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谷物
(1)小麦。粮食作物的主体,分布遍及全省,常年种植面积140万公顷,占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的50%左右,其中冬、春小麦各占一半。1993年播种面积140.3万公顷,总产量为394.7万吨,平均每公顷2.8吨。
全省共有小麦品种1 253个,其中冬麦588个,春麦665个,分别属于普通、密穗、圆锥、硬粒、波兰小麦5个种系,五六十年代,除自选当地农家品种老芒麦、蚂蚱麦外,还推广了早期选育的碧蚂1号、钱交麦、甘肃96、甘麦8号、阿勃和阿夫等。河西走廊的大面积春小麦丰产经验在全国名列前茅。
七八十年代以来,至目前,全省大面积种植的小麦主栽品种有,冬小麦:咸农4号、清农3号、清山843、秦麦4号、晋农134号、西峰16号、79—0131等;春小麦:晋2148号、临农20号、广临135号、陇春8号、武春121号、甘春11号、金塔303号等。列为全省“八五”重点推广的小麦新品种“高原602”,在白银、定西等中部地区推广20万公顷,由于具有耐旱、早熟等优点,平均增产20%左右。冬小麦抗锈新品种陇鉴196, 春麦新品种陇春8139, 在全省年推广种植面积达10万公顷以上,具有抗旱、抗寒、抗锈和丰产性能。
(2)玉米。系全省仅次于小麦的重要粮食作物,主要分布于河西、陇东、陇南等地。80年代以来播种面积一直保持在30万公顷以上, 1993年全省播种面积30.9万公顷,总产量154.8万吨,每公顷平均产量5.1吨。
全省玉米品种按籽种形状、胚乳性质、稃壳有无分为9个类型274个品种。50年代,甘肃大面积选育推广的地方良种有金皇后、白马牙、英粒子等。后来,引进和培育推广了品种间杂交种, 产量比地方品种明显增加。目前种植面积最大的是中单2号, 播种面积达16万公顷,占全省玉米总面积的一半以上。户单1号、京黄427号、双玉1号、庆单37号、酒单2号、酒单3号等品种也在部分地区种植面积较大。
(3)高粱。在全省栽培历史悠久,栽种面积不大。主要分布于陇南、陇东和天水一带。1993年播种面积2.6万公顷, 总产8.4万吨, 每公顷平均3.2吨。
按穗型和农艺性状,高粱品种分散穗和密穗两个亚种8个变种122个品种。地方品种杆高、抗病,但晚熟。杂交种产量较高,70年代种植较广的有晋杂1号,目前面积较大的品种有:晋杂6号、晋杂11号、晋中405号、抗4、冀张杂1号等。
(4)糜子。黄河流域最古老的作物之一,由于抗旱、耐瘠,生育期短、成熟早,适宜于全省半干旱地区种植,又可抗灾复种。70年代末播种面积18万公顷以上,1993年缩小到12万公顷,总产量131.3万吨,平均每公顷1.09吨。甘肃糜子品种400个以上,主要是地方品种。如品质优良的庆阳黄粘糜,抗干旱能力强的陇糜1号, 不易脱粒的皋兰紫杆大白糜, 还有大红糜子、大黄糜子等。新品种有陇糜4号。
(5)谷子。全省栽培历史悠久的农作物。宁县发掘的两处窖藏遗址中, 曾发现六千年前贮存的谷子品种。谷子碾成小米营养价值高,谷糠可供酿造,谷草是家畜的好饲料。全省播种面积80年代初10万公顷以上,1993年缩小到4.8万公顷,总产量6.09万吨,平均每公顷1.2吨。
甘肃谷子品种400多个。五六十年代种植面积较大的地方良种有:马缰绳、狼尾巴、黄毛谷等。目前栽种面积较广的有:陇谷3号、陇谷4号、陇谷6号、大同黄谷、晋谷14号等。其中省农科院粮作所用有性杂交培育出的陇谷6号,具有高度抗旱、丰产、优质性能,被评为国家一级优质谷米。
(6)稻谷。甘肃历史上栽种面积较少,主要分布于陇南康、成、文县的江河两岸,张掖地区黑河沿岸,甘谷、武山的渭河沿岸,靖远的黄河沿岸和合水太白的葫芦河岸等,均为小片种植。70年代末全省栽种面积仅0.4万公顷,1993年扩大到0.6万公顷,总产3.5万吨,平均每公顷5.8吨。地方良种有乌江米、洛门十里顺风香等,近年来也有引种南方杂交稻的,如合水太白乡引进杂交稻良种213公顷, 平均每公顷产量高达9吨, 增产71%。
(7)大麦(包括青稞)。种植面积较广的有河西、甘南和中部的冷凉地区。既可作粮食、饲料,又可作啤酒原料。近两年光啤酒大麦种植面积在6.6万公顷以上, 1994年总产32.37万吨,平均每公顷5.5吨。河西和沿黄灌区已成为全国啤酒大麦基地之一。产量占全国1/4, 产量质量均居全国之首。
全省大麦品种共有154个(大麦58个, 青稞96个),主要品种有:金积大麦、武威大麦、莫特44号、牡丹青稞、长芒青稞、紫青稞、岷山青稞等。
(8)荞麦。耐瘠薄、生育期短,在河西、陇东、陇南川坝地多为复种,高寒地区多为正茬。全省有荞麦品种32个,有甜荞、苦荞之分,甘肃大部分地区以甜荞为主。近年来引种面积最大的有日本北海道荞麦,推广面积约1.4万公顷。
(9)其他谷物,还有燕麦、莜麦、黑麦等,只有零星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