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1.发展历程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发展历程

1.发展历程

1902年,清政府在保定设立直隶农务学堂,1904年改为直隶高等农业学堂。1908年,高阳县、宣化府分别设立农业学堂,小站小学堂附设农科。1909年,直隶顺天府设立中等农业学堂。是年直隶省有高等农业学堂1处,学生149人; 中等农业学堂2处,学生176人; 初等农业学堂2处,学生47人。1912年,直隶顺天府中等农业学堂改为京兆第二中学,1917年,更名为京兆乙种农业教员养成所,1928年,更名为京兆甲种农业学校,翌年又改为河北省第十八中学,附设农职班。1934年,改为省立黄村初级农业学校,设农艺、农作、园艺科。翌年改为县立初级农业学校。1946年,与通县农业职业学校合并为省立黄村初级农业职业学校。1930年易县设县立高级农业学校,内设农艺科二个班。1935年改为省立易县高级农业职业学校,翌年又恢复原名。1938年建河北保定农业职业学校。1941年伪冀东道在唐山马家屯设立冀东道联立初级农业职业学校,1946年改为河北省立昌黎农业职业学校。至1949年,全省有高等农业院校1所(河北农学院),教职工61人,其中教师42人,在校学生216人; 中等农业学校3所(保定、黄村、昌黎高级农业职业学校),教职工104人,在校学生1 032人。
此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南行署1948年在临清建立冀南区农业学校,1949年改名河北省临清高级农业学校。
新中国成立后,1949—1957年,整顿已有农业院校,稳步发展新学校。1953年借鉴苏联办学经验,制订教学计划,建立健全规章制度,配备教师和领导干部,加强政治思想工作,教学质量逐步提高。1951年分别在沧县、邯郸、宁晋、衡水、天津、定县成立6所初级农校,招收高小毕业生,学制3年。1953年,上述6所初级农校共有专任教师87人,职员81人,工人78人,学生1 692人,同年停止招生,1955年停办。1954年8月建立河北省石家庄农业机械化学校。1956年建立邯郸中等农业学校和唐山农业机械化学校。此外,临清农校1952年迁石家庄,改称石家庄农校,1953年撤销。1952年、1956年察哈尔和热河两省先后撤销,张家口高等农业学校和承德农业学校划归河北省。1953年张家口高等农业学校改为河北省张家口畜牧兽医学校。到1957年,全省共有保定、昌黎、张家口、承德、邯郸中等农(牧)业学校5所和河北省石家庄中等农业机械化学校1所,共有教职工1 111人,其中教师366人,在校学生4788人。高等农业学校1所,即河北农学院,共有教职工349人,其中教师159人 (教授10人,副教授12人,讲师32人,助教105人),在校学生919人。
1958年开始执行 “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的方针,把生产劳动纳入教学计划。在 “大跃进” 和 “人民公社化”运动中,1958年6月河北农学院改为综合性的河北农业大学。7月建立定县中兽医学校。下半年保定、昌黎、石家庄、张家口等农 (牧)业学校相继升格为农学院,邯郸、承德农业学校升格为农业专科学校,石家庄农业机械化学校升格为农业机械化专科学校。
1959年7月省政府调整院校设置,除河北农业大学和邯郸、承德农业专科学校外,其他农学院都改为农业专科学校。至1959年底全省有高等农校8所,中等农校12所,5年制专科9所,在校学生7 375人;县办初级农校28所,在校学生5 276人; 国营农场办学校43所,在校学生4 175人。
1961年贯彻国民经济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方针,对学校又进行全面调整。至1962年底,高等农业学校由1961年的7所 (大学1所,专科6所)调整为2所 (保留河北农业大学和张家口农业专科学校),在校学生4 267人; 中等农林学校调整为8所,即保定、承德、昌黎、邯郸、天津农业学校和定县中兽医学校、保定农业机械化学校、黄村林校,在校学生1 595人; 初等农林技术学校全部撤销。
1964—1965年,在刘少奇提出的 “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方针指导下,大力发展农业耕读学校。除新建外,将原有高、中等农业学校部分过渡为半耕半读学制; 将保定农校改为农业耕读专科学校,为耕读学校培养师资。
“文化大革命”初期农业院校遭受严重破坏,有的被撤销,有的长期停课,许多教职工受迫害,教学设备损失巨大。1971年起恢复重建地区农校。到1972年,全省每个地区都有一所农业学校。1975年4月,成立河北农业大学邯郸分校。
1985年将唐山市农业机械化学校扩建为唐山市农业学校。同年将昌黎农业学校改为河北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并附设中专部。
为适应发展农机化形势的需要,60—70年代农业机械化学校也有较大发展。1963年11月在怀安县柴沟堡建张家口地区农机化学校,1969年7月撤销,1972年10月恢复。1964年6月建立衡水地区农业机械化职业学校。1963年3月在海兴县明泊洼建沧州地区农业机械化耕读学校,1969年8月撤销,1978年5月恢复。
到1988年,全省有高等农业院校4所,即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农大邯郸分校、河北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和张家口农业专科学校,共有教职工2 211人,其中教授48人,副教授285人,讲师639人,在校学生6 371人。有中等农业农机学校18所,其中农业学校9所,即保定、承德、邯郸、石家庄、邢台、沧州、衡水、廊坊、唐山农业学校; 农机学校5所,即河北农业机械化学校和沧州、衡水、张家口、廊坊地市农业机械化学校。共有教职工2028人,其中专任教师953人,高级讲师132人,讲师302人,助理讲师346人,教员173人; 在校学生5 906人,其中农学专业4 277人,农机专业1 629人。
1996年全省拥有高等和中等农业院校数量与1988年相同,但90年代初河北农大邯郸分校改名为邯郸高等农业专科学校,1995年河北农业机械化学校改名为河北农业工程学校。
1949—1988年全省农业院校累计培养大学本科毕业生15 225人,专科毕业生5 543人,中专毕业生43 499人。在中专毕业生中,农学类专业毕业生32 124人,农机类专业毕业生11 375人。90年代培养毕业生数量又有增加。
此外,1981年7月成立河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1995年全省共有专职管理人员和教师1 670人,在校学员3万多人。

