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3.“两西”建设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3.“两西”建设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3.“两西”建设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1) 农业内部结构单一,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下。中部干旱地区是传统的农业区。农业经济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中以粮食为主,农业内部结构单一,是造成经济收入少、农民生活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表5-1-18显示了1982年(“两西”建设前1年)的农业内部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情况。

表5-1-18 1982年中部干旱地区农业内部结构

项 目单位数额占总数的比例 (%)备 注
农业总产值
种植业产值
林业产值
牧业产值
副业产值
万元
万元
万元
万元
万元
63 666
40 717
4 168
12 348
6 433
100.00
64.0
6.5
19.4
10.1
均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
农作物总播种面积
粮食播种面积
经济作物面积
其他作物面积
万公顷
万公顷
万公顷
万公顷
127.47
105.40
11.20
10.87
100.0
82.7
8.8
8.5
 
农村社会总产值
农业产值
非农产业产值
万元
万元
万元
70 744
63 666
7 078
100.0
90.0
10.0
系乡镇企业产值

从表5-1-18可以看出,在中部干旱地区农村经济中,农业产值占90%,非农产业(乡镇企业)产值仅占10%,农业占了绝对优势。在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产值占64%;种植业中,粮食播种面积占82.7%,可以说基本上是“粮食经济”。农业、种植业产值和粮食播种面积比重虽然较大,但由于农业非常落后,致使整个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很低,见表5-1-19。

表5-1-19 1982年中部干旱地区农村经济主要指标

指 标单位数 量中部地区占全
省的%
备 注
中部地区全 省
农村社会总产值
农民人均
万元
70 744
133
361 022
216.2
19.6
61.5
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
农业总产值
农民人均
万元
63 666
119.7
320 072
191.7
19.9
62.4
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
乡镇企业产值
农民人均
粮食总产量
农民人均
粮食亩产量
肉类总产量
农民人均
万元

亿公斤
公斤
公斤
万公斤
公斤
7 078
13.3
8.11
152.4
51.25
4 233.5
7.95
40 950
24.5
46.91
281
110
15 651
9.35
17.3
54.3
17.3
54.2
46.6
27.1
85.0
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
耕地面积
有效灌溉面积
占耕地的比重
农民人均
“三田”面积
占耕地的比重
农民人均
机耕面积
占耕地的比重
万公顷
万公顷
%
公顷
万公顷
%
公顷
万公顷
%
139.63
18.31
13.1
0.03
38.51
27.6
0.07
7.80
5.6
356.68
84.69
23.8
0.05
66.07
18.5
0.04
56.00
15.7
39.1
21.6
55.0
4.56
58.3
149.2
12.31
13.9
35.7
各类土地面积均为统计数
化肥施用量
耕地亩均
农村用电量
耕地亩均
万吨
公斤
万千瓦时
千瓦时
13.33
6.4
51 299
24.5
68.2
12.8
98 822
18.5
19.5
50.0
51.9
132.4
为实物量

