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饲草
(1) 饲草收集利用。江苏农村群众素有收集利用饲草养畜的传统习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促进畜牧业的恢复和发展,提出“以青粗饲料为主,精饲料为辅”的方针,全省各地因地制宜地收集利用各种野生青绿饲料和农作物副产品,解决饲料不足的矛盾。
1954年,省饲料专业工作会议提出:“在采集猪草上,特别是夏季草类繁多,可动员农家小孩及妇女挑猪草,组织互助组有组织地下河捞河草,晒干储藏。”在政府号召下,除群众自割自用野草外,集体也组织一定劳力,每年夏、秋突击收割伏草、秋草和浆草。1959年,全省收贮干饲草达36亿公斤,平均每头大家畜2 000多公斤。
60年代初期,提倡“绿肥过腹还田”,畜牧业开始扩大对绿肥的利用,一般每年约有20%的绿肥用来饲喂畜禽。80年代后,化学肥料应用大量增加,全省绿肥种植面积逐年减少,绿肥用作饲草的数量也相应减少。
50—60年代,各地对农作物秸秆的利用本着 “先饲草,后用草,再烧草”的原则,千方百计满足牲畜用饲草。70年代,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农作物秸秆数量增加,秸秆用作牲畜饲草的紧张状况得到缓解。80年代,农作物产量大幅度增长,秸秆数量增多,满足了牲畜饲草的需要,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提倡秸秆养牛业,推广秸秆青贮、氨化技术,提高了农作物秸秆的开发利用水平。
(2) 饲草种植。江苏人工种植饲草历史久远,大都为农家个体种植,零星分散。新中国成立后,除社员个体种植饲料作物外,还发展了大量连片的集体种植。其形式主要有专用饲料地、大田间作套种及水面放养。
专用饲料地种植饲料。始于50年代中期。1957年,省委、省人委根据中央政策规定,酌量划给农业社社员一定数量的自留地(主要种植蔬菜等),另外根据发展养猪需要和当地条件,按每户社员养猪头数划给一定数量的饲料地种植猪饲料,自留地连同饲料地合计不超过当地人均耕地数的10%。饲料地一般苏北多于苏南,如苏北东台县每头肉猪留饲料地1~1.5分(1分=0.0067公顷),母猪2分;苏南宜兴县每头肉猪留饲料地1分,母猪2分。1958年公社化后,随着大量发展集体养猪,各地社队还划给集体猪场一定数量的饲料地。60年代初,省委要求各地利用隙地、荒地、低产田和水面,广泛建立饲料基地,全省一度建饲料基地达113.04千公顷,按当时养猪头数平均每头约2.2分饲料地。1977年全省青饲料种植面积达到68.31千公顷。1987年仅剩24. 65千公顷,90年代以来,饲料种植面积渐趋减少。
大田间作套种青绿饲料。这是在粮棉轮作制基础上逐步形成的。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一度成为全省增产饲料的重要措施,曾提出 “亩产千斤粮万斤饲”的口号。据统计,1979年全省大田间作套种青绿饲料面积达200千公顷,占集体耕地面积的4%~5%,部分地区高达8%左右。80年代,大部分集体猪场停办,全省大田间作套种青绿饲料面积随之锐减。
利用水面放养水生饲料。1958年,省粮食厅从广东省引进浮莲、水花生、水葫芦(简称“三水”)进行放养、繁殖成功。1976年,省粮食厅在武进县召开水生饲料保苗越冬和青贮、干贮现场会,推广保种和贮藏技术,扩大和提高了“三水”利用率。1978年,江苏又从浙江引进细绿萍(简称“一萍”) 2 500公斤,推广放养。到1979年,江苏“三水一萍”放养水面面积达200千公顷。“三水一萍”的放养和利用,较好地解决了一些地区秋冬季生猪青绿饲料不足的问题。1980年以后,由于配合饲料工业兴起,至80年代末,全省“三水一萍”已所剩无几。
(3)人工草地建设。江苏人工草地建设起步较晚,70年代末,海门县种羊场首先在冲积的江滩地上进行人工草地建设的试验,种植白三叶、黑麦草等优良牧草约40公顷,用于饲养进口的英国林肯种羊。
80年代,各地人工草地试点增多,建设规模逐步扩大。1983年开始,盱眙县在农牧渔业部、省农林厅畜牧局和省民航局支持下,在丘陵山地首次进行牧草的飞机播种,实播面积534公顷,主要以多年生黑麦草和白三叶为主,当年成面率达82%。1985年9月,又继续扩大飞机播种面积1 067公顷,据播后生长1年测产,飞播牧草鲜草亩产达800公斤,比飞播前的自然草地亩草量增加近1倍。
1985年,农业部、省政府、盐城市和大丰县共同投资1 000万元,在竹港垦区的4 800公顷滩涂上建设人工草地,实行种草养畜的综合开发示范。至1988年,已建人工草地434公顷,年生产干草和草粉15万多公斤,饲养畜禽数千头(只)。
90年代初,人工草地继续发展。1992年,句容、江都、高邮、宝应、盱眙、大丰等地共模拟飞播牧草800公顷,1993年又在盱眙、金湖、扬中、句容等地模拟飞播牧草1 000公顷。1995年,全省共有人工草地4 227公顷。
(4)饲草加工调制。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在继承传统技术方法的同时,逐步推广应用了青贮、氨化等新的加工调制饲草技术。
青贮饲料养猪。50年代中期,通过青贮发酵,提高了饲草营养价值和利用率,还能调剂青饲料旺、淡季的余缺。1959年,全省制作青贮饲料1.5亿公斤。60—70年代,制作青贮饲料已成为养猪生产中的一项经常性技术措施。80年代中期,大力提倡科学养畜,饲料青贮技术又得到重视,并由单一饲料青贮发展到混合饲料青贮、窖贮、缸贮、塑料袋贮、地面堆贮等多种方式。1985年,全省制作青贮饲料总量2万吨,1995年发展到35.5万吨。
饲草氨化。60年代少数地方采用氨水喷洒稻草,经氨化处理后饲喂牲畜。由于氨化作业繁琐,用工量大,成本又高,长期未能推广应用。80年代中期,少数奶牛为解决粗饲料不足的困难,重又进行稻草氨化试验,饲喂奶牛效果良好。80年代后期,省农林厅畜牧局在徐州、淮阴等重点养牛市,推广添加尿素、碳胺为主的秸秆氨化处理技术,方使氨化饲草从试验阶段推进到应用推广阶段。氨化处理的饲草由稻草扩展到玉米秸、麦草、豆秸等,全省氨化饲草总量由1988年的30吨增加到1995年的78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