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重要科研成果
40多年来,全省各级农业科研机构和科技工作者做了大量试验研究工作,完成研究、试验推广课题达2 000多项,其中有600多项成果分别获国家、部、省、厅级科技成果奖。
(1) 农业研究。
【农作物品种选育】 甘肃省粮食作物良种选育工作,经历了地方品种评鉴,引种驯化和杂交育种3个阶段,地方品种资源鉴定在1951年群众性良种评选活动的基础上,1953—1957年开始对地方品种进行分类鉴定。先后征集粮食作物品种2 209份,经过初步整理鉴定在生产上应用的有冬、春小麦、糜谷、高粱、玉米、马铃薯、水稻、大麦、豆类等10类粮食作物共864个品种。1980—1981年在全省开展了品种资源补充征集工作,共征集到粮食作物品种1 541份,同时开展了野生大豆资源考察,基本摸清了它的地理分布、生态环境和类型, 搜集到种子90份。
引种驯化工作始于50年代初期,对农业改进所引种选育的小麦品种甘肃96号, 进行了试验示范推广,同时推广的还有玉皮麦、武功774。50年代末,省农科院和临夏州农科所引种阿勃、阿夫成功,推广面积合计超过33万公顷。
50—60年代,省农科院和平凉、甘谷试验站等单位还分别引种成功冬小麦碧玛1号、4号、钱交麦、早洋麦、石家庄407、奥德萨3号、2 711、中苏68、南大2 419、阿桑、阿魁雪,水稻川大粳、中农4号; 谷子大同白谷、昭农6号,高粱牛心棒和熊岳253号,玉米金皇后、维尔42及156、白马牙和荚粒子,均大面积种植, 增产显著。
70—80年代,天水地区农技站、农科所、成县农技站分别引种成功的有咸农4号、山前麦、里勃留拉冬小麦。酒泉地区种子公司、泾川种子公司、镇原农牧局等单位引种成功的有中单2号玉米, 其中咸农4号和中单2号推广面积均超过6.7万公顷。
冬、春小麦杂交育种工作始于50年代,先期育成的春小麦有甘麦、临农、甘春、金麦、定西、陇春等系统及张春9号共计50余个品种。其中最突出的为省农科院育成的“甘麦8号”,省内外推广面积超过67万公顷,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推广面积超过6.7万公顷的有定西24号和陇春8号、甘麦23号、甘麦39号和阿勃红等。其中甘麦23号获1978年省科学大会奖。冬小麦有庆选、天选、中粱、庆丰、平凉、武都、张冬系统的品种50多个,其中推广面积超过6.7万公顷的有庆丰1号和西峰16号, 获1978年省科学大会奖的有庆选15号和西峰9号。80年代育成的春小麦新品种陇春9号和陇春10号均获1986年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其他作物,玉米育成庆单、平单、陇单、酒单、临单和庆双及张单488等一批良种。马铃薯育成了抗疫1号、陇薯1号及反修、渭会、临薯等系统的一批良种,其中抗疫1号马铃薯获1978年全省科学大会奖。陇糜、陇谷系统和临夏大蚕豆, 均有明显增产效果。
在常规育种的基础上,70年代后期开始采用了一些新技术。省农科院单倍体育种组与张掖农科所分别用花药培育出“花培764”和“WA—13”春小麦良种。张掖农科所用γ射线与杂交技术育成了 “R—3—3—3”春小麦良种。省农科院进行了太谷核不育系小麦利用研究,并用普通小麦与燕麦草进行杂交,创造了高蛋白质资源79668F3—2,该项成果获1988年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经济作物、蔬菜品种选育方面重点进行了棉花、油料作物、甜菜等研究。
棉花品种进行了4次更新, 70年代用新疆的361—72代替了克克1543。80年代, 由敦煌县农科所育成的敦棉1号(72—2)代替361—72,72—2获1984年甘肃省科技成果一等奖。省经作所育成了甘棉3号和甘棉4号, 作为搭配品种分别在成县和敦煌局部推广, 甘棉3号获1978年甘肃省科学大会奖。
油料作物进行了胡麻品种三次更换和杂交育种,育成天亚、陇亚系列品种共30个。其中省农科院育成的有甘亚2号、3号、4号、陇亚1号、2号、3号、5号及7544—4—2等,定西油料试验站育成的有定亚1至15号,兰州农校育成的有天亚2号、4号和7669—1022,张掖地区农科所育成的有张亚1号、75—11等。天亚2号种植面积达5.3万公顷以上,获1982年省科技成果二等奖,油菜品种在50—70年代主要推广胜利油菜、门源油菜、青油3号、沪州1号等。80年代初河西及高寒区引种奥罗油菜成功。陇东、陇南冬油菜区引种白菜型74—1成功。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还从米达斯中系统选育出含油量高、含芥酸低、产量高的796—30—4甘兰型春油菜新品种。