☚ (三)农业高等教育   2.管理体制 ☛

1.发展历程

1.发展历程

河北省农村广播始于1949年6月。先后经历了创建广播收音网、有线广播网、调频广播电台三个阶段。
(1)广播收音网阶段。河北省人民广播电台在筹建期间,就着手建立农村广播收音网。1949年6月,在保定第二师范学校举办了第一期广播收音员训练班,参加学员60名,学习3个月。结业时,每人发给1部收音机,带回本地成立收音站。1950年6月29日,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席杨秀峰、副主席李锡九签署发布了关于建立广播收音网的指示。指示要求: 要在省内普遍建立广播收音网,充分发挥广播宣传的作用,以加强对各地工作的指导。从1951年3月到1952年底,河北省人民广播电台在全省建立了地、县广播收音网,拥有专、兼职收音员2 462名,收音机2 369部。广大收音员及时收听、记录河北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重要内容还要整理印发简报或口头广播,向广大群众反复宣传。在当时交通不便,收音工作很少的情况下,广播收音网在指导各项工作,宣传、教育、鼓舞群众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
(2)有线广播网阶段。1954年4月,河北人民广播电台根据第一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学习吉林省九台县创建有线广播站的经验,先后在昌黎、涿县试建了农村有线广播站。通过建站试点,取得一定经验,各地逐步推广,建站工作开始发展。到1957年底,全省有16个县建立了有线广播站,并开始播音。拥有扩音机24部,总输出功率8 950瓦,各种广播喇叭9 032只,其中电话线传输的2 579.6公里,自架专线传输的1 696.5公里。
1958年6月16—21日,河北省广播管理处 (1956年4月23日成立)召开第一次全省广播工作会议,传达学习了第五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了发展有线广播网的情况,制定了全省发展有线广播的“跃进”指标和具体实施计划。1958年7月23日,中共河北省委转发了河北省广播处党组《关于召开第一次全省广播工作会议的报告》,要求各地党委加强领导,力争尽快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第32条规定的普及农村广播网的任务。从此,全省各地很快掀起了大办快上农村有线广播的高潮。到1960年,全省各县都建立了有线广播站,公社广播站发展到627个,生产大队广播放大站2 521个,广播喇叭43万只,形成了全省农村有线广播网络。
1964年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农村有线广播也逐步壮大起来。1965—1977年,全省各县均恢复或建立了有线广播站,公社广播放大站达到3 637座,架设广播专线109 761千公里,县至公社通播率为99%,生产大队通播率为94.8%。在此期间,各县有线广播站还学习推广了永清县公社广播放大站扩音机实现自动开关; 围场县采用石英钟程序控制技术,遥控收转省台节目; 景县、青龙、望都等县自己动手制作石英钟,实现有线广播控制自动化; 威县、获鹿、新城县搞一线多用和广播对讲; 文安、无极县“土法发电” 等经验,起到了较好作用。这一时期,农村有线广播建设的成绩是显著的,但有些地方片面追求数量,忽视质量,加上自然灾害的冲击,广播线路破坏严重,出现了通播率急剧下降的局面。
(3)调频广播电台阶段。1983年,中共中央〔1983〕 37号文件为发展农村广播指明了正确方向,提出了 “在架设专线有困难的地区,县调频广播电台可以同有线广播结合起来,既照顾群众收听,又可为乡 (社)广播站传送广播节目” 的方针,调频台建成播音呼号为 “××县人民广播电台”。它既能用无线广播覆盖县城周围听众,又可调频 (无线)为乡镇传送广播信号,乡镇广播站再用有线把广播信号送到各村,形成了无线与有线相结合传输信号的广播网络。这样不仅节省了县至乡建设专线的资金,而且能提高广播质量,得到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河北省广播电视厅 (1983年5月成立)从1983年第四季度开始在平山、围场、束鹿3县进行建台试点,取得经验之后,各地积极推广。到1996年底,全省已建成正式播出的县 (市)调频广播电台100座。

