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虫害预测预报
(1) 体系建设。1953年全省在地区农科所、县良种场、区农业站设立病虫情报点24处。1958年重新布点,在东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建立了病虫预测预报室,负责全省农作物病虫测报,同时在吉林、通化、白城、延边地区农科站建立了病虫测报站;在各地县设立病虫测报点130处。1978年吉林省成立了病虫预测预报站,具体负责全省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工作。与此同时,遍布市县的病虫测报点增加到178个。1983年为适应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新情况,根据自然特点,作物布局以及病虫害发生情况等,对全省病虫害测报点进行了调整,确定省级测报点为80个,并经考试择优录用了80名专职测报员。到1990年全省共有病虫害预测预报点168处。其中省设点80处,市(地州)设点42处,县(市)设点46处。初步形成了功能比较齐全,手段比较完善,测报准确率较高,信息传递较快的以省站为中心,省、市(地州)、县(市)、乡(镇)四级病虫害预测预报网络。
此外,从1978—1990年由国家和地方联合投资,先后建立了农安、梨树、东辽、长春(省站)、延边、四平、镇赉7处全国区域性病虫测报站,承担全国重大病虫害监测任务,定期向国家测报总站传递病虫发生信息。
(2)测报对象。50年代主要是粘虫、大豆蚜虫、高粱蚜虫和稻瘟病等四种病虫。60年代,增加了玉米螟、地下害虫(蛴螬、蝼蛄、金针虫)两种。70年代初,增加了大豆食心虫、稻飞虱。80年代初,增加了桃小食心虫、梨大食心虫、黄瓜霜霉病、草地螟、萝卜蝇、稻潜叶蝇、甘蓝叶蛾、向日葵螟。到1990年全省病虫测报对象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果树等病虫16种。即:粘虫、玉米螟、高粱蚜、大豆蚜、大豆食心虫、草地螟、向日葵螟、地下害虫(蛴螬、蝼蛄、金针虫)、稻飞虱、稻潜叶蝇、甘蓝夜盗、萝卜蝇、梨大食心虫、桃小食心虫、稻瘟病、黄瓜霜霉病。
(3)预测预报。省病虫测报站每年定期发布长、中期病虫预报10余期,印发3 000余份,并与兄弟省市及时进行病虫情报信息交流。全省各市(地州)、县(市)植保部门,每年都对当地病虫发生趋势,进行综合分析,发布长、中、短期病虫预报。1979年试用《全国农业病虫测报电码》汇报虫情。1982年全省普遍使用了模式电报汇报病虫信息,加快了病虫情报的传递速度,提高了实效。1985年省测报站配置了微机,对测报资料的统计,及预测模型的组建,有力地促进了全省测报质量的提高。在病虫发生季节,各级植保部门,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发布病虫发生情况,指导防治工作。全省预报准确率都在85%以上,大大减轻或避免了几种病虫害严重发生时所造成的粮食和经济作物减产,获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4)测报技术及测报资料。
测报技术。省病虫测报站独自或与教学科研单位合作,对测报技术、病虫发生规律和组建预测模型等,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批成果。1978年以来,对“粘虫异地预测预报”、“吉林省二代粘虫测报技术和防治”、“吉林省草地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应用高压汞灯防治玉米螟和短期预测技术”、“稻瘟病流行电算模拟预测模型”、“梨小食心虫性诱剂对梨小食心虫的活性及其在测报上的应用”、“聚丙烯塑料膜取代谷草把诱测粘虫卵试验”、“玉米螟中期预测预报”等十多项应用技术研究试验和推广。总结多年全省病虫害预测预报技术经验,1972年编写出《农作物预测预报手册》。1980年编写包括12种病虫的《吉林省主要病虫预测预报办法》。1983年重新编写了包括16种病虫的《吉林省主要病虫预测预报办法》,推广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测报资料。为了积累保存和进一步利用测报历史资料,1974年省农科院病虫测报研究室汇编出版《吉林省农作物主要病虫预测预报资料》第一卷(1949—1974年),包括5个测报对象,4万个数据。1984年省病虫预测预报站汇编出版《吉林省农作物主要病虫预测预报资料》第二卷(1975—1984年),包括15个测报对象,20多万个数据。同时,对全省测报资料进行了整理和分类,建立起一病、一虫、一档制。到1990年已整理出16种病虫测报资料档案400多册。各市(地、州)、县(市)病虫测报站、省级测报点都建立了病虫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