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河西农村经济发展潜力分析
河西地区资源比较丰富,人口数量相对较少,是甘肃省开发潜力最大的一个经济区域。就其耕地后备资源来看,在全国也是少数几个开发条件较好的地区之一,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1) 农林牧副业开发潜力。
耕地 河西耕地的开发潜力主要是两个方面:
❶现有耕地的挖潜改造,主要是中低产田的改造。河西地区现有的95.24万公顷 (1 428.7万亩, 农业区划面积)耕地中,约35%为低中产田 (亩产150公斤以下至300公斤以下),平均单产仅有180公斤左右,其中150公斤以下的低产田约占耕地的15%。如果把这些中低产田进行改造,提高到高产田的水平(亩产300公斤),即可增产粮食7.5亿—10亿公斤。据甘肃省计划委员会、甘肃省农业商品基地办公室《河西商品粮基地建设问题探讨》课题组,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推广的“农业生态区域法”进行分析,仅据河西13县作物生长期的气温和太阳辐射数值及张掖、民乐县的典型产量推算,小麦的自然生产潜势为亩产631.5公斤,玉米的自然生产潜势为亩产1 033.5公斤。而目前河西小麦、玉米的最高平均亩产分别为312公斤和509.5公斤,只是自然潜势产量的49.4%和48.8%。因此,只要通过大面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 充分发挥光热资源优势, 河西地区现有耕地的农作物产量在现有基数上实现翻番是有可能的;
❷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即有水利条件的宜农荒地垦殖。河西有133.33万公顷宜农荒地,其中近期可开发利用的约34.47万公顷。根据河西的水资源情况和水土资源平衡分布情况, 现每年进入走廊区的水资源为69.26亿立方米, 除去黑河下游输入内蒙额济纳旗6.5亿立方米和工业用水2亿立方米, 河西可利用的净水量为60.76亿立方米。除去旱地, 按现有水地每亩平均606立方米。如降低到每亩400立方米,即可把河西的灌溉面积发展到101.33万公顷(1 520万亩),比现有灌溉面积净增34.53万公顷(518万亩,均为农业区划土地资源调查面积,包括林草地)。1991年,武威盆地平均每亩耕地净耗水量394立方米。按绿洲面积计算,每亩绿洲净耗水量为276立方米;张掖、临泽、高台灌区每亩耕地净耗水量428立方米,绿洲面积每亩净耗水量为314.4立方米。而单位面积耗水最高的昌马灌区为1 170立方米,双塔灌区为1 009立方米。因此,只要采取节水措施,降低耕地的单位面积耗水量, 使全河西地区达到武威和张掖等地的现有水平, 河西现有的水资源即可满足近期新开发水地34万多公顷的需要。远景设想从外流域调水,如从大通河、黄河以及国家长远构想的南水北调工程向河西调水,则河西开发133.33万公顷(2 000万亩)宜农荒地也是有可能的。
农业生产结构优化 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14县(市)(4个牧业县和2个市属区除外), 目前以粮食种植业为主,经济作物和林牧副业比重相对较低,这是造成河西水土资源潜力不能充分发挥和经济效益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继续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内部结构,以充分合理地利用光热、水土、草场和农村劳动力等资源,使其发挥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乃是充分挖掘河西生产潜力的重要途径。据甘肃省计划委员会和甘肃省农业商品基地办公室课题组采用线性规划方法,从合理配置资源入手,对河西灌溉农业区14县(市)的农业生产结构进行了优化数学模型设计和测算, 其结果见表5-1-12。
表5-1-12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14县(市)农业生产结构优化模型主要经济指标预测情况
指 标 | 单 位 | 1986年 实际值 | 2000年 预测值 | 2000年比 1986年增长% | 备 注 |
农村人口 其中: 劳动力 | 万人 万人 | 282.9 135.7 | 332 159 | 17.36 17.17 | |