☚ (一)广播事业   2.县级广播电台 (站)的宣传 ☛

1.发展历程

1.发展历程

河北省县 (市)乡 (镇)的电视事业建设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从1983年开始,全省各县 (市)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 〔1983〕 37号文件提出的 “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 的广播电视事业建设方针,积极创造条件,尽力筹措资金,建台立站,使农村的电视事业建设得到很快发展。
(1)积极建设无线电视台。1984年2月1日,迁安县电视台建成开播之后,每年都有新建的县级电视台。到1996年底,已有69个县 (市)建立了无线电视 (其中正式播出的41座,试播的28座),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名列第一位。各台在建设中都新建了技术设施,购置了比较先进的摄像机、编辑机、字幕机、控制台、监视器等技术设备,基本上适应了采录、编辑、播出节目的需要。
(2)建立发射转播塔数百座。电视发射、转播铁塔是发射电视节目信号,为广大观众收看电视必备的技术设备。各县 (市)在建设无线电视台中,首先按照上级批复的铁塔规格、高度和发射机功率,竖立了发射铁塔,购置了发射机。未建无线电视台的县(市),为了让广大村民尽快看上电视,也都按照上级批复的铁塔规格、发射功率,积极创造条件,竖立电视转播铁塔。据统计,1984—1996年,全省已竖立县级电视发射、转播铁塔563座,购置发射机653部,发射机总功率为51 622千瓦,农村人口覆盖率达80%。
(3)建卫星地球站超千座。河北省卫星地球站(原名卫星电视地面收转站)始建于1986年。从1986年5月1日承德广播电视局建成第一座卫星地球站之后,各地卫星地球站的建设迅速发展。到1996年底,全省已建立卫星地球站2087座,其中县级980座,乡 (镇)级669座,村级249座,三级合计1 898座,占全省建站总数的99%以上。各县 (市)除在电视发射、转播塔附近增建了地球卫星站外,很多深山和边远山区的乡 (镇)、村也都建立了卫星地球站。通过卫星地球站接收、转播卫星传来的电视节目,扩大了电视在农村的覆盖面。特别是有些深山区的村民通过卫星地球站看到电视节目,解决了因山高影响,收不到或收不好电视塔发射电视信号的问题,受到了山区村民的欢迎。
(4)有线广播电视台迅速崛起。1990年11月和1992年4月,广电部先后发布 《有线电视管理办法》(2号令)、《有线电视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 (5号令)以后,全省有线广播电视台的建设快速发展。1992年邯郸市、石家庄市首先建立了有线广播电视台。接着,用4年的时间,即到1996年底,又有8个市、133个县 (市)建立了行政区域有线广播电视台(网),有线电视用户达216万户。从1994年开始,有线广播电视网的建设又向乡镇发展,到1996年,全省已建乡镇有线广播电视网350个。

☚ (二)电视事业   2.县级电视台的宣传 ☛

1.发展历程

1.发展历程

(1) 钾肥工业。 青海省柴达木盆地是我国盐湖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地表盐类化学沉积的面积达15 600平方公里, 约占盆地面积的13%, 有大小盐类矿床、矿点75处, 主要产地有察尔汗盐湖钾镁矿区; 一里坪、 东、 西台吉乃尔湖锂矿区; 大、 小柴旦湖硼矿区; 柯柯池盐矿区。 其中察尔汗盐湖总面积5 856平方公里, 为世界上最大的内陆盐湖之一, 是我国最大的钾镁盐基地, 氯化钾表面储量1.45亿吨, 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97%。 青海省钾肥工业开始于50年代末, 大体经历了二个阶段。
1958—1981年为起步阶段。 1958年, 青海省委决定以盐务局为基础, 抽调人员, 成立察尔汗钾肥厂筹建小组。 1958年8月1日, 青海省察尔汗钾肥厂正式成立, 当年生产钾肥953吨。 1964年, 冷分解洗涤工艺开发成功, 钾肥生产进入半机械化, 以此为基础,1968年建成了年产1万吨钾肥的生产车间。 1975年产量突破2万吨。 1978年达到2.32万吨。60—70年代,海西州格尔木市、 冷湖镇等地方政府以及省地矿局、格尔木市当地驻军依托察尔汗盐湖和昆特依盐湖的钾矿资源, 投资兴建了一批小型钾肥生产企业, 有1965年建的格尔木盐化总厂, 1972年建的冷湖化工总厂,1977年建的海西州察尔汗盐化厂等。 这些小型钾肥生产企业的发展扩大了全省钾肥生产能力, 发展了地方工业, 但同时也造成了盐湖资源乱采乱挖、 老卤乱排乱放等破坏盐湖资源的现象。
1982—1997年为发展阶段。 1982年, 为开发柴达木盆地钾矿资源, 改变我国氮磷钾三种肥料生产比例严重失调的状况, 以察尔汗钾肥厂为基础, 成立青海钾肥厂。 工程总投资6.3亿元, 到1989年一期年产20万吨氯化钾工程建成试产。 是年, 以青海钾肥厂为基础, 成立了青海盐湖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1996年作为青海省首批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单位, 完成了公司改造, 通过内部资产重组, 主副分离, 集团内形成了八大子公司和三个事业性中心。初步形成了拥有资产总额13亿元, 职工4 500人,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 100人, 各类大型及精密设备2 000余台, 集科研、 建设、生产、经销、 综合利用为一体, 年产25万吨钾肥(氯化钾) 的全国最大的钾肥生产基地。 青海盐湖钾肥有限公司是盐湖集团最大的子公司, 生产工艺成熟, 设备先进, 在整个采卤、盐田工艺、 加工工艺和防腐技术等方面具有一流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钾肥公司年产 “盐桥”牌氯化钾22万吨。 1997年, 投资4 802万元、 采用国内自行开发的反浮选——冷结晶工艺在钾肥一期工程达产改造中获得成功,标志着我国钾肥生产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1997年青海主要钾肥生产企业及产品见表2-8-1。