甜菜品种,1980年由甘农大从内蒙古引进的“工农2号”成为河西甜菜产区的主要品种。
蔬菜的引、育种工作始于1952年,先后引进的蔬菜种类有番茄、甘蓝、菜花、茄子、辣子、大白菜、小白菜、南瓜、萝卜、菜豆、黄瓜、西瓜、甜瓜等14种。到1965年止,确定推广的番茄早熟品种有甘早红、武魁二号和北京十号,中晚熟品种有粉红甜肉、河沙克里、卡德大红、哥柔森林等4个品种。甘蓝早熟品种有苏联熟、逖特马尔斯卡、金早生,中晚熟品种有稍子白、黄苗等2个品种。菜花有雪球。大白菜有大青口和洛阳二包头,茄子有北京五叶茄,南瓜有缩面南瓜和中村早生,冬萝卜有美波早生、青皮脆。辣椒有天线3号、黄瓜有北农12号。西瓜品种有莫纳莫尔利(当时称友谊瓜,文革中改名反修瓜)。甜瓜新品种有兰甜五号。白兰瓜新品系73—2。
【耕作栽培技术研究】 旱农研究:50—60年代着重于抗旱栽培技术,70年代后着重于种植业内部多学科的综合技术措施,如80年代初省农科院在定西唐家堡试验区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研究,1984年—1986年农科院镇原上肖试验基地进行了农林牧综合开发利用研究,甘肃农业大学在定西鹿马岔村进行了旱农生态系统及综合增产技术研究;1982—1984年临夏州科委和农牧局开展了粮食大面积高产栽培试验等。其中陇东旱塬粮食增产经验获1982年省科技成果二等奖,陇东旱塬农林牧综合开发利用试验研究获1988年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灌区主要开展节水增产栽培技术研究。成果主要有春小麦大面积丰产栽培技术试验示范,获1986年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河西沿祁连山冷凉灌区小麦栽培技术研究,获1987年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祁连山北麓海拔1 700—2 600米冷凉灌区百万亩春小麦栽培技术体系研究,获1988年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土壤肥料研究工作始于50年代,主要开展了土壤普查、盐碱土改良、砂田研究、耕作制度、化肥施用、绿肥、农肥、菌肥研究等。其中酒泉地区农垦局农科所的内陆河流域大面积盐碱土改良示范(暗管排水排盐),获1981年省科技成果二等奖。甘农大进行的武威种植制度研究——三年三区轮作制,获1984年省科技成果一等奖。70年代省土肥所与地县有关单位先后开展化肥施用技术、氮肥增效剂、磷矿粉、微肥及稀土等肥效试验均取得良好效果,其中全国化肥网协作项目合理施肥提高化肥利用率的研究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保护地栽培技术研究最早用于蔬菜,50年代省园艺试验总场开展温室番茄栽培试验成功。70年代,省蔬菜所推广塑料大棚栽培技术。80年代初,兰州市农牧局首先引进地膜覆盖蔬菜栽培技术,获得早熟增产效果,并开始对棉花、烤烟、甜菜、玉米、马铃薯等进行了地膜覆盖栽培试验示范,其中在棉花、玉米栽培上的应用效益最突出。到1992年种植面积达到20万公顷。
【植物保护研究】 主要开展了农作物病虫鼠害基本情况调查,病虫害防治、预测预报、植物检疫等工作。查明了主要病虫害种类,解决了小麦腥黑穗病、线虫病、小麦糜花病、麦蝽象、小麦吸浆虫、糜子钻心虫、小麦红矮病、条锈病、玉米矮花叶病、丝黑穗病、马铃薯病毒病的防治等问题。搞清了粘虫、小地老虎的迁飞、越冬、虫源问题。查明了地下害虫的种类和优势种的发生规律。在河西等地试验推广燕麦畏等除草剂,控制了燕麦草的危害。其中主要成果有:1959—1977年省植保所承担的小麦红矮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研究,获1978年甘肃省科学大会奖。省植保所承担的小麦条锈病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和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区系鉴定与消长动态分析分别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和1984年省科技成果一等奖。