从表5-1-19可见, 中部干旱地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各项主要指标,大多数都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社会总产值仅133元, 为全省平均数的61.5%;农民人均占有粮食仅152.4公斤, 为全省平均数的54.2%; 粮食亩产量仅51.25公斤, 为全省平均数的46.6%。人均占有肉类产量为全省平均数的85%。在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方面, 1982年有耕地面积139.63万公顷(统计数,下同),其中山地103.33万公顷,占74%,川地32.07万公顷,占23%,塬地4.2万公顷,占3%。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13.1%,为全省平均数的55%。“三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虽然大于全省平均数49.2个百分点, 但农民人均只有1亩多,并不能在农业经济中产生很大作用。农业机械化程度、化肥施用量等均大大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只有每亩耕地平均的用电量高于全省平均数32.4个百分点,其原因是中部地区高扬程电力提灌工程多,耗电量大,农村用电大部分集中在少量电灌面积上,其余大面积的耕地和广大农村的用电量则很少。
(2)“三料”俱缺,造成农牧业生产的恶性循环。燃料、饲料、肥料俱缺,是中部干旱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又一大制约因素。
❶生活燃料严重短缺,被省农村能源综合区划列入严重缺能区。据测算,全省平均每个农户(以5口之家计算)每天做饭3次,冬季取暖4个月,共需要烧柴3 000公斤或农作物秸秆5 400公斤, 折合有效热能每天5 000千卡。而中部地区户均每天能够得到的有效热能仅为3 307千卡, 仅能满足需要的66.1%,大部分地区缺4个多月的生活燃料,严重地区缺6个月。在生活用燃料中,69.5%属于生物能源,如秸秆、薪柴(草)、畜粪等。但由于种植业产量低,农作物秸秆的产量相应也就少, 这一地区农作物秸秆人均资源量仅为全省平均数的72.5%。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疏,薪柴(草)资源更为短缺,如定西地区,薪柴(草)资源仅占全部农村能源资源量的4.7%。农作物秸秆和薪柴(草)少,农民为了做饭取暖,就把大量畜粪烧掉,甚至铲草皮、挖草根。据定西地区典型调查,每个农民每年铲掉草皮面积2.67公顷,才能勉强维持生活用燃料。这种“斩草除根”的办法进一步破坏了土地植被, 使荒山荒坡产草量下降, 同时加重了水土流失;
❷饲料严重短缺。大量农作物秸秆被烧掉,牲畜饲草无来源,加之草地产草量低,能够用于牲畜饲料的粮食更少,使畜牧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❸肥料严重短缺。在贫困地区,长期形成“人无厕所畜无圈”的生活习惯,再加上畜粪当燃料烧掉,使大量有机肥料流失。当地农民多以打土炕或挖陈土解决肥料问题, 实际上是“黄土搬家”,肥效甚微。缺乏有机肥料,又无钱买化肥,使大多数农户白籽下种,种“卫生田”,又严重制约了耕地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因此,“三料”俱缺是这一地区农牧业生产处于恶性循环状态的重要原因之一。
(3)“水荒”严重,人畜饮水困难。中部干旱地区大部分地方缺乏人畜饮水的水源, 主要靠打水窖蓄存雨水解决饮水问题。据1981年甘肃省水利厅编制的《甘肃省水利化简明区划报告》调查统计,全省黄河流域52个县(区),饮水困难的人口280.5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25.7%;饮水困难的牲畜158.6万头。这些饮水困难地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干旱山区。据1982年甘肃省水利厅统计, 中部18个县共有缺水人口164.56万人,占农村人口的29%,缺水牲畜188.76万头。靠水窖吃水的地方,如遇连续干旱,或者降雨量小形不成径流,水窖蓄不上水,就发生了严重的“水荒”,必须从外地拉水解决。1982年大旱时,定西地区有120万人靠汽车拉水吃,仅国家补助的拉水运费就达598万元,拉水时间最长的达半年之久。人蓄饮水问题始终是中部干旱地区一个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过去,人们衡量一个农户的富裕程度,要看有多少个水窖;连姑娘找婆家也要把水窖的多少做为选择的条件之一。所以,新中国成立后, 党和政府一直致力于解决这一地区的人畜饮水问题,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探索了多种解决人畜饮水的办法和途径,但始终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4)经济收入来源少,农民生活贫困。如前所述,中部干旱地区基本上是“粮食经济”,而粮食产量很低,人均占有量少,多数农民自产粮食不够吃,需要国家返销才能勉强度日。仅从1973—1982年的10年间,国家共给中部干旱地区农村返销粮食14.35亿公斤, 农民人均每年28.5公斤,占自产粮食的12.4%。其中1982年返销量最高,达2.865亿公斤,农民人均54公斤,占自产粮的35.4%,见表5-1-20。由此可见, 粮食不足是这一地区农民不得温饱、生活贫困的首要因素。1981—1982年遇到大旱, 由于人缺粮、畜缺草、人畜缺水,尽管国家全力救灾,还是发生了大批灾民外流讨饭的情况。
在缺粮、缺水的同时,农民更缺钱花。在“两西”建设以前,这一地区除了种植业收益外,很少有其他经济收入来源,是造成农民生活贫困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据1982年统计,中部干旱地区农民从集体分配得到的纯收入(按当时的统计口径,这些收入主要是承包集体土地、果园等得到的实物折价)人均为37.4元,其中最少的会宁县只有12.4元(见表5-1-21),加上家庭副业收入和其他非借贷性收入,人均纯收入为72元,为全省平均数174元的41.4%。人均纯收入在200元以下的贫困户占总农户的75%,比全省平均数65%高出10个百分点。

