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1.开发规模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开发规模

1.开发规模

根据80年代农业区划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全省可利用荒山资源(包括荒沟、荒坡等)526.7万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11.6%,主要分布在陇南、庆阳、兰州、白银、定西等地。因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差,开发利用难度很大。除了生长一些自生自枯的野草可放牧外, 基本没有开发利用。
全省有计划、大规模开发利用荒山资源,是从70年代后期开始的, 主要开展了几项较大的种草种树工程。1978年开展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一期范围包括河西、定西、平凉、庆阳等地的49个县,到1985年完成造林任务46万公顷。从1986年开始建设二期工程,范围扩大到69个县,规划造林95.3万公顷。截止1991年底,已完成65.7万公顷,占总任务的69%,有力地促进了荒山荒坡和荒沟资源的开发利用。1979年省委省政府提出改变甘肃中部地区落后面貌的根本措施是“制止生态破坏,大力发展植树种草”。1983年,中央领导同志在视察庆阳、定西、临夏等地的过程中,为甘肃题写了“种草种树,发展畜牧,改造山河,治穷致富”的指示,在全省范围内掀起了开发荒山荒坡,大兴种草种树的群众运动。省上制定了“划山到户,谁种谁有,长期使用,允许继承”的政策,将23.3万公顷荒山荒坡划给农户开发, 并抽调一大批机关干部和技术人员深入到县、乡、村,指导帮助群众开展种草种树。全省800万青少年响应号召,采集草籽树种。共青团中央、农牧渔业部、教育部、林业部等部门发起组织全国青年开展“采集草籽树种,支援甘肃改变面貌”活动,北方12个省区青少年采集支援甘肃草籽43.5万公斤。从1984—1987年的4年中,全省年造林计划15.3万—20万公顷,年种草计划30万—33.3万公顷,国家年投资号称1亿元, 实际每年能落实6 000万—8 000万元。1984年全省计划造林15.9万公顷,种草30万公顷,经省上组织验收,造林面积达到21.6万公顷,种草37.1万公顷。但由于中部干旱,树、草成活率都比较低,加之山大沟深,分布很广,检查验收难度很大,也有工作不实的问题,实际保有面积并没有那么多。据1988年林业部门森林资源普查, 1981年至1988年的8年中,全省森林面积净增15.3万公顷;灌木林面积增加2.1万公顷, 未成林面积增加43.9万公顷。据1992年年报统计,全省种草面积总计73万公顷,其中三荒地种草36.7万公顷。这些数字比较实际地反映了开发荒山荒坡的成效。

☚ (二) 荒山资源的开发利用   2.开发模式 ☛
0001942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2: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