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2. 财政的本质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2. 财政的本质

2. 财政的本质

财政本质是对财政现象的理论概括。它主要解决财政是干什么的,以及这一现象究竟反映了什么等问题。理论界对此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认识。
一种观点是“货币关系论”。“财政”一词源于拉丁文,原意是“货币支付”。持这一观点的同志受“财政”词义的影响较大。认为财政主要是国家从物质生产部门和居民手里集中一部分货币,然后再把这部分货币分配到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居民手里。因此,财政是货币运动,其实质体现了一种货币关系。这是苏联早期财政学界的主流观点,在我国建国初期影响较大。
另一种观点是“价值分配论”。这种观点认为,货币收支和货币关系只是描述了财政现象,并没有真正揭示出财政的实质。理由是,在货币运动的背后实际上是价值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居民之间的转移,因此财政的本质是价值分配关系。持这一观点的同志在具体论证上又可区分为两类: 一类认为财政只是与价值有本质联系; 另一类认为财政既与价值有本质联系,又与国家有本质联系。这种观点是对货币关系论的发展。
第三种观点是“国家资金运动论”。这种观点认为,财政不只是对货币的分配,而是指政府的全部经济行为。因此财政实质上是指政府的资金循环和周转,财政的本质也就是国家资金的运动。
第四种观点是“共同需要论”。这一观点认为,财政的实质在于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至于分配的主体是否是国家,则是次要的。在国家产生之前,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分配已经存在; 在国家产生以后,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分配仍然存在; 在国家消亡之后,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分配也不会消失。
第五种观点是“剩余产品分配论”。这一观点认为,财政只是分配剩余产品,财政的本质也就是分配剩余产品的关系。持这种观点的同志和社会共同需要论者的相似之处在于: 两者都把剩余产品和社会共同需要当作财政质的规定性的两个基本要素。但两者又有很大的区别,剩余产品分配论者认为剩余产品起决定作用,社会共同需要是次一级的; 社会共同需要论者则相反,他们认为社会共同需要是最根本的,剩余产品则是次一级的。
第六种观点是“国家分配论”。这一观点认为,只有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才是财政分配,因此财政与国家有本质联系。财政的实质也就是国家在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中与有关各方发生的物质利益关系。分配关系实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而财政分配关系则是以国家为中介来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因此,不同社会形态下的财政关系有质的区别。

☚ 1. 财政的起源   3. 财政分配的范围 ☛
0000033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2:1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