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小氮肥厂
(1) 建设过程。1958年,在建设大中型化肥企业的同时,为适应农业生产发展对化肥的迫切需要,根据化工部提出的“在技术经济可行的基础上,大办小氮肥厂”的要求,本省开始试办小氮肥企业。从1958年9月开始动工建设蛟河县小化肥厂,10月开始筹建延吉市小氮肥厂起,经过8年的探索、攻关和技术改造,全省小化肥厂建设才进入技术比较成熟,规模比较定型的阶段。1966年4月蛟河化肥厂建成投产,合成氨生产能力由原设计年产800吨,提高到年产5 000吨,加工碳酸氢氨2万吨(实物量)。辽源市和延边州的两座小氮肥厂,分别于1966年9月和1968年10月建成投产,两厂设计生产能力均为年产合成氨3 000吨,加工碳酸氢氨1.2万吨。
1966年,全省又在8个县(市、区)安排建设8座小氮肥厂。其中,长春市郊区和油田化工厂的合成氨生产能力为年产6 000吨(两套3 000吨设备),怀德、榆树、舒兰等三县三个小氮肥厂的合成氨生产能力为3 000吨,辉南、德惠、延边等三个合成氨厂生产能力为年产5 000吨。这8个厂的主要设备均由上海设计制造。辉南县化肥厂为硝酸铵生产厂,其余7个厂均生产碳酸氢铵。这些厂从1966年开工建设,直到1970年秋才全部建成并投入生产。1969—1972年又有柳河、磐石、梨树三套年产合成氨3 000吨的小氮肥厂建成投产。这三套装置的主要设备,均由省内配套生产。1970年7月,浑江、敦化、九台、海龙、农安、洮安县(市)分别开始建设年产合成氨3 000吨的小氮肥厂。其中,浑江、敦化两厂的设备由吉林省生产; 九台、农安、海龙、洮安4套设备,由上海成套供应。这些厂于1974年10月全部建成投产。1975年后,又在通化、东丰、和龙、安图、双辽、珲春、大安县(市)相继建设7个小氮肥厂,合成氨年生产能力均为3 000吨,设备由上海成套供应。1976年3月,通化县化肥厂建成投产。到1978年,全省小氮肥厂布点27处,建成投产21处。共投资约1.5亿元,形成合成氨生产能力7.7万吨,化肥产量约占全省化肥总产量的30%左右。
(2) 调整整顿。1978年,全省小氮肥厂普遍进行了调整和整顿。小氮肥厂绝大多数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本着“靠山、分散、隐蔽”和“县县有化肥厂”等建设方针建起来的,加上技术设备存在问题,造成先天不足和许多隐患。
❶基本建设投资高,工期长;
❷厂址选择不当,水电供应和交通运输困难;
❸设计和设备选型不合理,工艺比较落后;
❹缺乏技术人才,管理不善,开工率低,耗能高等,造成小化肥厂长期亏损。从1978年到1984年,经过调查论证,采取“关、停、并、转”的办法,对小氮肥厂进行了调整和整顿。到1984年,全省小氮肥厂调整到9个,有榆树、德惠、蛟河、延吉、苇子沟、海龙、通化、柳河和辉南县(市)化肥厂,合成氨生产能力由7.7万吨,提高到12万吨。
(3) 技术改造。从1975—1985年,根据省政府提出的要努力闯过“三关”,即原料、技术、经济关的要求,对小氮肥厂进行了技术改造。
❶改变原料路线。即由用重油、天然气和焦炭三种原料,造气生产合成氨,改为用无烟粉煤、碳化煤球的原料路线;
❷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为目的的技术改造,对小氮肥厂全面进行“挖潜改造、小改小革、填平补齐、成龙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