省植保所承担的小地老虎越冬与防治研究,获1986年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兰州西固农药厂和省植保所联合承担的高效低毒除草剂燕麦畏研制,获1985年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果树研究】 果树研究共取得成果37项,其中20多项获奖。首先,大力开展了果树资源调查,基本摸清了全省果树资源种类与分布。先后引进果树品种852个,计有苹果品种(系)250个、梨211个、桃180个、杏35个、葡萄80个,柑桔25个,枣14个,核桃28个,山楂12个,草莓17个。已有80多个被推广应用,其中张掖苹果梨、天水“花牛苹果”、武威金冠、漳县红元帅等品种1985年被评为全国优质果品。杂交育种主要有天水园艺站的“红星140”号,天水农业局的“红星7号”、“红星9号”,兰州市的“白粉桃”等。果树栽培技术及增产措施研究方面,主要进行了苹果砧木及果树高接换种研究,梨园增产技术研究,果树矮、密、丰产栽培试验,果树抗寒栽培技术研究,并都取得了较大成果。其中天水地区果树所开展的苹果砧木选育与利用研究,获1984年省科技成果三等奖。省科学院生物所开展的苹果幼树越冬生理指标研究,获1985年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2)畜牧业研究。全省畜牧科研、推广部门共完成研究、试验、推广课题近300项,其中有106项成果获国家、部、省、厅级科技成果奖。主要成果有:
【家畜育种及改良】 甘肃农业大学山丹马育成项目获198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国农科院西北畜牧兽医研究所等10多个科研、推广单位开展的甘肃高山细毛羊新品种选育,获1981年甘肃省政府特别奖。甘肃农业大学的《骆驼繁殖生理研究》,获1981年农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省农业局领导完成的甘肃省黑白花奶牛培育获得部颁科技进步一等奖。由甘肃省畜牧兽医研究所完成的甘肃黑猪育种研究获1986年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由临夏回族自治州畜牧兽医研究所承担的黄牛杂交改良试验,获1984年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饲草料研究】 甘肃农业大学承担的草原综合顺序分类法及草原分类检索图获1978年甘肃省高校首届科学大会奖,甘肃省种草养畜技术服务公司完成的甘肃省中部5县百万亩种草技术承包获1987年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兽医防治研究】 由甘肃兽医研究所完成的牛肺疫弱毒菌苗研究,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由中国农科院中兽医研究所完成的兽用抗菌新药“痢菌净”的研制及临床应用,获农牧渔业部1983年技术改进一等奖,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由甘肃省畜牧兽医研究所完成的甘肃省家畜缺硒病调查研究获1988年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由甘肃农业大学完成的《马类动物气喘病研究》, 获1987年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3)林业研究。甘肃省林业科技工作共取得167项科技成果, 其中有44项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
林业勘察设计方面主要开展了天然林区区划、森林资源调查和造林调查设计,主要成果有:甘肃黄土高原立地条件类型划分及适地适树研究, 由省林业科研所完成,获1987年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祁连山北坡森林植物种类调查, 由甘肃省张掖祁连山水源林研究所和张掖地区森林总场完成,获1986年省林业厅科技进步三等奖。
