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1.鱼类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鱼类

1.鱼类

辽宁沿海共有鱼类资源210多种,其中有捕捞价值的120余种,主要经济鱼类70多种。常见的经济鱼类有: 小黄鱼 (黄花鱼)、黄姑鱼 (铜罗鱼)、白姑鱼 (白米子)、梅童鱼 (大头宝)、带鱼(鳞刀鱼)、鲅鱼、鲐鱼、鲈鱼 (鲈子鱼)、牙鲆(牙片)、舌鳎(鳎板)、银鲳 (镜鱼)、孔鳐 (老板鱼)、太平洋鲱 (青鱼)、远东拟沙丁鱼 (沙丁子)、斑(棱鲫)、鳓(鱼)、青鳞鱼(青皮子)、鳕鱼 (大头宝)、六线鱼 (黄鱼)、高眼鲽 (长脖)、黄盖鲽 (小嘴)、石鲽(石江子)、黄条(黄尖牛)、鲻 (白眼)、鳗鲡、马面 (鞭子鱼)、颌针鱼 (针良鱼)、东方(廷巴)、大银鱼(面条鱼)、黄鲫 (油扣)、竹荚鱼 (刺鲅)、玉筋鱼 (面条鱼)、真鲷鱼 (大棒)、中华鲟、虎鱼(胖头鱼)、风鲚鱼 (凤尾鱼)、香鱼 (秋生子)、鲨鱼、海龙、海马等。

☚ (一)海洋水产生物   2.虾蟹类 ☛

1.鱼类

1.鱼类

(1)种类及分布。河北省的淡水鱼类,共计有104种 (未定名2种不包括在内),隶属于12目21科67属,主要为鲤科鱼类,计有57种,占总种数的54.8%; 其次为鳅科鱼类,16种,占总数的15.4%。在鲤科鱼类中又以鮈亚科、雅罗鱼亚科所占种类最多,分别为鲤科总数的38.6%和17.5%。
从种群组成上看,鲤科鱼类种类最多,分布最广。在鲤科鱼类中有不少种类是优势种,而且是渔业的重要对象,具有较高的经济意义。如草、鲢、鳙、鲤、鲫、鲂、红鳍鲌等。另外,诸如麦穗、餐条、棒花等一些小型鱼类在数量及组成上也占有相当比例,具有一定的食用和饵料价值。
在鲤科鱼类组成中,以鲌亚科、雅罗鱼亚科所占的比例较大,缺少平鳍鳅科、胡子鲇科、科、鮡科,鲃亚科也只有多鳞颌一属一种。
据河北大学1975年调查,在滦河水系的上游(北纬42°15′以上)发现具有孤立分布的鲑科鱼类一细鳞鲑以及鱼等冷水性鱼类,可以认为该水系处于河海区的北缘并与辽河水系相邻。
与鲤科同属鲤形目的鳅科鱼类共有16种,虽然在种类组成上占有一定的比例,而且有些种类分布也比较广,但由于数量少,个体小,除个别种类泥鳅尚有一定价值外,均没有什么经济意义。
鲶形目的鱼类有5种,其中鲶和黄鱼的分布最广,数量亦较多,具有较高的经济意义,也是天然水域的重要捕捞对象之一。
在以上104种鱼类中,海淡水洄游的鱼类及近海河口生活而可以进入淡水生活的鱼类有6种,其余98种均为纯淡水鱼类 (包括3个移入种即虹鳟、尼罗罗非鱼、莫桑比克罗非鱼)。
从生态学角度分析,河北省的鱼类大体有以下几种类型:
❶栖息于静水和缓流水中的定居类型的鱼类,例如鲤、鲫、餐条、翘嘴红鳍鲌、鲂、鳊、四大家鱼等,这些鱼类分布比较广,都可在生活的水域定居下来,而且不少种类可在水域中自然繁殖和育肥。

❷各种洄游的鱼类: 由于河北省地处沿海,在滦河水系、海河水系及其有关淀泊中还有部分海淡水洄游的鱼类和河口生活可以进入淡水的鱼类,有鳗鲡、鲚鱼、河鲀、鱵鱼、鲈鱼等。由于各种因素,特别是水利堤坝枢纽的修筑,堵塞了鱼类洄游通道,原有的生态系统被破坏,造成这类鱼的绝迹或濒临绝迹。

