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然条件与生产特点 1.自然条件与生产特点(1)光能资源充足。春季气温上升快,昼夜温差大;夏季炎热,雨水集中;秋季天高气爽,降温较早;冬季寒冷干燥,雨雪偏少。光照条件为全省最好,热量为全省最低,气象灾害以干旱雨涝、低温冻害、冰雹、干热风等出现机率较高。 (2)农业地貌类型多样。农业地貌有平原、洼地、低山丘陵(包括岗地)、废黄河滩地和水域等五大类型。耕作土壤主要有黄潮土、淤土、两合土、砂土、花碱土、棕潮土、砂黄土、老黄土、砂姜黑土、包浆土和盐土等。低产因素主要是土壤养分偏低、土壤耕层浅、物理性状差和含有特殊的障碍层等。 (3)粮食生产发展较快。新中国成立以后,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粮食总产量由50年代年均225万吨、60年代年均245万吨、70年代年均440万吨,1985年上升为1 047万吨,1995年达1 100万吨,占全省粮食总产的33.47%,是全省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4)旱作比重较大。本区耕作制度类型多样,玉米总产量约占全省总产的60%以上,甘薯约占70%,大豆约占56%,是全省的主要旱粮产地。棉花和花生面积分别占全省的25%和70%。此外,还有一定面积的烟叶、麻类、甜菜等。目前,耕作制度已形成一年两熟、二年三熟和三年五熟等种植方式。 (5)多种经营发展较快。区内林果业、养殖业占有较大比重。大片荒地已基本绿化,70%以上的农田已初步实现林网化。丰县、泗阳、宿迁、新沂、赣榆等县(市)已成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1995年,全区实有林地面积约156.67千公顷,占全省的35.14%;果园面积达74千公顷,占全省的70%多,总产量达27万吨,占全省的54.8%。畜牧业养殖种类多,大家畜拥有量约54万多头,占全省的58%。蚕桑生产也有了长足发展,已成为全省新的蚕桑生产基地。 ☚ (一) 徐淮农业区 2.农业生产发展方向与途径 ☛
1.自然条件与生产特点 1.自然条件与生产特点(1) 地势低洼平坦,水网密布。由于成陆年代的不同,以里运河为界,分成运东、运西两个部分。运西地面较高,海拔一般在6~10米,由西北向东南逐步降低。运东地区地势较低,为一周高中低的碟形洼地,中部低洼处只有1.5米。由于地势低洼,外水汇集,湖荡水网密布。 (2)农业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能资源优于太湖农区,热量资源好于徐淮农区,光、热、水三要素配合比较协调。其中7、8、9三个月雨量集中,约占全年的50%。由于地势周高中低,排水出路又严重不足,渍害威胁较普遍,农作物旱丰涝歉的现象十分明显。 (3) 耕地比重大、质量好。耕地占土地总面积的48%。土壤多为湖相沉积和淮河、长江冲积形成的水稻土,保水保肥力强,质量好,土壤有机质含量多数在2%左右,仅次于太湖农区。 (4) 农作物生产水平高。随着水利条件的改善和农艺措施的配套,到1974年,24万公顷一年一熟的沤田全部变成了稻麦两熟田。1995年,粮、棉、油总产量分别达到565.67万吨、10.09万吨、12.71万吨。粮食增长速度和单产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均占有粮食居六大农业区之首,是全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5) 水产养殖业发展较快。历史上最高鱼产量曾占全省的1/4,柴蒲、藕、茨菇、荸荠等水生植物面积也较大,是省内的集中产区。近几年来,随着农业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水产、水禽的养殖、水生植物和耐湿林木的种植有了长足发展,已成为全省水产品和水生作物的重点产区,以鳖、龟、虾为主的特种水产品产量也逐年增多。 ☚ (二) 里下河农业区 2.农业生产发展方向与途径 ☛
