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栽培技术方面
50年代,全省开始实行精耕细作技术,普遍推行冬耕、灭虫、三犁、三耙适时播种等,单产显著提高,涌现了一批高产典型。如萍乡市彭光贤(省劳模)的水稻亩产达到615千克。1954年起,全省实行耕作制度“三变”(一季稻变双季稻,旱地变水田,荒地变熟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增加粮食产量。60年代,大力推广“五个适时”、“五个合理”(即适时翻耕、适时播种、适时插秧、适时耘禾和防治病虫害、适时收割,合理深耕、合理搭配品种和轮换种植、合理密植、合理施肥、合理灌溉),推广湿润育秧和薄膜育秧技术等。70年代,全面推广小苗带土移栽、温室育秧、蒸汽育秧、薄膜保温育秧和晚稻两段育秧技术,以及水稻的前期抓三苗(秧苗、基本苗、有效苗),中期抓“三硬”(泥晒硬、禾秆硬、禾叶硬),后期抓“三壮” (秆壮、穗壮、籽壮),全期抓“三根”(秧根、泥面根、养老根)的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等。80年代开始,推广水稻地膜育秧、板田育秧、模式栽培、化学调控、间作套种、水田油稻稻和麦稻稻等三熟制、水稻半旱式垄畦栽培、再生稻高产栽培等技术。“七五”期间,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科技兴农”的决定,执行“1296”工程,加强了农业12项成熟技术的推广,年均推广应用面积282.8万多公顷,占全省农作物总面积的50%,增产粮食5.6亿千克,新增总产值4.7亿元。90年代,着力推广旱床育秧、壮秧剂育秧、水稻抛秧、配方施肥、化学除草、化肥深施等水稻栽培新技术,以及棉花“矮密早”技术、油菜育苗移栽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