表5-1-20 1973—1982年中部干旱地区粮食产量和回销粮

单位:亿公斤、公斤

年 份粮食总产量农民人均产粮农村回销粮农民人均回销粮人均回销粮占
产粮的%
10年合计116.05229.514.3528.512.4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9.33
12.24
14.65
12.20
13.49
12.99
11.11
13.26
8.67
8.11
196.5
252
298
225
267.5
255
216.5
255.5
165
152.5
1.64
1.41
1.23
0.97
1.22
0.87
1.03
1.47
1.63
2.87
34.5
29
25
19.5
24
17
20
28.5
31
54
17.6
11.5
8.4
8.7
9.0
6.7
9.2
11.2
18.8
35.4

表5-1-21 1982年中部干旱地区农民人均纯收人情况(集体分配部分)

县 名农村人口
(万人)
纯收入
(万元)
每人平均
(元)
备 注
合 计533.6719953.137.4 
定 西
临 洮
通 渭
陇 西
永 靖
东 乡
静 宁
庄 浪
华 池
环 县
秦 安
永 登
榆 中
皋 兰
靖 远
会 宁
景 泰
古 浪
33.81
40.44
34.07
34.11
14.93
18.61
36.41
32.36
8.38
23.41
42.83
37.63
35.33
17.58
37.87
41.29
14.60
28.12
960.2
1662.1
770.0
897.1
961.5
865.4
1146.9
1097.0
445.6
685.9
968.0
2111.0
1819.5
1144.5
1696.6
512.0
892.1
1197.8
28.4
41.1
22.6
26.3
64.6
46.5
31.5
33.9
53.3
29.3
22.6
56.1
51.5
65.1
44.8
12.4
61.1
42.6
 
白 银1.89119.863.4原白银区属兰州市, 未分平川区

农民生活的贫困化使得农村经济再生产一直处于恶性循环状态之中,农民无力维持简单再生产,更无力增加投入,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循环。
(5)人口超速增长,资源环境不堪重负。中部干旱地区农村贫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口增长过快,超过了资源环境可以承受的能力,造成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状况, 见表5-1-22。

表5-1-22 中部干旱地区人口增长情况

年 份总人口
(万人)
农村人口
(万人)
总土地面积
(万平方公里)
人口密度
(人/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
(万公顷)
农民人均
耕地 (亩)
1949
1952
1957
1962
1965
1970
1975
1980
1982
266.85
289.64
334.72
336.10
381.52
457.80
519.82
551.43
567.94
255.45
277.86
319.75
238.03
364.56
439.70
491.73
519.19
531.78
6.74
6.74
6.74
6.74
6.74
6.74
6.74
6.74
6.74
39.6
43.0
49.7
49.9
56.6
67.9
77.1
81.8
84.3
132.46
144.06
148.94
140.20
141.95
141.35
141.24
139.86
139.63
7.8
7.8
7.0
8.8
5.8
4.8
4.3
4.0
3.9

注:表中均不包括白银、平川两区


从表5-1-22可见,从1949—1982年, 中部干旱地区总人口增长1.13倍, 33年平均递增率为23.5‰;其中农村人口增长1.08倍,年平均递增率为22.46‰。人口密度由每平方公里39.6人增加到84.3人。按照联合国1978年沙漠会议提出的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人口负荷每平方公里20人的极限标准衡量,已超载3倍多。农民人均的耕地面积由0.52公顷减少到0.26公顷,正好减少了一半。在其他自然资源都很贫乏的情况下,土地做为这一地区的主要资源,已经承受不了人口增长的巨大压力,使得自然生态环境更加恶化。
☚ 2.自然特点   (三) “两西”地区在甘肃省农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 ☛
0001971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2:4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