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1.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背景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背景

1.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青海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到1988年, 耕地面积增加到57.5万公顷,比1949年增长26.46%; 粮食总产105.8万吨, 增长258.6%。但是, 从整体上讲, 农业的发展仍然不能适应人口的增长和经济建设的需要。 尤其是粮食短缺问题已成为困扰青海资源开发、 经济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 同时, 随着改革的重点逐步从农村转向城市,农业发展在上了一个新台阶后, 又出现新的矛盾,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❶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下降。 与1949年相比, 耕地面积虽然扩大了12.03万公顷, 但赶不上同期人口增长194%的速度, 人均耕地面积由1949年的0.306公顷下降到1988年的0.130公顷, 受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 复种指数低, 人均粮食面积只有0.088公顷, 比全国同期平均水平低13%。
❷人均占有粮食水平低。 1988年全省粮食总产创历史最高水平, 但人均占有粮食仅为243.5千克,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21.5千克, 居西北五省之末。
❸农产品供需矛盾尖锐。1988年粮食销售量达46.75万吨,调入量达32.75万吨,调入量占销售量的比重由1978年的42.2%上升到1988年的70%,用于粮食的财政补贴达1亿多元,占当年财政收入的1/4以上。农业发展的滞后,不仅表现在粮食的短缺上,而且猪肉、禽蛋的40%~50%,蔬菜的20%~30%也要靠省外调入支撑平衡。
❹农业基础设施差,发展后劲严重不足。全省57.5万公顷耕地中,有效灌溉面积只有16.3万公顷,只占耕地面积的28.4%,比全国同期平均水平低16个百分点,其余均为靠天种植的山旱地,基础设施很差。
从1988年起,国家设立专门资金,成立专门机构,开始实施大规模、有组织、有计划的农业综合开发。1988年底,青海省在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的基础上,认真分析研究了青海的农业和粮食问题。认为青海发展农业确有一定困难,但也不是无所作为的,只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现有耕地的深度开发,一手抓扩大耕地搞好广度开发,逐步提高粮食自给率是有可能的。并认真分析、论证了青海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优势和潜力。
❶耕地后备资源比较丰富。经多年的勘察,全省有宜农荒地57.3万公顷,其中水土光热条件较好,容易开发的有14万公顷。
❷内涵开发有较大潜力。青海东部河湟温暖灌区中低产田面积大,通过农田基本建设,增加科技、物资投入,将会大大提高耕地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出率。特别是1987年、1988年两年,通过实施科技承包,修造旱梯田等综合措施,使全省粮食单产水平达185千克,在西北地区仅次于新疆,位居第二位。
❸有开发耕地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海南、海西、海北部分宜农荒地的开垦,对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海西柴达木地区,开发前系荒漠生态区,生物产量极低,经过开垦,兴修水利,发展绿洲农业,生态条件和生产条件都得到较大改善,不仅解决了当地的吃粮问题,而且还提供商品粮,商品率达35%左右。只要认真总结成功的经验,汲取失败的教训,搞好规划、科学论证,坚持农林牧结合,实施综合开发,就能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使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
❹农业综合开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畜牧业的需要。针对当时部分干部中存在的“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将会破坏生态平衡、影响畜牧业发展的思想,青海省进行了认真分析和论证,认为全省总面积中耕地面积只占0.78%,开发10万多公顷宜农荒地后,耕地在总土地面积中的比重也只占1%。海南州的沙珠玉、海西州的香日德、诺木洪等地开发建设绿洲农业的实绩证明,荒漠化的生态环境,通过开发建立起生产、生态效益都较高的新的生态平衡,变消极的静态平衡为积极的动态平衡,才能真正改善生态环境。同时,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出现了一批农牧结合的好典型。海北州的畜牧业连续10年稳产高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实行综合开发,搞农牧结合。单纯依赖天然草场的畜牧业,难以摆脱靠天养畜的困境。而科学的农业开发,提高饲料就地解决率和资源转化率,是实现从被动抗灾到主动防灾重大转折的一项富有成效的措施。
基于以上情况和认识,通过分析和论证,青海省提出了“稳耕地、攻单产、建基地、增后劲”的农业发展方针,决定每年统筹2000万元资金用于土地开发,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和引进外资,并成立了土地开发领导小组,由主管农口工作的副省长任组长,政府办公厅、计委、财政、水利、农林部门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负责开发项目的立项、资金筹措和重大问题的决策,统一领导全省的土地开发工作,拉开了青海农业综合开发的序幕。
1989年,省财政筹集2 000万元开发资金,省土地开发领导小组通过小型农田水利资金、粮食发展专项资金和农业基本建设投资等资金渠道,共筹集资金3 297.3万元,安排实施中小型土地开发项目74个,扶持农民土地开发大户94户,新开耕地0.93万公顷,其中:水浇地0.61万公顷,旱地0.32万公顷,开垦后,当年种植0.27万公顷,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这一年,全省粮食总产增加了4 900万千克,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扩大了粮食播种面积,因面积增加增产的粮食占增产总量的59.4%。青海省土地开发的举措和成效,受到国家土地开发基金管理领导小组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称赞。在国务院1989年11月27日召开的全国农业综合开发经验交流会议上,青海省作为自力更生开发土地的典型,作了大会发言。国家有关部委在会上充分肯定了青海省多渠道集资,进行农业开发的做法。12月30日青海省将土地开发建设领导小组更名为青海省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增加林业、科委、农科院、统计局、农业银行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进一步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

☚ (四)综合开发阶段(1988—1998年)   2.一期农业综合开发(1990—1992年) ☛
0002597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7: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