民国时期 (二)新中国成立后农业教育进程 ☛ 3.日伪统治时期 3.日伪统治时期1931年(民国二十年),东北沦陷后,日本侵略者大肆掠夺,捐税繁重,农民生活水平日下。据1936年对达子营雇农家庭生活调查,年人均生活费只有9.34元(伪币),其中伙食费占全年总支出的60%,人均只有5.65元(伪币),住房费约占全年总支出的28.6%,衣服鞋帽开支,仅占全年的22.2%。 ☚ 2.民国时期 第二节 农业合作化以前的农民生活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