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杀虫剂
50年代用于旱田作物防治地下害虫、粘虫、螟虫等的农药有滴滴涕、六六六。进入60年代,开始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有机磷农药,用于农作物防治虫害主要品种有敌百虫、敌敌畏、乐果、1605、1059等。70—80年代,随着科学种田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作物防治面积的扩大,在增加使用国产杀虫剂的同时,还进口了部分杀虫剂。一些杀虫速度快,用量少,高效低毒的拟除虫菊酯杀虫剂,大面积推广应用,主要品种有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杀灭菊酯、百树菊酯等。
1983年1月,国务院决定停止生产和使用滴滴涕和六六六。经过取代试验,确定了辛硫磷、乐果、氧化乐果、敌敌畏、敌百虫5种农药杀虫谱广,可做为取代的骨干品种;杀灭菊酯、氯氰菊酯、溴氰菊酯3种农药可做为应急取代品种。
由于长期使用同一种杀虫剂,害虫的抗药性增强,加大了用药量,增加了费用,造成环境污染。70年代中后期,大搞土农药和生物农药,利用野生植物狼毒液防治害虫,杀虫效果达70%—90%;利用白僵菌防治玉米螟玉米受害率由76%下降到12%;一些地区还用土农药和化学农药混配成“2184”、“2430”等药剂,防治粘虫、水稻负泥虫效果显著,节约了化学农药,减少了环境污染,保护了害虫的天敌。
杀虫剂除用于农业外,在林业、畜牧业、卫生等方面广泛应用。辛硫磷羊药浴,防除体内寄生虫、皮癣;飞机喷施杀虫剂防治林业害虫,敌敌畏用于粮库熏蒸防贮粮害虫,用菊酯类混剂防除臭虫、蟑螂等。
1.杀虫剂
农药中比重最大的一种,先后生产和广泛应用的品种有:
(1) 有机氯(溴)类。省内生产有4个品种:
❶溴甲烷。粮食薰蒸剂。1955年,由南京气体厂建成年产300吨生产装置,成为江苏开发的第一个农药原药。1956年生产210吨。1971年,转入连云港海水化工一厂独家生产,生产能力逐年扩大,1986年实产512吨;
❷六六六。1958年投产,分别由常州化工厂、镇江农药厂、淮阴电化厂等企业生产,年产量一度占全省农药总量的50%。因害虫产生抗药性及残留问题,国家于1983年下令淘汰,省内生产企业当年停产;
❸滴滴涕(DDT)。1966年,省投资40万元,在扬州农药厂建成年产2000吨DDT车间,1970年,生产能力扩至3 000吨。因DDT与六六六同属高残留农药,1983年,被国家列为停产品种,扬州农药厂因生产三氯杀螨醇原药需用DDT为原料,而保持配套生产;
❹三氯杀螨醇。1976年,常熟化工厂在小试基础上建成年产30吨中试装置。扬州农药厂亦利用DDT生产优势投入工业性生产,年产500吨。1978年省定点如东农药厂建成年产300吨三氯杀螨醇装置。1995年,全省杀虫剂产量达5. 3万吨。
(2) 有机磷类。省内先后生产10个品种:
❶敌百虫。1958年,由无锡江南制药厂土法试制成功,南通农药厂等相继投产并扩大生产能力,1973年,全省敌百虫生产能力增至1.15万吨,其中南通农药厂能力扩至万吨;
❷马拉松(马拉硫磷)。1963年,常州化工厂试制甲基马拉松成功,1965—1974年,南通农药厂、常熟化工厂等先后建成生产装置,1976年,生产能力达5 400吨。由于贮存极不稳定,1977年后,产品滞销产量下降。1981年,除南通农药厂继续生产外,均停产或转产;
❸甲基1 605、乙基1 605。乙基1 605,1959年由省化工研究所和苏州农药厂联合试制成功,因原料乙醇紧张,生产工艺复杂,对人畜危害极大,遂改制甲基1 605。1987年,全省生产甲基1 605约989吨,出口575吨。乙基1 605,自1985年起省内仅保留启东农药厂生产,1987年生产能力2000吨,1988年评为部优、省优产品,1990年产量1 659吨;