表2-8-1 1997年青海省主要钾肥生产企业及产品一览表


(续)

产 品企 业生产规模
(万吨)
氯化钾蓝空钾肥厂
都兰县钾肥厂
格尔木市钾镁厂
盐化工业有限公司
柴达木地矿化工总厂
格尔木昆仑硫酸钾厂
青藏铁路开发公司
地矿化工二厂
青海盐湖集团
格尔木硫酸钾厂
1.0
2.5
8.5
1.0
2.5
1.0
1.0
0.5
1.0
1.0
硫酸钾格尔木钾镁厂
青海海联硫酸钾厂
青海钢窗厂
2.0
1.5
0.3

(2) 氮肥工业。 青海省的化肥生产始于50年代中期。 1956年7月青海肥料厂开始筹建, 1957年投入生产, 当时的主要产品为骨粉; 1958年新增细菌肥料产品; 1960年, 该厂新建了年产800吨合成氨的小车间,青海氮肥生产开始起步。 1967年建成了年产5 000吨合成氨装置的青海省氮肥厂, 1971年更名为青海第一化肥厂。 1997年无烟煤制氨的生产能力达到2万吨。 青海第二化肥厂于1967年开始筹建, 1973年5月正式投入生产, 成为青海唯一一家生产硝酸铵的厂家; 1980年12月该厂氮肥生产线被关闭。 青海乐都氮肥厂1966年开始筹建, 1972年1月正式投产,产品为碳酸氢铵, 1982年该厂氮肥生产线被关闭。 70年代中期, 青海省还建设了平安、互助两座县办小氮肥厂, 于1979年投入生产, 但因能耗大、 成本高致使亏损严重, 投产不久即被关停并转。
(3) 磷肥工业。 磷肥生产始于70年代初期。 青海化工三厂的磷肥车间于1972年投产, 产品为普通过磷酸钙。 年设计生产能力为5万吨, 1980年的产量达到6万吨, 1997年因资不抵债破产。互助县磷肥厂于1971年开始筹建, 普钙的年生产能力为1万吨。平安县磷肥厂于1974年开始筹建, 1975年投产。 这两座县办磷肥厂因亏损严重, 投产不久即被关闭。 另外, 青海黎明化工厂附属工厂利用废硫酸, 于1972年开始生产普通过磷酸钙, 年生产能力3万吨。
(4) 复混肥料。 青海省复混肥料的生产始于60年代中期, 至1997年, 均处于作坊式的小规模生产状态。 1965年, 青海电瓶硫酸厂利用青海化工厂硼酸生产的下脚料研制生产硼镁磷肥, 并于1973年投入正式生产, 年产量为3 000吨, 1997年生产能力达到5 000吨。 1984年, 青海乐都氮肥厂建成了年产1 000吨的磷酸二氢钾车间, 1985年试车投产, 1986年停产。 1985年青海化工厂建成年产5 000吨的复混颗粒肥车间, 该产品氮磷有效成分≥21%, 适于西北富钾地区使用, 1997年停产。90年代, 在青海省海东地区兴起了许多生产各种复混肥料的集体、 乡镇和个体小化肥加工企业, 他们根据农村市场的需求, 变换配方, 以销定产, 使青海省复混肥料的品种和产量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5) 生物肥。青海省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生产开始于90年代, 1997年有 “农一清”、 “农家喜”、 “化肥精”等产品, 年使用面积约1万公顷 (表2-8-2)。


表2-8-2 1997年青海化肥生产企业及产品一览表

肥料种类产 品企 业生产规模
(万吨)
氮 肥碳酸氢铵
农用氯化铵
青海第一化肥厂
西宁星火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6
0.7
磷 肥过磷酸钙青海黎明化工厂综合厂
青海化工厂
3
5
复合肥磷酸二铵
复混肥
青海第二化肥厂
民和县复混肥厂
大通县专用肥料厂
3
3
3
复混肥30%复混肥
有机复混肥
湟中县兴隆化工有限公司
青海省专用肥料厂
3
1.0
☚ (一)化学肥料工业   2.生产水平 ☛

1.发展历程

1.发展历程

汉代, “西逐诸羌”后, 在湟水流域修筑了大量城障亭燧。驿路东通长安, 北达河西走廊, 西连环湖一带, 南到黄河南岸, 规模盛大。今海晏县环湖高地、蛇山及东部农业区等地的烽驿遗址仍历历在目。 隋、唐、 宋、元、 明诸朝代, 不断增筑修缮烽燧, 进一步完善邮驿, 使驿路延伸至青海南部等边远牧区, 通达西藏。 唐代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松赞干布, 她 “利乐土蕃”, 结成了唐蕃之间的甥舅亲谊,和同一家。公元634—846年间, 双方使节往来不断,形成了 “金玉绮绣, 向遣往来, 道路相望, 观为不绝” 的亲密关系。一座座古老的邮驿就是藏汉民族团结友爱和悠远文化积淀的写照。
清代, 烽燧渐废, 在今青海境内共设马驿站19处, 步递铺14处, 驿路5条, 通达西宁府所属3县4厅, 东联全国邮驿网, 直达北京。 清末, 近代邮政兴起, 驿站裁撤。青海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 驿站直到民国后期才完全废弃。
青海邮政创办于清光绪三十二年 (1906年)。 青海由于地广人稀, 灾害频繁, 经济基础薄弱, 文化落后, 农村邮政通信发展缓慢。 直到1949年9月, 全省设邮局 (包括邮亭、 代办所) 14处; 县以下广大农村, 设有自办分支机构12处, 代办所32处, 村镇信柜45处。农村邮路及投递专线仅限于东部农业区的少部分乡, 合计约875公里, 邮件大多依靠捎、转、带。农村邮件运输, 基本上是人背肩挑, 即使牲畜驮运, 也仅限于农村的干线邮路。
新中国成立后, 青海农村邮政通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 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文化大革命” 的十年, 虽然经历了体制分合、 下放的变化和规章制度的“大破大立”, 使农村邮政的工作秩序、通信质量等方面, 都受到严重干扰。然而, 邮政的全程全网等固有特点和广大职工在专业、 纪律、 传统教育方面所形成的自觉性, 以及社会对通信的日益增长的需求, 使青海邮政在农村长期发展中保持了较好势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青海邮政认真贯彻改革开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 积极稳妥地进行了企业内部改革, 推行和完善企业经营责任制,加快企业从单纯生产服务型向服务经营型转轨。农村邮政在加快发展的基础上,尽力争取社会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同步提高,成为青海邮政历史上的最好时期。

