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地下水资源形成的水文地质状况
甘肃大地构造和地形、气候条件的复杂性,决定了地下水的形成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带性。按自然单元可分为5个不同的水文地质区:
(1) 北山地区。受极干旱气候条件制约,该区荒漠化现象普遍,除短暂的洪流外,无长年地表径流。由降水和洪水渗入形成的地下水,由于补给量所限,水量贫乏,单井出水量不足50立方米/日,特别马鬃山以北地区,地下水源极少,且矿化度多大于5克/升,人畜用水十分困难。
(2) 走廊平原区。系夹在祁连山与北山之间的山前倾斜平原, 地下水主要来自南部祁连山出山河流的入渗补给。从地表到200—300米范围内的浅层含水层,是走廊各盆地地下水主要的赋存层位。南部山前平原,单井出水量达0.5万—1万立方米,矿化度小于1克/升。南盆地以地表水形式流入北盆地,又通过河渠、田间入渗补给地下水,然后在沟谷处呈泉溢出,转化为地下水,成为石羊河、黑河、疏勒河径流的主要组成部分。
(3)祁连山—阿尔金山山地。两峰海拔4 200米以上终年积雪,冰川发育,3 600米以上发育多年冻土,稳定的冻结层下水和不稳定的冻结层上水,是这里地下水存在的主要形式。分布于两山之间的17个山间盆地,各自构成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其中如花海子、石包城等较大盆地的地质特征,与走廊平原的盆地相似。
(4) 黄土高原区。按地下水埋藏条件,可分为陇东、陇西和六盘山三个亚区。陇东高原含水岩总厚度400—1 260米,越向西越厚,富水性亦随之增强,单井流量最大可达2.5万立方米/日;陇西高原,沟谷潜水和中新生界层水,多属矿化度1—3克微咸水或超过3克/升的咸水,淡地下水主要分布于黄河、渭河等河谷盆地,靖远盆地、兰州盆地、内官—香泉盆地、永登庄浪河谷地等,地下水矿化度均在1克/升左右,单井出水量1 000—3 000立方米/日;六盘山区主要是基岩裂隙水,由于该区降水充沛,以淡地下水为主,矿化度多小于1克/升。
(5) 陇南山地。东部以徽成—西礼盆地为界,分为北秦岭带和南秦岭带。北秦岭带以基岩裂隙水为主,泉水流量大部为0.1—2升/秒, 大者8—10升/秒,地下径流模数1—3升/秒·平方公里。南秦岭带岩溶水分布较广,在武都、舟曲、迭部一带,形成大泉或特大泉,流量可达100—1 000升/秒,最高达1 227.2升/秒,地下径流模数5—10升/秒·平方公里。本区西部甘南高原的山间盆地沉积了巨厚的第三系河湖相、山麓相碎屑岩,构成富水性弱的承压水储水构造。其中尕海盆地含水层厚达200—300米,单井水量1万立方米/日;玛曲谷地泉水流量达10—100升/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