❸冷水性、溪流性鱼类: 如马口鱼、细鳞鲑、凌源鮈、细体鮈等多分布在山区支流或河流上游。
(2)起源及地理分布。河北省的鱼类按其起源、地理分布及其生物形态学特性,大体由以下四类组成:
第一类是江河平原鱼类,因为河北省地处北方区的海河平原亚区,所以鱼类组成是以江河平原鱼类为主体,主要分布在各水库和一些洼淀中。这里包括草、鲢、鳙、鲂属、鲌属、锢属、鳜属、飘鱼等,其中不少种类具有较高经济价值,是重要的养殖品种。
第二类为古代第三纪早期鱼类。这一区系发生在第三纪以前的比较古老的一些鱼类,如鲤鱼、鲫鱼、赤眼鳟、麦穗鱼、鮈、鳑、鮍、泥鳅、条鳅、花鳅、鲶鱼等,此区系的许多种类也为常见种类。
第三类为东洋区印度平原鱼类,这是一部分南方热带沼泽类群,向北方发展的鱼类,即第三纪始从印度平原迁移来中国的。如黄颡、乌鳢、刺鳅、圆尾斗鱼、黄鳝、青、黄鳉、蝦虎鱼等,这些鱼类一般具有适高温、耐缺氧的特点。
第四类为古北区鱼类,即起源于古北区的中亚以北的欧亚地区,这里主要包括北方山区平原的种类,如细鳞鲑、鱼、马口、雅罗鱼、沙鳅、巴鳅等,它们分布于山间溪流,其主要生态特点是适低温,喜清流水,喜高氧鱼类。
(3)产量变化。50年代,河北省主要淡水水面及其河流中盛产鲤、鲫、鳜、鲂、赤眼鳟、青、鲢等经济鱼类,在淡水产量中,主要为捕捞产量,约占淡水产量的97.5%,而养殖产量仅占2.4%。
随着水域环境的变化和养殖事业的发展,全省的鱼类资源在品种上和产量构成上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总的趋势是: 大型经济鱼类的品种数量逐渐减少,个体变小,有些种类已经绝迹或濒临绝迹,另外,小型非经济鱼类的数量相对增多,这种现象在自然淀泊和主要江河中表现得比较明显。
白洋淀是海河流域内最大的自然淀泊,有效水面近1.53万公顷,经济鱼类有鲤、鲫、鳜、黑鱼、红鳍鲌、鲶鱼等,仅安新县历史最高产量就达8 850吨。治理海河后,由于上游建库,下游建闸、洼淀被排干,使淀内的生态环境和鱼类资源发生了很大变化。
50年代,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调查的鱼类种类为54种,1975年河北大学生物系调查白洋淀鱼类为35种,1980年河北水产学校调查发现鱼类40种。从种类组成看,以耐低氧的种类鲤、鲫、乌鳢、麦穗、餐条等占多数,这与白洋淀经常出现缺水和有机耗氧物污染,水体溶解氧降低的条件有关。从鱼的年龄组成看,白洋淀占优势的经济鱼类出现小型化和低龄化,而小型鲫鱼,相对来看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另外,三个年代的鱼产量和国家收购量均有明显下降,60年代的平均产量约为50年代的1/2,70年代的平均产量约为50年代的1/5。收购量的差距更大。
据河北师大生物系在滏阳河的调查也有类似情况,由于缺水和污染的影响,60年代分布的鳡鱼和红鲫均已绝迹,现在只有抗逆性强,耐低氧的种类和鲫、麦穗、餐条、泥鳅等。
细鳞鲑是具有重要价值的鱼类,仅分布在滦河中上游的水系中,据河北大学调查,此种鱼一龄以下(含一龄)达81.8%,1~2龄鱼仅占13.6%,2龄以上已濒临灭绝。
由于养殖品种逐渐增多,人工繁殖的鱼产量越来越高,而自然繁殖的鱼产量则日趋降低,这种现象在水库渔业上表现更为明显。现在河北省的鱼类,在原有的基础上已减少到20多种,其中绝大多数为养殖品种,另外还有近年来引进的外来种,如罗非鱼、虹鳟等。在产量结构上也发生了变化。50年代养殖产量仅占淡水产量的2.4%,到1982年统计已上升为48.4%,接近于捕捞产量。石家庄地区横山岭水库,1965年以前构成产量的主要是天然繁育的鲤、鲫鱼,实行人工放养后到70年代,鲤、鲫鱼的产量仅占捕获量的2%~3%,鲢、鳙鱼占90%以上。