1.自然条件与生产特点 1.自然条件与生产特点(1)开垦历史较短。境内地势低平,一般海拔为2~3米。大部分耕地是1920年前后开垦的,土壤普遍含盐。由于海岸线不断东移,成陆面积逐年增加,土地资源丰富。另外,潮上带和潮间带滩涂宽阔,是后备土地资源较丰富的农业区。 (2)海洋性气候明显。农业气候受海洋影响,春温回升慢,夏季无酷暑,秋温下降迟,冬季少严寒。80%的年份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多于相邻的西部地区。7、8、9月出现的台风、暴雨强度大、频率高,对秋熟作物造成较大影响。 (3)复种指数比较高。历史上多以一熟棉花为主,60年代中期开始,逐步推行稻麦棉轮作制度,发展了棉麦套种一年两熟和春玉米、黄豆、赤豆三夹种,以后又逐步实行粮、棉、绿轮作,即春玉米(间种大豆)——三麦——棉花——绿肥二年四熟轮作制。从70年代中期开始,又逐步发展了夏熟麦、豆、绿,秋熟棉、绿,一年五种三收的轮作间套种制度,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但这种制度农活集中,难以机械操作,棉花与玉米共生期长,地力下降,1982年以后恢复到70年代初期的春玉米(间种黄、赤豆)——“三麦”——棉花——绿肥的二年四熟轮作制,所不同的是纯作面积增加,并发展了麦后移栽棉花。耕作制度逐步优化,复种指数由50年代的120%和60年代的150%提高到目前的200%,接近沿江农区。 (4)棉花是农业经济的主体。从垦殖初期起,一直以种植棉花为主,到80年代初,棉花实际播种面积达200千公顷。大部分地区棉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60%以上。棉花年总产量约占全省的20%左右。近几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棉花播种面积下降,粮食和蚕桑面积增加,形成以棉为主,粮棉并举的新格局。区内国营、地方农林场圃数量多、分布集中,棉花生产装备好,渔业生产发展较快。有省属和上海市属的大型国营农场11个,地方国有粮、棉、林、牧原(良)种场20多个,从南到北形成了一个农场带。经过长期建设,棉花产供销和初加工配套成龙。近几年,海洋渔业生产发展较快,沿海渔民和兼业渔民经济收入大幅度提高。 ☚ (三) 沿海农业区 2.农业生产发展方向与途径 ☛
1.自然条件与生产特点 1.自然条件与生产特点(1) 气候条件优越,水资源充裕。日照优于太湖农业区,稍逊于里下河农业区,年降雨量1 000~1 060毫米,主要集中在5~9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60%以上。水利工程基本配套,调蓄能力强,常年能满足工农业和人民生活用水需要。主要气象灾害有台风和持续阴雨。 (2) 土壤质量好,但后备资源紧缺。土壤大部分为江淮石灰性冲积母质,受海潮顶托沉积而成,质地较好,保水保肥力强。土壤肥力除通扬高砂土地区外,均属中等偏上,一般有机质含量1. 2%~2. 0%,全氮0. 1%~0.2%。但是,可供垦殖的荒地只有沿海滩涂和江滩,面积不大。 (3) 社会经济技术条件较好。区内中小城镇和大小港口比较多,沟通城乡经济联系的条件好。文化教育事业比较发达,劳动力素质高,能工巧匠多,特别是建筑业实力雄厚,建筑队伍遍及全国,并已进入中东地区和日本、美国等国家,享有较好的声誉。近代工业发展历史较早,乡镇企业有一定基础,农村经济门类齐全,仅次于太湖农业区。 (4) 经济作物比重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约占耕地面积的40%以上,其中以棉花种植面积最大,约占经济作物面积的60%以上。蚕桑、薄荷、留兰香、黄红麻、辣椒、大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面积和产量,在全省占有很大比重。人多地少,粮食供需矛盾比较突出,粮食自给率约80%,是粮食差进地区。 (5) 耕作制度类型多样。农民素有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在生产实践中创造了多种形式的耕作制度和轮、间、套种换茬方式。复种指数在200%以上,沿海和特种经济作物区在220%~230%,最高的达250%,是省内土地利用率最高的地区。 ☚ (四) 沿江农业区 2.农业生产发展方向与途径 ☛
