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传统农业耕作制向现代农业耕作制转变阶段1980—1990年
这一阶段,围绕稳产、高产、高效的目标,单项技术增产措施,发展为系列化、综合技术配套增产措施。大批农业科技成果的迅速普及和应用,有力地促进和推动了传统农业耕作制度向着现代农业耕作制度的转变。其基本特征:
(1)旧的轮作制被打破,新的种植制度逐渐形成。进入80年代,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农用工业等社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使粮豆作物主产区的豆、禾作物轮种和一年一熟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耕作制度被打破。以玉米为主的禾本科作物,连作面积迅速增加,玉米套种小麦,小麦复种蔬菜等种植形式相继出现。由于玉米稳产高产,比较效益高,而品种质量、施肥水平、机翻机播和病虫草害防治等综合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又为玉米连作制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据测算,从1980年到1990年的11年间,玉米播种面积平均每年以11. 62%的速度增加,年均扩种玉米73.3万亩,连作面积一般在50%以上。随着紧凑型玉米品种的育成和引进,种植密度由70年代后期的平均每公顷4—4. 5万株增加到80年代的5—6万株。水稻生产,伴随大、中、小棚旱育苗技术的全面推广,秧苗素质不断提高,插秧密度则向稀植方向发展。70年代选用中熟类型品种,插秧实行宽行密植,主推8×3寸,引进机械插秧技术后为9×3、9×4寸。80年代后期,水稻旱育稀播、稀植技术试验成功,插秧密度为9×6、9×8寸,每穴2—3株,丰产性能较好,增产幅度在15%以上。
(2)农机和农艺相结合。为保证播种质量,切实解决种肥隔离和底化肥深施密封等栽培技术问题,在80年代全省重点推广了机械播种、机械深施化肥、机械粉碎根茬、机械插秧等新的技术措施,把农作物栽培技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1990年全省机播面积达到2 165.8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35.7%。其中,单体播种机播种面积达到900万亩,占机播面积的41.6%。玉米机械半精量播种面积达到1 232万亩,占玉米播种面积的37%。机械粉碎根茬直接还田470万亩。水稻机插秧面积达到271万亩,占水田面积的43.2%。
(3)施肥技术渐趋科学合理。80年代,综合运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与肥料效应,在有机肥为基础的条件下,按着适宜用量和比例,在全省普遍开展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1990年全省配方施肥面积达到2000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33%。其中,玉米配方施肥面积1 741万亩,占玉米播种面积的52.3%。水稻配方施肥面积259万亩,占水稻插秧面积的41. 3%。80年代,以磷酸二铵为主的复合肥,以硫酸钾为主的钾肥和硫酸锌为主的微肥,使用量迅速增加。1980—1990年的11年间,全省化肥施用量增加163万标吨,年均递增9.8%;年均增施化肥13.2万标吨;年均增产粮食6. 75亿公斤。即每增施1万标吨的化肥,增产粮食5 000万公斤。在气候条件相近、播种面积基本等同的1990年、1984年和1988年的3年中,化肥的投入数量和粮食产量间呈正相关。1990年化肥施用量分别比1984年和1988年增加84万标吨和21万标吨,增长37.3%和16. 1%,而1990年粮食产量分别比1984年和1988年增长27. 3亿公斤(8.4%)和17. 7亿公斤(5.2%)。
(4)高产型作物结构和现代中耕除草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了传统耕作制度的演变。随着玉米杂交种的全面推广和施肥水平的提高,使玉米的产量和比较效益显著增加。80年代逐步形成了以玉米为主的高产型粮豆作物结构,玉米播种面积超出大豆、水稻、高粱、谷子等粮豆作物面积之和。1990年全省玉米播种面积达到3328. 6万亩,占粮豆作物播种面积的62.93%。玉米取代了传统轮作中大豆的位置,成为轮作体系中的主要作物。随着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化学化的发展,中耕除草在完善传统技术的同时,增加了现代的技术手段。自80年代以来,机械中耕面积年均都在1 000万亩以上。在杂草防除上,在坚持人工拔草、机械除草的同时,大面积推广了敌稗、除草醚、阿特拉津等水、旱田化学除草剂。1990年旱田化学除草面积496万亩,占播种面积的8.5%;水田化学除草面积627. 6万亩,占插秧面积的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