☚ (一)邮政通信   2.农村邮政分支机构 ☛

1.发展历程

1.发展历程

1956年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民和、乐都、互助、湟中、 湟源、 大通等地大量地出现了农业合作社集体办学的形式, 至1957年全省学龄儿童入学率上升到44.1%。 1963年, 在全省农村牧区实行 “两种教育制度”, 开始大办半耕半读、 半牧半读学校, 又出现了普及小学教育的高潮, 至1965年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73%。 但是, 由于 “文化大革命” 的严重破坏,学生人数急剧下降, 1970年, 学龄儿童入学率仅为51%。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普及教育作为农村牧区教育工作的重点和任务, 得到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 1980年4月召开的全省教育工作会议, 进一步明确了普及教育是发展农村牧区教育事业的基础工程。 同年全省农村学龄儿童共有416 634名, 已入学的有324 105名, 入学率达到77.8%。 1983年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普通教育工作会议, 通过了全省普及初等教育规划。 1988年9月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 《青海省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办法》, 确定了 “实事求是, 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 保证质量, 积极创造条件, 以条件定速度”的义务教育指导方针。 1991年农村牧区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 据统计, 占全省人口40%的15个县 (区) 已基本普及初等教育, 占全省人口21.7%的10县 (区) 基本普及初级中等教育。
90年代初, 将特殊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轨道。 省教育厅发出 《关于发展特殊教育的具体要求》 的通知, 要求各地对残疾儿童进行摸底调查, 制定特教发展规划和年度执行计划, 已经普及初等教育的地区,努力开办特教班或开展随班就读试点工作。 同时, 省教育厅与省民政厅、省残疾人联合会在乐都县联合召开全省特殊教育现场会, 总结各地举办特殊教育的情况和经验。 乐都、 湟中以及互助土族自治县、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等先后举办了特教班, 结束了青海农村牧区没有特殊教育的历史。 省特殊教育学校开办的盲生班和弱智班, 填补了青海省残疾儿童教育的空白。
从1993年起省政府、 省教委同各州 (地) 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签订年度 《青海地方教育事业发展目标年度责任书》, 实行一年一初评, 两年一总评。 实行责任书以来, 在全省46个县中约占总人口64.7%的16县基本普及初等教育。 约占全省总人口27.7%的10县基本普及了初中教育。 1995年乐都县、 贵南县被评为教育先进县。

☚ (二)农村牧区普及教育   2.农村教育管理体制 ☛

1.发展历程

1.发展历程

西北林学院为林业部属高等林业学校, 成立于1979年10月, 其前身是西北农学院林学系。
1934年成立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下设森林组,学制3年。1938年, 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农学院并入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 成立国立西北农学院后,两校的林业组系合并组建森林系, 学制为本科4年。森林系下设三个实习实验林场和一个气象站。至1942年, 全系有教师15人, 其中教授6名, 为全院教师最多的一个系, 1939—1942年共毕业学生66人, 为全院第3位。抗战胜利后, 内战开始, 学校经费越来越紧, 教师纷纷离校, 至新中国成立前夕, 森林系仅剩10人。
新中国成立以后,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 森林系更名为林学系, 下设林业专业, 以后又先后设置过造林、森林经营、森林采伐运输、林产化学工业、森林保护等专业。系下面设造林、森林经理和森林利用三个教学小组。后来又增设测量, 森林保护和森林工程三个教研组。受林业部委托创办了西北林业研究室,后又和陕西省林业试验站合并建成陕西省林业研究所。1950年,将咸阳、眉县两个实习林场交由地方管理, 保留武功实习林场, 并于1959年成立宁陕火地塘教学试验林场。到1978年, 全系共有教职工83人, 其中教师42人, 含教授4人, 副教授8人。30年来, 全系共培养了1 392名高级林业科技人才。
为了适应大西北林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林业部1956年和1960年两次提出以西北农学院林学系为基础,筹建西北高等林业院校的设想,均因各方面条件不成熟, 未能实现。1978年7月, 为适应 “三北” 防护林建设的需要, 农林部和国家林业总局再次提出在陕西筹建西北林学院的意见。后经部、省和西北农学院多次协商, 得到国务院批准, 西北林学院于1979年10月20日正式成立。经过10多年的建设, 西北林学院已初具规模,教学科研工作逐步走上正轨, 并有了很大发展。目前, 学院本部占地34.08公顷, 校舍建筑92 306m2,另有火地塘教学实习林场0.2万公顷,武功教学试验苗圃15公顷, 榆林治沙科研基地3.33公顷, 淳化科研基地2公顷, 藏有图书22.4万册, 仪器设备固定资产4 232万元。

