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医学教育
陕西的医学教育多年来受经费不足, 校舍简陋, 设施老化, 师资青黄不接及教育结构不甚合理等困扰, 规模小, 发展缓慢。据80年代后期统计, 全省每年因净增人口和卫生部门自然减员需要补充卫技人员3600人, 而每年高、中等医学院校毕业生仅2 400人, 每个县级卫生单位5~6年才能分配到1名大学生。成人医学教育任务繁重, 需要接受系统培训的卫技人员达6万多人, 占卫技人员总数的56%。
卫生事业要发展, 人才是关键, 教育要先行。省卫生厅党组及时确定了以改革为龙头, 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多规格的办学方针, 加快医卫人才培训工作。
面向农村、面向基层, 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分配”。先后在西安、宝鸡、咸阳、渭南、榆林、延安、商洛等地开办了医学和护理大专班。10多年来, 为农村基层培养输送医学大专人才12 000余名, 有效地缓解了基层大专人才不足的矛盾。
商洛地区从1987年起, 举办面向贫困乡镇卫生院大专班5期、电大班4期, 已毕业学员约400人,走出了一条为贫困地区培养卫生人才的新路子。受到了国务院和卫生部负责同志的充分肯定。
各大专班积极开展教学研究,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安康、汉中大专班学习美国墨西哥州医学院“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 受到卫生部和国内外医学专家的高度评价。
1994年, 在原陕西卫校的基础上成立了陕西医专, 结束了陕西省没有医学专科学校的历史。
近年来, 在中等教育上走内涵发展为主的路子,调整专业结构, 扩大妇幼、放射、药剂、检验、口腔、医疗器械维修等短线专业招生, 使教学研究水平不断提高, 中等医学教学蓬勃发展。
1991年, 陕西成立了省级医学培训中心, 对全省乡医普遍进行了函授、轮训、培训、中专水平资格考试, 采取向边远山区倾斜政策, 为农村培养了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适用型人才。目前, 已有20 000余名乡医达到了中专水平。全省30所卫生职校现有在校生万余名, 累计毕业生近万名。
1992年, 省卫生厅成立了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加大了继续医学教育投入。1994年制定了 《医学教育1245工程方案》, 即要求到20世纪末, 为每个农村培养1名具有中专水平的乡村医士; 为每个乡卫生院培养中、西医师各1名; 为每个中心卫生院培养内、外、妇、儿科主治医师各1名; 为每个县级医疗卫生单位培养副主任医师5名,并加强医技和管理人员的培训。
近5年来, 已培训副主任医师45名, 主治医师800人, 其他各类技术人员近万人, 卫生管理干部近百人, 各类师资近万人。
改革开放10余年来, 陕西省医学教育走过了一个由小到大, 由单一结构到多层次、多专业培养的道路, 不断发展壮大。到1996年, 全省有各类医学教育机构98所, 其中高等院校3所, 中等卫校12所,中等卫生职业学校30所, 县卫校45所, 还有10多所社会办学单位。这些学校在不同层次上为陕西卫生人才的培养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