❹乐果。1962年8月,苏州农药厂试制成功,1964年,省投资扩建100吨(20%乳剂)乐果车间,接着又进行较大规模技术改造,1971年生产能力达到3 500吨,1979年产量达到3 357吨,“虎”牌40%乐果乳油评为部优产品。1987年,产量4 647吨;
❺敌敌畏。1964年,由南通农药厂开始生产。1965年经过技术改造后,生产能力达到500吨。70年代,南京、徐州、盐城等市先后投产敌敌畏装置,1979年生产能力达到6 000吨,1987年,南通、盐城、泰州等市年产量达到8 856吨,南通农药厂生产的江山牌敌敌畏曾获部优产品称号;
❻辛硫磷。1974年,连云港市第二农药厂与省农药研究所合作研制并建成年产50吨装置中试车间,1975年5月批量生产,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1年,生产能力扩至2 000吨,1987年,生产能力扩大到3 500吨,产销量居全国同类企业第一位;
❼甲胺磷。1979年,苏州农药厂生产能力200吨,经技改扩建加上武进农药厂,总生产能力为8 500吨。其后,省内各地竞相生产,生产能力膨胀至1.5万吨,供大于求而产量急速下降,1987年,实产3 763吨;
❽苏化203。1959年由省化工研究所试制成功,1965年省投资在苏州化工厂建成年产100吨装置,1966年扩至1 000吨,加上太仓、溧阳等地相继投产,1979年全省产量曾达3 521吨。由于该药剧毒,80年代起滞销积压,各厂纷纷转产;
❾久效磷。1980年由南通农药厂研制,1987年生产能力扩大至1 500吨,当年生产645吨,出口172吨。1986年,经外经部批准,南通农药厂久效磷合成技术软件转让印度尼西亚。1995年,全省有机磷杀虫剂产量3.16万吨。
(3) 拟除虫菊酯类。1971年,开始研制和开发拟除虫菊酯类农药,1973年,胺菊酯和甲醚菊酯开发成功,1978年,开发氰戊菊酯成功,这几种农药对多种粮棉、果蔬虫害有较好防治效果。由于成本偏高、进口量大因而发展缓慢,1984年生产113吨,1987年仅生产28吨,到1995年,除虫菊酯杀虫剂产量增加到4 948吨。
(4) 氨基甲酸酯类。
❶西维因。1964年由无锡惠山农药厂和常州有机化工厂同时开发研制西维因等氨基甲酸酯类农药,1968年进行工业化和小批量生产,1974年4月,建成两座年产500吨西维因生产装置,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西维因农药由江苏开发,技术上有独到之处,但在农业生产上的推广应用未能跟上,造成销售困难,相继停产和减产,1987年生产428吨,出口245吨;
❷混灭威。1978年无锡惠山农药厂与山西农科院联合开发混灭威,1984年生产量达到1 781吨,后受进口农药冲击,生产量下降,1987年生产952吨。1995年,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产量达2 330吨。
(5) 其他杀虫剂。
❶磷化铝。1980年,磷化铝片剂在连云港化工厂投产,1982年生产能力扩至600吨,1986年获省优产品称号,1987年产量208吨;
❷杀虫醚。1973年,由无锡惠山农药厂开发成功。1978—1980年建湖、连云港、江宁等地化工厂先后不定期生产,全省年生产能力达4 350吨,随着农药产品结构的调整,杀虫醚产量逐步下降,1987年仅生产973吨;
❸杀虫双。1977年溧阳化工厂首先研制开发,1983年,全省生产3 814吨,此后农药市场疲软,产量下降,1987年仅生产1 705吨,1995年这类杀虫剂产量增加到1.01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