☚ (二)西北林学院   2.教学与改革 ☛

1.发展历程

1.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初, 陕西省只有6所农业职业学校。1950年将原有的农业职业学校, 分别改为陕西省眉县农业技术学校、陕西省南郑农业技术学校、私立赤水农业技术学校、安康县农业技术学校、私立仪祉农业技术学校、私立青化农业技术学校。1952年调整各校设科, 成立了武功农业学校, 眉县林业技术学校, 仪祉农业技术学校, 榆林农业技术学校。1956年2月, 在兴平县茂陵建立了陕西省茂陵农业机械化学校。1958年, 陕西先后建立了延安农业学校、武功畜牧学校、陕西省水产学校、岚皋农业学校和商洛农业学校, 分属省或所在地区农业部门领导。
1960年, 在“大办农业” 的思想指导下, 陕西省新建和改建的中等农业学校达到了13所, 各县 (市)新建了21所农业学校。这些学校系突击办学, 教学质量无从保证。1961年, 贯彻中央关于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方针, 撤并了新办学校, 精减教职工, 下放了部分学生回乡生产,保留了武功、仪祉、大荔、汉中、安康、商洛、榆林、绥德、西安、洛南、渭南、富平、周至、乾县、岐山、延安农校,安康蚕桑学校、茂陵农机校、蒲城农机校、榆林农机校、武功畜牧学校等21所学校, 在校学生6 356人。1962年, 相继撤销西安、渭南、洛南、富平、周至、乾县、岐山、延安8所农校和安康蚕桑学校, 将武功畜牧学校并入武功农校, 蒲城农机校并入茂陵农机校, 绥德农校并入榆林农校, 保留了8所农校, 其中省属有: 武功农业学校、仪祉农业学校、大荔农业学校、茂陵农机校; 地区所属的有: 安康农业学校、榆林农业学校、商洛农业学校、汉中农业学校。1965年, 根据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关于试办半工 (农) 半读学校和几所职业学校调整的综合批复》精神, 将武功农校、仪祉农校、汉中农校改为半农半读中等农业技术学校, 新成立了灞桥、蒲城、洛川、鱼河堡、城固、兴平、洛南、凤翔、周至9所半农半读中等技术学校。这些学校实行半农半读, 社来社去, 旨在为当地人民公社培养农业技术人才, 学制一般3~4年。
1966年秋季“文化大革命”开始后, 中等农业教育受到严重破坏, 各校相继停课。1973年, 省茂陵机校和汉中、宝鸡、安康、榆林、延安、商洛、渭南等地区农校开始招生。到1975年, 全省11所中等农业学校全部恢复招生, 并新建了延安地区洛川农业机械化学校。
1977年恢复考试制度后, 各校开始招生。期间,省农业部门主要抓了恢复和稳定教学秩序, 制定学校有关管理的规章制度, 使学校工作逐步转移到教学上来, 同时认真落实了知识分子政策, 改善了办学条件, 使中等农业教育进入了一个稳定发展的时期, 全省11所农校在校生人数达到2 977人。到1985年,全省11所农业 (机) 校在校生人数达到了5 565人。

☚ (一)中等农业教育   2.教学与管理 ☛

1.发展历程

1.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前, 陕西省仅有三原、泾阳两所工业、农业学校附设的水利科, 年招生100余人。新中国成立以后, 随着水利事业的蓬勃发展,1952年成立了陕西省水利学校。
陕西省水利学校位于杨陵区, 占地14.7公顷,以渭惠渠分为南北两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学校深化改革, 教学规模逐年扩大, 办学质量逐年提高, 先后开设了职工中专班、委托代培班、中专函授站, 承担了北京、华北两个水电学院在陕的函授辅导站, 厅电大工作站电大教学班, 目前, 已形成了一个以普通中专教育为主, 与职工中专、函授中专、函大、电大、委托代培、收费定向、短期培训相结合的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新格局。1980年, 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中专学校, 通过1993年教学评估, 被陕西省政府批准为省部级重点中专学校, 1994年又被国家教委确定为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

