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改良畜禽品种
40年间,尤其是80年代以来,建成了比较完整的畜禽繁育体系和种源基地。到1990年,全省种畜(禽)场保有11个品种猪3 100头,11个品种羊163万只,10个品种牛1 800头,共繁殖推广种猪23.5万头,种羊15.3万只,种牛1.8万头,种禽147.2万只。80年代,在省农科院建立了杜洛克猪原种场。四平、吉林、农安等地先后引进长白、杜洛克、大约克夏,汉普夏等瘦肉型种猪3 190头。全省建立了149处猪的统一供精站,大面积开展了猪种改良。1990年人工授精配种母猪17.3万头,占可繁殖母猪的33.4%。开展猪种改良较早的梨树县在出栏的生猪中,瘦肉型杂交猪占77%,瘦肉率达52%。
80年代初,省委、省政府提出:“把养鸡业作为转化粮食,发展畜牧业的突破口”,使家禽的良种选育和推广有了突破性的发展。相继引进和培育出大量的优良鸡种。先后投产的有吉林省种鸡场,华龙和华春祖代鸡场,以及正大、德大等中外合资鸡场等。饲养的优良品种有,法国伊莎褐、美国红尼克、海兰褐、德国罗曼褐等祖代鸡1.6万套。父母代蛋鸡种鸡场34处,饲养6个品种父母代种鸡25万套。上述种鸡场每年可提供父母代种雏60万套,商品代鸡雏1 400万只。每只蛋鸡产蛋220—230枚,平均蛋重60克以上。
黄牛品种改良,早在60年代就已经开始,先后引进短角、西门达尔、夏洛来、安格斯、丹麦红牛、丹麦黑白花、利木赞、拉脱维亚和朝鲜牛等肉、乳、役优良品种牛。70年代采用牛的冷冻精液配种,进行杂交改良。80年代试验成功了胚胎移殖技术。到1990年全省先后在白城、延边建成两处冷冻精液站和7个液氮站,建设配种站(点)1095处,利用优良种牛配种母牛24万头,占全省可繁殖母牛的31%。改良牛具有体型大、发育快、适应性强等特点,而且产肉量和产奶量都明显的高于本地牛。利用短角牛与蒙古牛杂交培育出的改良牛,公牛体重850—1 000公斤,母牛平均体重475.8公斤,比蒙古牛体重提高48.3%.产肉量提高56.9%,母牛产奶量提高2—3倍。
羊的品种改良,起步较早。50年代先后建起4处国营种羊场,从国内外引进高加索、斯达夫、阿斯卡尼、考力代和新疆羊优良品种,推广人工授精技术,开展绵羊杂交改良。70年代又引进澳洲美利奴种羊,把绵羊改良推向新阶段,取得明显效果。到1990年全省已建起绵羊人工授精配种站195处,配种母羊27万只,占绵羊总数的20.7%。据1982—1985年4年间对18.5万只改良绵羊鉴定,平均每只羊产毛量达3.5公斤,比改良前提高3倍,毛长平均提高1厘米,净毛率提高3%—5%,羊毛单产和毛质均居全国前列。
在开展畜禽杂交改良的同时,先后培育了吉林挽马、草原红牛、东北细毛羊、中国美利奴吉林系细毛羊、吉林黑猪、吉林花猪、吉林白鸡等畜禽新品种。到1990年全省优良品种普及率,猪占65%,禽占80%,牛占60%,马占70%。实践证明,在商品畜牧业中,引进和培育一个优良品种,推广应用一项先进的科学技术,就会使生产跃进一大步,跨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