☚ (二)内陆水产资源   2.底栖动物 ☛

1.鱼类

1.鱼类

江苏近海和近岸共有鱼类150种,其中软骨鱼类20种,硬骨鱼类130种。多获性鱼类有25种,优势种10多种。主要是黄鲫、棘头梅童鱼、银鲳、刀鲚、小带鱼、鯷鱼、大黄鱼、鳓鱼、灰鲳、蓝点马鲛和海鳗等。各渔场优势种及其次序不同,海州湾渔场是黄鲫、棘头梅童鱼、银鲳、刀鲚、蓝点马鲛、青鳞鱼、灰鲳、鳓鱼、小带鱼和鳀鱼;吕泗渔场是黄鲫、棘头梅童鱼、银鲳、刀鲚、小带鱼、大黄鱼、海鳗、鳓鱼、灰鲳和蓝点马鲛;长江口渔场是小带鱼、黄鲫、银鲳、大黄鱼、鳀鱼、鳓鱼、棘头梅童鱼、刀鲚、灰鲳和海鳗。可捕量在1.5万~2.0万吨的鱼种有黄鲫和银鲳,0.5万~1.0万吨的有小带鱼和大黄鱼,0.3万~0.5万吨的有蓝点马鲛、灰鲳、鳓鱼和棘头梅童鱼等,其余均在0.3万吨以下。
江苏近海鱼类资源具有两种特性,一是季节性,每年春季,随着近岸水温的回升,多种洄游性鱼前来产卵、索饵,因而在吕泗、海州湾和长江口海场,鱼类的种类显著增多,密度大为增加,形成渔汛,为捕鱼的黄金季节。入冬后,近岸水温下降,洄游性鱼类向外海游去,加上本海区冷温性鱼种不多,因而鱼种和密度大大减少,成为渔业生产的淡季。二是集群性,本海区鱼类具有若干种数量多、密度大和集群性强的优势种,如50年代的小黄鱼、60年代的黄鱼、70年代的银鲳和80年代的黄鲫,都具有这种特点。近海主要鱼类有:
(1) 银鲳。分布较广,南自长江口,北至海州湾均有一定产量。产卵场主要在吕泗渔场和海州湾渔场,有夏季和秋季两个产卵群体。全省产量1.5万~2万吨左右,占东海区银鲳产量的40%~50%。
(2) 灰鲳。遍布江苏近海,产卵场南部在吕泗渔场,北部在海州湾渔场。可捕量3 500吨,近几年产量在1 000~1 500吨。
(3) 大黄鱼。在吕泗和海州湾两个渔场产卵。1970年大黄鱼产量达1. 3万吨,以后由于利用过度,资源衰竭,鱼龄趋于低龄化,1995年产量只有360吨。
(4) 小黄鱼。江苏近海小黄鱼分别隶属 “北部群系”和 “中部群系”的两路鱼群。前者在海州湾渔场产卵,后者在吕泗渔场产卵。1955年吕泗渔场小黄鱼产量高达3. 7万吨。50年代后由于利用不当,资源破坏,产量下降,至70年代后期已形不成渔汛。1978年只有0. 22万吨。1981年开始对吕泗渔场小黄鱼产卵场实施休渔,几年来,情况有所好转,水产品产量逐年增加,1995年达4万吨。
(5)黄鲫。分布范围广,数量较大。入春以后,主群从东和东南外海游来,以水深10米左右的沙洲区和浅水区为主要产卵场。资源有增长趋势,1995年全省黄鲫产量1.2万吨,是近海鱼类自然资源密度最大的鱼种。
(6)鳓鱼。产卵场分南北两个。南部为吕泗渔场,北为海州湾渔场。1975年全省鳓鱼产量0.58万吨,70年代末期以来由于捕捞过度,资源趋向小型化、低龄化。1995年全省鳓鱼产量为0.19万吨。
(7) 带鱼。是江苏高产鱼种,分布较广,寿命较短,属多次排卵鱼类,生长迅速,食性杂,为广食性凶猛鱼类。1985年全省带鱼产量4.2万吨。其中约40%产量在省渔场内捕获。但在过度利用下,资源量下降,群体小化、低龄化程度较为突出。近几年由于休渔和保护,产量又逐年回升,1995年达13.4万吨。

☚ (二) 海洋水产资源   2.虾、蟹类和其他近海水产资源 ☛
0002945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3:1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