1.自然条件与生产特点 1.自然条件与生产特点(1)地貌类型比较复杂。低山、丘陵、岗地、冲沟、平原和洼地交错分布,山、丘、岗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76.5%,平原圩区(包括水面)面积占23.5%。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5%以下的面积占38%左右,养分贫瘠或结构不良的土壤占总面积的30%左右,肥力水平总趋势是由南而北下降。 (2)光热水资源丰富。热量条件为全省丰富地带之一,适宜稻麦两熟,部分地区可种植适当比例的三熟制,并可发展亚热带经济林木。年降水量1000~1200毫米。农业气候有明显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差异,热量和降水量由南向北递减。主要气象灾害是春季连阴雨、伏旱和秋旱。 (3)生物与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区内树种多样,阔叶乔木树种有150多种,占全省的80%以上;果树有21个种、226个品种;野生果树有20多种;野生中药材品种也十分丰富,仅盱眙县境内就多达600多种;畜禽地方良种主要有水牛、山猪、红灯笼猪、米猪、三黄鸡、四季鹅等。 另外,矿产资源也较多,计有7类33种,铅、锌、铜、银、铁等金属矿储量在省内居首位。储量最大的是石矿,初步查明有石灰石13亿吨、白云石2亿吨、石膏矿3.5亿吨、陶土矿2 850万吨。这些矿产资源都具有重要的开采利用价值。 (4)种植业以稻麦生产为主。70年代中后期开始调整结构布局,逐步建立了以两熟为主,两熟和三熟并存的耕作制度,粮食生产水平不断提高。1995年,全区粮食总产达到370万吨,比1980年的70万吨增长了4倍多。由于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差异,区内农业生产熟制、农林布局、农田建设、生产水平等有显著差异,单产高低差异比较大。 (5)林特产品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山林地面积为全省之最,杉木、毛竹、茶叶、油桐籽等林特产品占全省的80%以上,板栗、桃子、梨子等干鲜果品的产量也相当可观,是省内干、鲜、杂果的主产区。国营林场数量多且具较大的生产规模和较高的经营水平。 ☚ 扬丘陵农业区">(五) 宁  扬丘陵农业区 2.农业生产发展方向与途径 ☛
1.自然条件与生产特点 1.自然条件与生产特点(1)农业气候条件优越。气候温和湿润,光热水同步匹配,热量为全省最丰富地区。春季升温早,秋季降温迟,作物生长季节长。主要气象灾害有夏秋季台风、秋季连阴雨和寒露风等。 (2) 耕地肥沃,水资源丰富。除少量的丘陵低山外,大部地势低平,地面高程一般在2~8米之间。以太湖为中心,以东有阳澄淀泖湖群,以西有洮滆湖群,同时还分布着若干河洼低地和岛状丘陵低山。平原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67%,水面占30%,丘陵山地占3%。耕地土壤发育于河流冲积物和湖沼沉积物,经长期耕作,形成了鳝血型为主的肥沃水稻土,有机质含量一般为2. 0%~3. 0%,土壤肥力较高,保水保肥力强。降水充沛,长江水补给方便,水资源供需平衡略有余。 (3) 农村经济实力雄厚。大中城市和集镇数量多、密度高,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发达,能工巧匠多,劳动力素质好,交通通讯条件优越,具有较强的经济技术与信息辐射能力。乡村工业自70年代初起步后,一直保持着好的发展势头。农村经济已形成以农村工业为主体,以种植业和多种经营为两翼的基本格局。 (4) 农业集约化程度高。农业有六七千年的开发垦殖历史,既是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地区,又是现代农业的先驱。农作物复种指数高,80年代以后,在双三熟制减少较多的情况下,复种指数仍然保持在200%左右。稻、麦、棉、油菜的单产水平比较高。50年代籼改粳,60年代高改矮 (型),70年代单改双,80年代杂交稻,都对粮食的稳定增产起了重要作用。1995年,全区粮食总产为549.21万吨。近年来,由于耕地减少和农业效益下降等原因,粮食播种面积减少,总产徘徊下降,粮食供需失衡,饲料紧缺。 (5) 产业门类多。农林牧副渔,工商建运服门类齐全,形式多样,农村劳动力就业趋于多样化。民间工艺纺织历史悠久,具有地方特色。农村劳动力自80年代初期开始,逐步由种植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林牧副渔的劳动力已由过去占总劳力的70%下降为目前的38%左右,二、三产业劳力由占30%上升为62%左右,其中乡村工业劳力约占40%,并有相当数量的外来劳动力。非农产业发展较快,农民收入来源也趋于多渠道、多门类。 ☚ (六) 太湖农业区 2.农业生产发展方向与途径 ☛ 000295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