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1.自然地理及区位优势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1.自然地理及区位优势 1.自然地理及区位优势本区位于东经120°42′~124°20′,北纬40°35′~43°29′之间,横跨温和、温暖半湿润两气候区,年平均温度8.1℃,>10℃积温3 446℃,无霜期151~166天,年降雨量719.7毫米,水热比例适中,光能资源丰富。地处辽河中上游平原,北起昌图,南至海城属辽河冲积平原。地域广阔,土质肥沃,水利条件较好。森林茂密、山峦重叠的东部山区是本区的天然屏障和巨大的绿色水库。辽河、浑河、太子河、绕阳河、大凌河等河流纵贯全境。总土地面积为4.0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7.55%。1995年,区域内耕地面积155.26万公顷,占全省45.80%,其中水田面积19.20万公顷,占全省40.97%,旱田面积131.89万公顷,占全省45.15%。果园面积10.40万公顷。淡水养殖面积4.00万公顷,占全省的35.23%。区内的总人口为1 600.6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9.68%,其中农业人口803.77万人,占全省农业人口的35.91%,农村劳动力248.92万人,占全省农村劳动力的27.57%。由于地理区位好,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农业开发历史较长,农用水利基础设施齐全,耕地面积多,所以适宜发展农业特别是粮、牧、菜、鱼生产,素有“粮仓”之称。区内有19个县(市、区)为全省粮基地县,占全省商品粮基地县的45%。本区大中城市密集,交通、通讯、科技条件好,适宜发展城乡一体化经济。 ☚ (一)中部平原农业区 2.农业发展潜力 ☛ 1.自然地理及区位优势 1.自然地理及区位优势本区位于东经118°50′20″—120°15′,北纬40°24′25″—42°34′20″,大部分属于暖气候带,年平均气温7~8℃,10~15℃期间积温。在2 900~3 400℃,为省内积温商值区。无霜期135~165天,日照充足,5—9月日照时数为1 200~1 300小时,是辽宁省高日照地区,光热资源充足。本区北与内蒙接壤,西与河北毗邻,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特别是建平、北票、阜新、彰武4县(市),地处内蒙古科尔沁沙地南侧边缘,海拔高度400~800米,是辽宁省西部和中部防风避沙的天然屏障,其自然生态状况对全省特别是中部区有着重大影响。总土地面积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土地面积21%,总人口580.30万人,农业人口411.57万人,农村劳动力191.51万人,分别占全省的14.39%、18.39%、21.20%。耕地面积68.97万公顷,占全省耕地面积的20%,农业人口人均耕地0.17公顷,人均占有土地面积0.73公顷。在土地资源中,草地面积比较大,全区草场面积79.62万公顷,占全省草地面积的36.23%。待开发的“四荒”资源总面积58.49万公顷,占全省“四荒”资源总面积的45.1%。其中宜农荒地1.04万公顷,占全省的87.3%。宜林荒地27.91万公顷,占全省的47.7%。宜果荒地4.02万公顷,占全省宜果荒地的40.5%。宜牧荒地24.85万公顷,占全省的64.6%。宜渔荒水面积0.36万公顷,占全省的6%。“四低”资源总面积178.31万公顷,占全省1/3以上。畜牧业和经济作物生产优势突出。畜产品产量和商品量均居全省首位。本区是辽宁省经济作物重点产区,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为13.5万公顷,占全省的22.75%。果品生产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朝阳地区是辽宁省四大水果产区之一,全区果园面积9.2万公顷,水果产量26.3万吨,分别占全省的16.8%、10.5%。野生动植物资源相当丰富。野生中药材动植物资源有669种,占全省野生中药材动植物种类的43%左右。其中野生植物中药材有540余种,占全省野生植物中药材种类的50%左右;野生动物中药材种类120余种,占全省野生动物中药材种类的35%。此外,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其中铁、铝、锌、铜、油页岩、地热等矿产储量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本区的主要问题是干旱、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严重。 ☚ (三)西部低山丘陵农业区 2.农业发展方向与途径 ☛ 1.自然地理及区位优势 1.自然地理及区位优势滨海区濒临黄、渤二海,东西跨度大,约在东经124°30′~119°30′之间;南北跨度小,约在北纬38°40′~41°38′之间。由于辽东半岛伸入黄渤二海,海岸线较长。大陆岸线东起鸭绿江口,西至绥中县孟家村,全长2 292.4公里,另有岛屿岸线627.6公里。从经济地理位置看,位于东北经济区和辽宁省的滨海前沿,处在对外联系的窗口位置。全区土地总面积3.40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84.82万公顷,其中,水田面积20万公顷,旱田64.52万公顷,浅海水域面积1.27万平方公里。全区总人口12 339.14万人,农业人口7 519.1万人,农村劳动力323.5万人。分别占全省的30.59%、33.59%、35.83%。本区拥有不同于其他区域的海陆两种资源,既可以发展陆域农业,又可发展海域农业。全区拥有大陆架面积15万平方公里,比本省陆域面积还大,靠近辽宁省近海水域,面积达6万多平方公里,是全省耕地面积的1.7倍。海岸线(包括500多个岛屿岸线)长达2 920多公里,具有多种开发功能的平原淤泥、基岩淤泥、基岩砂砾、基岩港湾等几种海岸类型。全区现有海涂资源17.1万公顷,约占全国海涂资源10%左右。港湾也相当发达,有许多优良港湾,特别是辽东半岛南端尤为集中,如大连湾、大窑湾等。浅海水域宽广,岛屿分布较多,海洋农牧化条件优越。浅海水域面积为127万公顷(10米等深线以内),可利用面积为82.92万公顷,占浅海面积的66.2%。渤海水质底质肥沃,海底平坦,平均水深仅18米,从发展增养殖来说,易于控制。北黄海沿岸多为基岩港湾海岸,岸边水深,礁石林立,且大部分地区为岩礁冬季暖水区,对发展海珍品养殖十分有利。本区沿海不仅岛屿众多,而且岛群大。这些海岛周围海域辽阔,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有广阔的立体养殖空间,是建设海上辽宁和海洋农牧场的理想基地。黄、渤海渔场是我国四大渔场之一,其中主要有辽东湾渔场和海洋岛渔场,也是世界闻名的中国对虾产卵、索饵洄游的海区和生产基地。本区有利于多种温带水果的栽培,为辽宁省水果主产区。就苹果而言,与山东、河北同属于我国最大的商品苹果产区——环渤海苹果生产基地。非金属矿较为丰富,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气。其他非金属矿如金刚石、镁矿、硼矿、优质石灰石、石棉等矿,以及大理石、花岗岩等建筑材料也都十分丰富。滨海区滩涂发育,盐场分布较多,为我国重要原盐产区。本区的主要问题是水资源不足和海域污染严重,开发利用不合理,一方面过渡捕捞使近海资源衰竭,另一方面有大量的水面滩涂没有开发利用。 ☚ (四)滨海农业区 2.农业发展方向与途径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