耕地面积 有效灌溉面积 粮食作物面积 经济作物面积 其中: 甜菜 棉花 胡麻 瓜类 蔬菜 饲草面积 粮食亩产 粮食总产 商品粮 牲畜饲养量 其中:大牲畜 猪 羊 | 万公顷 万公顷 万公顷 万公顷 万公顷 万公顷 万公顷 万公顷 万公顷 万公顷 公斤 亿公斤 亿公斤 万羊单位 万头 万口 万只 | 56.73 45.17 37.60 9.27 1.31 0.50 3.03 0.76 1.92 4.20 303 17.1 4.45 966 91.9 245.8 260 | 69.27 57.70 44.13 12.27 2.07 1.33 3.67 0.80 2.00 6.33 468.5 31 13 1 029 92 309 260 | 22.09 27.75 17.38 32.37 58.16 168.82 21.17 5.17 4.17 50.79 54.62 81.29 192.13 6.52 0.11 25.7 | 耕地面积及各类 作物面积均使用统 计上报数,与区划 调查面积相差较大 |
耕地亩均化肥量 化肥总投入量 农业总产值 其中:农业 林业 牧业 副业 | 公斤 万吨 亿元 亿元 亿元 亿元 亿元 | 40 34.32 26.10 18.80 0.76 6.00 0.54 | 74.5 77.6 57.46 37.32 4.89 11.78 3.47 | 86.25 126.11 120.15 98.51 543.43 96.33 542.59 | 实物量 实物量 均为1990年不变价 均为1990年不变价 均为1990年不变价 均为1990年不变价 均为1990年不变价 |
从表5-1-12可见,通过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内部结构,2000年比1986年耕地面积增长22%,粮食亩产增长54.6%,粮食总产量增长81.3%,提供商品粮增长192.1%,农业总产值增长120.2%。可见调整结构对于挖掘河西地区的生产潜力,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是巨大的。当然,要实现这一优化模型,其保证条件是水地面积要增加12.53万公顷,农家精肥要达到亩均750公斤,化肥要达到最大经济用量,同时必须氮磷钾比例适中,并实现配方合理施肥。这里还是说明一点:由于河西耕地面积不实,统计上报数与区划调查数(接近实际)相差甚大,所以河西地区目前上报的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是偏高的。以粮食为例,1986年14县(市)上报的粮食作物面积是37.6万公顷,如按区划调查面积系数推算,实际大约为53.67万公顷。这样,14县(市)的粮食平均亩产大约只有213公斤左右。据甘肃省统计局、计划委员会、农业委员会、农业区划委员会《1989年甘肃农业投入产出模型建立及经济研究》课题组经过大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实测推算,1989年甘肃全省的粮食总产量为77.85亿公斤(采用分配法,即用粮食消费量反推粮食总产量的办法。各项粮食消费量的具体数字是:种籽6.02亿公斤,饲料20.52亿公斤,农村自用35.35亿公斤,城镇消费8.32亿公斤,副业用粮0.36亿公斤,工业用粮2.53亿公斤,销往农村、调出调入差、增加库存和损耗4.75亿公斤),比统计上报数63.9亿公斤多13.95亿公斤,增幅为21.83%。专家们普遍认为,用分配法反推出的1989年粮食总产量比较符合实际。如以此增幅推算河西走廊14县(市)1986年的粮食总产量,大约为20.84亿公斤,再以区划调查的粮食播种面积计算,则平均亩产约为259公斤左右,比统计数少44公斤。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一个明显的趋向,即河西的粮食亩产水平仍然是比较低的。这正是河西地区农业生产的巨大潜力所在。
(2)农村第二三产业发展潜力。河西地区比较丰富的农林畜产品、矿产、旅游和劳动力等资源,为发展加工业、采矿业、建筑业、运输业、旅游业、服务业等农村第二三产业提供了物质条件。但是,到90年代初,河西地区农村的产业结构仍然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虽然河西有酒泉钢铁公司、玉门石油管理局、金川有色金属公司、国有404厂等大型工业企业,从全社会的产业结构来看,第二产业的比重高达41%,第一产业的比重相对降低到32.4%(见表5-1-13),但这主要是上述几个大型工业企业所占的生产总值比重较高造成的。多年来,由于条块分割和单纯的计划管理体制等各种因素的限制, 河西的大中型国有企业与地方及农村经济的联系很不密切, 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因此,仅就全社会的产业结构分析,还不足以说明河西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潜力。