【林木种子】 1981—1983年省林木种子公司组织力量在全省56个县的10个林区开展了林木良种资源普查,选出油松、云杉、杨树、泡桐、核桃等17个树种的优树528株,查出国家二级保护树木银杏、香果树、连香树、杜仲5种,查出国家三级保护树木麦吊杉、红豆树、金钱槭、领春木4种,属于甘肃珍稀树种的红杉、红豆衫、铁坚衫、小果香椿21种。通过普查绘制了甘肃省林木良种资源分布图。成果有甘肃省林木良种资源普查, 获1986年省林业厅科技进步二等奖。
【防护林建设】 主要科技成果有:黄土丘陵沟壑区造林技术研究,由定西地区林科所承担,获1981年省科技成果一等奖。民勤沙生植物园试验示范项目,由省治沙研究所民勤治沙综合试验站承担, 在巴丹吉林沙漠东南缘建成我国第一座具有荒漠特色的沙生植物园,面积66.6公顷,引进沙生灌木、乔木和草本植物73件,早生、中生和园林观赏植物205种,分属50科、166属,定植引进观察杨树120多个品种,获1983年林业部科研三等奖。祁连山水源林涵养效能及其营林技术的调查研究, 由张掖祁连山水源林研究所和甘肃农业大学林学系森林经营管理教研组承担完成, 获1983年林业部科技成果三等奖。
速生丰产用材林和经济林建设,主要研究成果有:甘肃小陇山次生林综合培育研究, 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甘肃天水地区小陇山林业实验总场和甘肃省林业科学研究所承担,获1983年林业部科技成果三等奖。甘肃省洮河林区云、冷衫林分择伐周期的调查, 由甘肃农业大学林学系森林经营管理教研室承担, 获1983年林业部科技成果三等奖。
【林木病虫害防治】 甘肃省林木病虫害普查,由省林木病虫害防治站和武威、张掖、定西、天水、陇南地区林木病虫害防治站共同完成,获1987年省林业科技进步一等奖。黄斑星天牛防治技术研究由省林业科学研究所承担, 获1986年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4)水利水保。省水利厅科学研究所和水保试验站,先后开展了灌溉试验、盐碱地改良、水库泥沙、渠道防渗抗冻、水泵抗气蚀磨损涂护、苦水灌溉、水土保持等专题试验研究,共取得200多项研究成果,其中有51项获得省部级和厅级奖励。
渠道防渗、抗冻抗冲试验研究,由省水科所主持,获1988年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水利改良盐碱肥地试验研究,由水科所牵头,提出了暗管排水试验研究成果报告,获1988年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蓄清排浑试验研究由省水科所、平凉、定西地区水电局、省水文总站等8个单位共同承担,获1986年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水泵抗气蚀磨损涂护试验研究,1982年元月通过了技术鉴定,水工机械获1980年省科技成果三等奖。水文遥测仪试制研究,由兰州水文总站承担,获1983年省科技成果二等奖。苦水灌溉试验研究,由省水科所和民勤县水电局共同负责,获1990年省水利厅科技进步一等奖。
小流域综合治理示范由平凉水土水保工作站承担,获1988、1989年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5)农业气象方面。全省农业气象研究的主要成果有:河西干热风试验研究,从1970年开始,由省科委组织中国科学院兰州大气所、省农科院、兰州大学生物系、武威农业气象站等单位承担,获1987年全国及甘肃武威地区科学大会奖。
土壤水分动态规律研究, 由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承担,瓜果品质与气象条件的研究,由天水农业气象试验站承担, 农田小气候的研究, 由武威气象试验站承担,冬小麦越冬冻害的研究,由西峰农业气象站承担,均取得了相应成果并在农业生产中普遍采用。
(6)农业机械化研究。甘肃省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所和各地区农机化研究所,对半机械化机具、拖拉机配套农具、植保机械、林业机械、风能机械、农机化、农机标准化、节油技术、地膜覆盖机引进试验等12个项目进行了研究, 主要成果有: ILSH—130铧式双向犁,ZBFD—7型带田播种机,双转轮混流式水轮机和混合式水轮机,悬挂型窝眼式双行玉米点播机,BFX—7悬挂施肥播种机, 分别获1978年甘肃省科技成果奖。4GL—160割晒机,1979年获甘肃省科技大会三等奖。堆放式160型收割机,获1984年甘肃省科技成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