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农机技术培训
1947年2月,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和中共太行区党委利用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提供的美国福特一福格森液压式拖拉机,在冀县城内 “信都书院” (现冀县中学所在地)筹办第一期拖拉机驾驶员训练班,由美国友人韩丁任教员和教练。6月正式开学。学员来自太行、冀南、冀鲁豫三边区,共56名。11月因战事中断,拖拉机沿滏阳河水路南运,藏于永年县境内太行山中。
1949年1月,华北人民政府农业部在冀县南良村举办第二期拖拉机驾驶员训练班,学员来自太行、石家庄、冀鲁豫等地以及部队、荣军学校等单位,共72名,仍由韩丁任教员和教练。同年5—9月,渤海区津沽农垦管理局蓟运河区拖拉机站举办拖拉机培训班,再聘韩丁任教练员。学员近百名,多数来自河北,山西、山东各10名。这三期培训班,为河北及全国农机化事业培养了人才,有的学员后成为农机部门高级领导干部和技术干部。
1952年9月,省农林厅委托永年农场举办拖拉机训练班,培训新接收的30名转业军人。1954年石家庄农业机械化学校成立后,举办一年制的农机训练班,1954—1961年共培训拖拉机站站长、统计、会计和拖拉机手900余人。1956年在拖拉机站考工评级时,举办各种训练班9期,共训练驾驶员、修理员、康拜因联合收割机手、棉播机手等3 300多人。
国民经济三年困难时期及 “文化大革命”初期,培训工作中断。1973年为加强农机供销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贯彻新的财务管理办法和会计制度,举办150人的农机供销企业财务人员训练班。1975年8月在望都县举办机井管理、机泵改革训练班,有保定、衡水、廊坊、沧州地区的52个平原县的农机修造厂、公社农机管理站、先进大队的干部共302人参加。1976年全省培训驾驶员、内燃机手、修理工、管理人员等60余万人次。1977年培训农机人员69万人次。
1978年,农机战线全面开展农机技术和管理培训工作。一年培训农机职工72.3万人,其中拖拉机手12.90万人,柴油机手44.44万人,修理工8 288人,师资380人。并在 “两机”普查的基础上,对柴油机手、拖拉机手普考。1979年培训省、地、县农机管理干部、公社副书记、农机管理站专职副站长、大队机务队长及各类农机手、会计、统计人员65万人次。1977—1979年先后拨款200多万元,为全省各地、县建立140多处培训基地。每年还从事业费中拿出400万~500万元专款用于培训。从省到县在农机系统建立三级培训科研管理体制,农机培训工作纳入正常轨道。三年累计培训农机职工132.3万多人次。其中拖拉机手22万多人次,内燃机手78万多人次,修理工1.7万多人次,师资0.7万人次。1980年培训各类农机人员26.9万人。1981年培训各类农机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师资27万人。
1982年农村逐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机工作重点转向技术普及、推广服务和技术培训。到当年10月底共举办各种农机培训班1 000多次,培训各类人员12.7万人。其中省局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11次,培训技术人员1 360人。并举行各种技术示范表演和现场会2 500多次,撰写农机技术科普资料200多种。在普遍培训基础上,1985年对全省乡农机管理员进行考试考核。1984—1985年先后选派师资及技术干部15人,参加农牧渔业部举办的微型电子计算机应用技术进修班、农机化经济管理师资培训班和农村视听教育中心举办的农村视听教育师资培训班学习。
为充分发挥地、县两级农机培训机构职业技术教育的优势,更好地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劳动致富服务,自1986年1月1日起,全省地、县两级农机培训班、农机培训学校、农机校等统一更名为 “农机培训学校”。到1986年6月全省有县农机培训学校135所,建筑面积7.4万余平方米,教职员工760名,教学用各种拖拉机116台、汽车14辆,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等电教设备79台,并有数以百计的模型、总成、示教板、演示器等,成为县级农机培训和技术普及的重要基地。在深入开展县农机培训学校的改革中,强调 “三不变”,即立足农业、面向农村、服务农民的指导思想不变,以农机培训为主、为农业机械化服务的主要方向不变,服务第一、质量第一、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变。各地、县学校拓宽培训范围,长训与短训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结合,举办1 843期培训班,培训各类人员34.4万余人。1987年农机培训学校、班、站发展到143所,专职教师400余人,一次可培训15 000人。1987年冬和1988年春,以农机实用技术为内容,各级学校共培训拖拉机手、联合收割机手、修理人员33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