☚ (三)中等水利教育   2.学制、专业 ☛

1.发展历程

1.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 陕西肉食禽蛋市场实行自由购销。1951年10月, 陕西省肉业分公司以及西安、宝鸡、咸阳、汉中等各地、市相继建立肉业经营管理机构, 但国营商业经营比重不大。1952年, 全省生猪存栏179万头, 国营商业销售猪肉仅1 080吨; 牛存栏152万头, 国营商业仅销售牛肉161吨; 羊存栏164万只, 国营商业仅销售羊肉775吨。1954年, 陕西省食品公司成立。1955年, 全省因旱粮减产, 饲料供应不足, 生猪等家畜家禽存栏下降,肉类供应偏紧。省人民委员会就猪肉分配问题作出了“统一计划, 统一领导, 分级负责, 安排好肉品内销和外调” 的规定, 实行凭票定量供应。1956年, 国务院发出了大力发展养猪事业的指示, 制定了 “私有、私养、公助” 的养猪方针。食品公司系统对猪、牛、禽、蛋、水产品实行“统一收购、调拨、出口和市场供应” 的办法, 全省养猪业得到较快发展。1956年末, 全省生猪存栏达275万头, 牛190万头, 羊280万只。1957年末, 全省存栏生猪增至274万头, 比1952年增长53.1%, 国营商业销售20 518吨, 比1952年增长18倍; 牛增至191万头, 增长25.7%,国营商业销售1 745吨; 羊增至285万只, 增长73.8%; 鲜蛋产量12 882吨, 国营销售1 500吨。1958年“大跃进”期间, 全省生猪社会存栏降至270万头, 市场供求矛盾突出。
1961—1965年, 国务院提出 “公养和私养并举,以私养为主” 的生猪饲养方针, 通过一系列收购、奖售、调价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 调动农民养猪积极性, 陕西猪、牛、羊和养禽业得到发展, 国营商业肉食禽蛋购销业务逐步扩大。1965年末, 全省存栏生猪从1962年的232万头增至337万头, 增长45.3%; 牛从157万头增至178万头, 增长13.4%; 羊从241万只增到408万只, 增长69.3%; 鲜蛋产量从1962年的10 733吨增至11845吨, 增长10.4%。国营商业的经营量也大幅度增长, 1965年生猪收购量增至112万头。同1962年相比, 猪肉销量从4 057吨猛升到40 361吨, 增长8.9倍; 牛肉销量从100吨增至594吨,增长4.9倍; 羊肉销量从921吨增至3 047吨,增长2.3倍; 鲜蛋销量从1 815吨增至8 180吨, 增长3.5倍。1966年 “文化大革命” 开始后, 农民饲养猪、牛、羊、禽等家庭副业受到种种限制, 肉食禽蛋购销业务受挫。
1970年, 根据国务院提出的 “积极发展集体养猪, 继续鼓励社员养猪” 的方针, 陕西理顺了国营食品经营渠道, 出台了鼓励、扶持肉食禽蛋生产发展的政策。1970年末, 全省生猪存栏448万头、牛205万头、羊515万只, 比1965年末分别增长32.9%、15.2%和26.2%; 鲜蛋产量达到13 240吨, 比1965年增长11.8%。同期国营商业经营量有增有降, 1970年同1965年比, 猪肉销售31 069吨, 下降23%, 牛肉销售818吨, 增长37.7%, 羊肉销售2 292吨, 下降24.8%, 鲜蛋销售8 935吨, 增长9.2%。1973年初, 陕西生猪社会存栏达819万头, 出栏肥猪490万头, 国营商业收购274万头, 国营商业收购量分别占社会总存栏和出栏数的33.4%和55.9%, 当年销售量达250万头, 均创历史最高纪录。1975年末, 猪、牛、羊社会存栏分别达到721万头、186万头和594万只, 比1970年末分别增长60.9%、减少9.3%和增长15.3%。国营商业猪、牛、羊肉和鲜蛋销售量分别达到65 738吨、1 478吨、3 283吨和9 555吨, 比1970年分别增长111.6%、80.7%、43.2%和6.9%。1979年, 陕西认真完善和落实过去行之有效的派购、定购、预购政策, 大幅度地调整了猪、牛、羊、禽、蛋的收购价格, 调动了农民饲养家畜、家禽的积极性。
1980年末, 大家畜社会存栏量, 猪、牛、羊分别为761万头、176万头和662万只, 与1975年末相比,除牛下降5.4%以外, 猪和羊分别增长5.5%和11.4%。1984年, 按照国务院批转国家体改委、商业部、农牧渔业部 《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商品流通工作的报告》的通知要求, 陕西将牛肉、羊肉和鲜蛋从二类商品改为三类, 实行议购议销。1985年, 省政府决定实行合同定购, 放开生猪收购价和猪肉销售价, 允许自由购销, 协商定价。1985年末, 大家畜的社会存栏量: 猪790万头、牛185万头、羊341万只, 与1980年末相比, 猪增长3.8%, 牛增长5.1%, 羊下降48.5%。1985年国营商业销售猪肉93 205吨, 牛肉4 328吨, 羊肉6 503吨, 鲜蛋37 435吨。1987年,为稳定副食品价格, 改善肉食禽蛋供应, 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扶持生猪生产发展的政策:
❶决定从1988—1990年,对生猪收购实行换购政策;
❷确定在全省建立21个生猪基地县;
❸农民饲养公(母)猪, 每头每年供应平价饲料75千克;
❹每收购1头生猪供应农民平价化肥25千克。以上政策措施和生猪收购、调拨任务挂钩。在市场供应方面, 除建立地、市级储备制度外, 对城镇居民、职工及大中专学生给予肉价补贴,市场销售实行凭证限量供应。
1990年末, 大家畜社会存栏数: 猪812万头, 牛242万头, 羊613万只, 比1985年末分别增长2.8%、30.8%和79.8%; 鲜蛋产量达184 363吨。由于经营放开,多渠道流通, 肉食禽蛋自由购销, 国营商业经营量占市场份额大幅度下降。1990年, 国营商业销售:猪肉13 494吨、牛肉355吨、羊肉184吨, 比1985年分别下降85.5%、91.8%和97.2%; 鲜蛋销量仅1 048吨, 比1985年猛降97.2%。1992年6月, 省政府决定, 将生猪指令性计划改为指导性计划, 取消猪肉凭证限量供应和收购生猪补贴饲料粮差价款、供应平价挂钩化肥的规定, 建立省、地两级猪肉储备制度, 将原节余的饲料粮差价款用于食品企业转换机制和网点建设。1995年, 陕西粮食歉收, 饲料粮价过高,影响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 生猪存栏下降, 适繁母猪下降了13.4%, 为稳定生猪生产, 按国务院 《关于动用国家专储玉米平抑饲料价格稳定生猪生产的通知》精神, 陕西用3万吨国家专储玉米, 以每千克低于市场价0.40元的价格供应养猪农户, 稳定了生猪生产。1995年末, 猪、牛、羊的社会存栏数分别达到906万头、278万头和663万只, 比1990年末分别增长11.6%、14.9%和8%2%; 鲜蛋产量达40万吨,比1990年增长116.9%; 国营商业销售猪肉2 599吨、牛肉90吨、羊肉88吨、鲜蛋102吨, 比1990年分别下降80.7%、74.6%、52.2%和90.3%。尽管国营商业经营比重大幅度降低, 但整个社会肉禽蛋生产发展, 购销量和流通规模扩大, 价格基本稳定, 市场繁荣兴旺。

