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数量补偿阶段: 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显著提高,进而带动农民生活消费进入迅速提高阶段。1984年,河北农民的恩格尔系数历史上首次低于60%,下降为59.9%。与1978年相比短短的6年内下降了5.7个百分点。按照恩格尔系数的档次划分,全省农民生活已进入温饱阶段。这一阶段是改革前长期未得到满足的消费需求的补偿和恢复阶段,可称其为农民生活消费的数量补偿阶段。其明显的特征是: 农民在原有消费结构的基础进行数量的扩张。
(1)各项消费全面增长,消费水平迅速提高。在此阶段农民生活消费结束了长期徘徊的局面,进入了迅速提高时期。农民几乎对各类消费品都有着强烈的需求,使得消费支出迅猛增长。1984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243.21元,比1978年增加1.6倍,年均递增率达17.0%。其中,生产消费品支出增加1.6倍,年均递增16.9%; 非商品支出增加1.8倍,年均递增18.4%。
(2)食品支出除粗粮以外均有增加,质量提高。1984年人均食品支出127.05元,比1978年增加1.0倍,平均每年增长12.4%。人均细粮消费达113.80千克,比1978年增加48.68千克,同时人均粗粮消费减少11.17千克; 人均食用油消费3.18千克,增加2.12千克; 肉类消费6.50千克,增加3.2千克; 蛋类消费由0.55千克增加到1.65千克; 鱼虾由0.22千克增加到0.35千克。由于膳食结构的改变,农民的营养状况也获得了显著提高。1984年农民人均日摄入热量为9 810千焦,比1978年提高了2 048千焦。在农民摄取热量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热量的来源结构也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1984年农民从植物性食物中获取的热量占总热量的比重为94.1%,比1978年减少了3个百分点; 而从动物性食品中获取热量的份额由2.9%上升到5.9%,提高了3个百分点; 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量也分别提高了23.9%和51.7%。
(3)衣着除棉布消费量减少外,其他品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1984年人均消费棉布3.67米,比1978年减少1.60米; 人均消费化纤布2.70米,比1978年增加2.30元,呢绒、绸缎、皮鞋等的消费量均有较大幅度增长。
(4)住房面积扩大、质量提高。1984年人均住房支出为34.58元,比1978年增加11.5倍,年均增长52.3%。人均住房面积由1978年的8.82平方米,扩大到1984年的13.62平方米。其中,钢筋混凝土结构与砖木结构面积所占比重达88.7%,住房质量显著改善。
(5)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显著增加。以 “老四大件” (包括自行车、缝纫机、钟表、收音机)为代表的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大量增加,电视机从无到有开始进入农民家庭。1984年,百户拥有自行车119.46辆,比1978年增加53.75辆,缝纫机62.13架,增加35.78架; 钟表18.19只,增加117.71只;收音机89.56台,增加52.89台; 电视机 (主要是黑白电视机)5.29台,比1982年增加4.91台。
总之,经过1978年到1984年的数量补偿,全省农民生活质量获得显著改善,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开始向更高层次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