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1.土地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土地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

1.土地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

全省土地类型多样、土地资源丰富,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条件。
(1)耕地面积大,障碍性耕地多。全省人均耕地3.97亩,比全国人均耕地多2亩。垦殖指数为28%,比全国高出1倍。在耕地中,土壤肥沃,“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农田约占1/3左右;约有2/3的耕地土壤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酸、碱、盐、冷、板等障碍性因素,使生产处于低而不稳的状态。
(2)低洼易涝耕地多,可垦水田面积大。全省有低洼易涝耕地105.33万公顷,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洪涝灾害频繁,对粮食产量影响很大。新中国成立后,平均每两三年就出现一次洪涝灾害。造成灾害面积在13.3万公顷以上的有12次之多。多年来,在农田水利建设的过程中,已经治理96.74万公顷,其中达到10年一遇标准的50.7万公顷,已治理好低洼易涝地中,包括已开始改造的水田18.95万公顷。
(3)森林覆盖率高,但分布不均匀。全省林地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8.6%。在东北三省中面积比黑龙江稍小,而大于辽宁省。人均占有林地5.73亩,是全国人均数的2.7倍。木材蓄积量居全国第六位,产量居全国第二位。
全省森林覆盖率为36%,不但高于全国12.7%的平均水平,也高于世界22%的平均水平,在东三省中最高。全省林地多,但分布不均匀。东部山区林地面积占全省林地面积的88%;中部只占7%,西部占5%。国际上一般认为森林覆盖率超过30%,生态效益就比较好。由于林地分布不均匀,虽然全省森林覆盖率超过30%,但全省生态效益并不理想。西部缺少森林保护,土地尚未摆脱沙化、碱化的威胁。
(4)林地面积有所增加,但发展不平衡。新中国成立前,全省人工林仅有3000公顷,主要分布在铁路沿线和水源周围。新中国成立后,全省连续多年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东部和中部地区主要营造用材林和经济林。中、西部风沙干旱区,主要营造防护林和薪炭林。1950—1980年全省累计造林面积331.5万公顷,保有面积99.5万公顷(不包括已采伐利用的面积)。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林业政策进一步落实,全省造林有了更大发展。1981—1990年10年间,共造林205.3万公顷,年平均造林20.53万公顷。全省林地面积总的趋势是增加的,但发展不平衡。地方营林面积增加,森工林地减少,经济效益比较低。
(5) 草地资源很丰富,但牧草地逐年减少,草场“三化”严重。吉林省有较大面积的天然草地和草山草坡。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开荒和造林,退牧还林以及建设占用,目前以至今后草地面积将呈减少趋势。同时,由于盲目利用、毁草开荒,垦荒种地,加之对草原放牧缺乏严格的保护和管理,超载放牧,搂草毁坏地表植被等现象,已使草原沙化、碱化面积增加。西部白城地区草原“三化”面积达39.4%。

☚ (二)土地资源综合评价   2.农业土地开发利用率较高,但生产能力低 ☛
0001579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0:3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