从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构成来看(见表5-1-14),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69.5%,而农村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等第二三产业仅占30.5%,说明河西农村基本上仍然是比较单一的农业经济, 这与河西丰富的第二三产业资源很不相称, 同时也是造成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经济效益较低、农民收入提高不快甚至出现高产穷县穷乡穷村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在河西地区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 不仅是必要的和有条件的,而且是挖掘河西生产潜力,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的重要途径。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的主要措施是立足当地资源优势,面向国内外大市场,大力兴办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乡镇企业。根据河西乡镇企业现有水平较低的实际情况和全省乡镇企业以较高速度发展的要求,90年代河西乡镇企业年平均递增速度保持在30%以上是完全有可能的。据此推算,到20世纪末,河西地区乡镇企业总产值将达到170亿元,比1991年增长2.71倍;农村的产业结构亦将发生重大变化,农业产值比重将下降到27.2%,第二三产业比重将上升到72.8%, 见表5-1-15。
表5-1-13 1991年河西地区全社会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
单位: 万元、%
地 区 | 国内生产 总 值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数 值 | 比 重 | 数 值 | 比 重 | 数 值 | 比 重 |
合 计 | 644 107 | 208 659 | 32.4 | 264 371 | 41.0 | 171 077 | 26.6 |
酒泉地区 张掖地区 武威地区 金昌市 嘉峪关市 | 156 672 162 951 114 616 161 182 48 686 | 661 07 78 666 51 808 10 014 2 064 | 42.2 48.3 45.2 6.2 4.3 | 51 432 36 375 30 644 104 239 41 681 | 32.8 22.3 26.7 64.7 85.6 | 39 133 47 910 32 164 46 929 4 941 | 25.0 29.4 28.1 29.1 10.1 |
注: 产值按当年价格计算。
表5-1-14 1991年河西地区农村社会总产值及其构成
单位: 万元、%
地 区 | 农村社会 总产值 | 农 业 | 工 业 | 建筑业 | 交通运输业 | 商业饮食业 |
产值 | 比重 | 产值 | 比重 | 产值 | 比重 | 产值 | 比重 | 产值 | 比重 |
合 计 | 464 346 | 322 577 | 69.5 | 72 537 | 15.6 | 19 376 | 4.2 | 28 954 | 6.2 | 20 902 | 4.5 |
酒泉地区 张掖地区 武威地区 金昌市 嘉峪关市 | 138 096 157 367 130 341 34 158 4 384 | 89 910 114 579 94 389 20 612 3 087 | 65.1 72.8 72.4 60.3 70.4 | 28 159 22 326 14 191 7 162 699 | 20.4 14.2 10.9 21.0 15.9 | 6 163 6 477 4 393 2 174 169 | 4.5 4.1 3.4 6.4 3.9 | 9 620 8 473 7 642 2 921 298 | 6.9 5.4 5.8 8.5 6.8 | 4 244 5 512 9 726 1 289 131 | 3.1 3.5 7.5 3.8 3.0 |
注:产值按当年价格计算。
表5-1-15 河西地区乡镇企业及农村产业结构预测情况
单位: 万元
项 目 | 1991年实际 | 1995年预计 | 2000年预计 | 2000年比1991年增长% |
乡镇企业总产值 农村社会总产值 第一产业产值 所占比重% | 160 274 464 346 322 577 69.5 | 458 000 822 000 417 000 50.7 | 1 700 000 2 115 000 575 000 27.2 | 271.2 555.6 78.2 |
第二产业产值 所占比重% | 91 913 19.8 | 263 300 32.0 | 940 000 44.4 | 922.9 |
第三产业产值 所占比重% | 49 856 10.7 | 141 700 17.3 | 600 000 28.4 | 1 103.4 |
由表5-1-15可见,河西地区的农村第二三产业发展潜力比农林牧副业还要大,“八五”末将成为农村经济的“半壁河山”,20世纪末将是农业总产值的2.68倍,成为河西农村经济的新支柱和农民奔小康的强大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