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滩涂生物
河北省的滩涂生物隶属15门100科,共计163种,其中多毛类20种,单壳类25种,双壳类33种,甲壳类41种,藻类16种,腔肠动物4种,棘皮动物2种,鱼类9种,其他13种。
全省潮间带总生物量平均为249.42克/平方米,其中,双壳类最高.173.451克/平方米; 单壳类8.44克/平方米。
岩岸区生物量最高,其次是泥沙相混或泥区,净沙区量为最低。
全省年总平均生物密度为879.01个/平方米,其中双壳类密度最高为411.65个/平方米,单壳类次之,为393.54个/平方米。
以岩礁底质生物密度最大,年平均总密度为12 408个/平方米,其次是泥沙相混底质为1 559个/平方米,泥质为956个/平方米,净沙为47个/平方米。
潮间带生物数量秋季生物量大于春季,即秋季平均为328.99克/平方米,秋季约为春季的1.9倍,年平均总生物量密度也是秋季大于春季,即秋季平均为1 339.81个/平方米,春季为439.48个/平方米,秋季为春季的3倍左右。
全省潮间带具有经济价值的贝类主要有七种: 四角蛤蜊、文蛤、青蛤、大连湾牡蛎、光滑蓝蛤、彩虹明樱蛤、托氏鲳螺。
(1)四角蛤蜊。俗称 “白蚬子”,主要栖息于泥沙底质的中潮区,全省主要集中分布在滦南县的咀东至北堡滩段,分布面积866.67公顷,其次是乐亭、丰南和海兴县也有一定数量,分布面积共666.67公顷,合计全省资源分布面积1546.67公顷,现存资源量3 821吨。四角蛤蜊是一种鲜美的海产品,但未被人们认识。目前,仅少量用于对虾饵料,故其资源有上升趋势。据调查,全省适于开展此蛤养殖面积至少有6666.67公顷。
(2)文蛤。文蛤主要生活在平坦的净细沙或含少量泥的低潮区,主要分布在滦南、乐亭两县。全省分布面积有2333.3公顷,资源现存量为2 613吨。文哈是全省最有经济价值的食用贝类。每年还有一定数量出口。由于大量的无计划采捕,资源破坏较严重。据调查,全省适于养殖文蛤的潜力很大,仅滦南、乐亭有1.4万公顷养殖滩涂。
(3)大连湾牡蛎。当地称 “蛤蜊”,主要集中分布在滦南县大庄河口的北岗、南岗以及青龙河口的高岗堡附近,分布面积近130.93公顷,资源现存量1 473吨。此种牡蛎当地渔民兼捕少量食用,资源还未充分利用。
(4)彩虹明樱蛤。当地称 “薄蛤”,广泛分布于泥沙相混滩面。以乐亭、滦南两县较为密集,全省分布面积约3.41万公顷,现存量达到1300吨。此蛤由于分布面广,且分散,采捕比较困难,至今尚未被开发利用,此蛤作为对虾的天然饵料十分理想。
(5)托代鲳螺。喜栖息于平坦净沙质的中、低滩面,水清处更为密集,主要分布在滦南、乐亭沿海滩涂,全省分布面积约3666.67公顷,现存量近1 000吨。此螺在河北省未利用。
除上述5种主要经济贝类外。潮间带尚有资源较丰富的蟹类多种,其中有日本眼蟹、天津厚蟹、豆形拳蟹和磁蟹4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