☚ (四)畜产品购销   2.主要政策 ☛

1.发展历程

1.发展历程

陕西种植烟草始于明末清初, 主产地集中在关中西部和汉中、安康等地。以后逐步扩大到关中、陕北和陕南等35个基地县 (市)。新中国成立后, 政府鼓励发展烟叶生产, 全省烟草从1949年的6 620吨 (晾晒烟6 370吨, 烤烟250吨), 发展到1952年的9 585吨 (晾晒烟9 385吨, 烤烟200吨)。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 受“大跃进”和自然灾害的影响, 产量跌入低谷。1959年, 烤烟产量仅150吨, 晒烟产量仅3 650吨。1961年, 国家出台烤烟收购奖售政策, 规定农民每交售50千克烟叶奖售粮食10千克、优质化肥15千克。同年, 省人民委员会制定奖售标准:农民每交售50千克烟叶奖售卷烟3条;产烟区以生产队为单位实行派购, 派购任务为总产量的95%, 留给生产队(烟农)5%; 超售50千克烟叶奖售卷烟10条。1962年, 除继续执行粮食、化肥奖售标准外, 增加奖售布票1.67米; 调整派购比例为70%。这项政策持续执行到1964年。1968年, 全省烤烟产量上升到1 650吨, 第一次实现省内烤烟自给有余。在“文化大革命” 中, 把烤烟生产当资本主义批判, 取消奖售, 导致烟草生产滑坡。1970年, 全省烤烟产量比1968年下降69.7%。1974年, 国家调高了烤烟收购价格, 1975年烤烟产量达到5 350吨, 增长1倍以上。1977年, 全省烤烟产量一举突破1万吨,1979年总产达13 750吨, 比1976年增长54.5%。
1981年, 省政府提出把烤烟生产作为振兴陕西经济的一个突破口, 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骨干项目,确定了 “合理布局, 适当集中, 择优安排, 确保质量” 的烤烟发展方针, 重新调整确定了24个烤烟试种试点和基地县, 全省烤烟布局趋向合理, 为烤烟种植区域化、品种良种化、生产规范化奠定了基础。1981年, 烤烟收购价提高20%, 当年总产为14 450吨, 比1980年增长1倍多。1984年, 省政府针对盲目发展烤烟, 忽视质量的倾向, 提出 “计划种植, 主攻质量, 优质适产” 的方针, 并颁布了《烤烟生产奖励办法》。这一年, 烤烟在质量提高的基础上, 产量上升到42300吨。1985年, 烤烟产量达62 600吨, 又登上新台阶; 1987年, 省政府又提出 “计划种植, 主攻质量, 优质适产, 坚持政策, 提高效益” 的方针。1988年, 省政府在《关于抓好十个农业多种经营重点项目的决定》中, 再次强调把烤烟列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关键措施来抓, 并制定了十多条优惠政策, 主要内容是减免上交烟叶税, 留作地方发展烤烟用, 对承包烤烟生产的烟农适当调减粮食征购任务, 种烤烟土地承包优先, 供应化肥农膜优先, 免费提供烟种等。陕西烤烟生产的持续快速发展, 不仅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起了重要作用, 而且为陕西卷烟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优质原料, 促进了卷烟工业的发展壮大, 成为全省的税利大户。1988年, 陕西烤烟总产达93 500吨, 比 1985年增长49.4%;晒烟总产首次突破万吨大关, 达到12 372吨, 比1985年增长30.6%。
1992年以后, 陕西烤烟生产步入平稳发展阶段,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要求的同时, 按国家统一部署加强宏观调控, 1993年和1994年两次上调烤烟收购价格, 使烟粮比价更加合理, 省政府还规定拨付烟叶生产扶持费, 使陕西烟叶生产比较灵敏地按市场供求状况变化适度发展。1995年, 烤烟产量为63 396吨; 晒烟产量为2 652吨, 虽然比1990年均有减少,但更加适应市场供求状况的客观要求。

☚ (六)烟叶购销   2.烟叶收购、调拨与销售 ☛

1.发展历程

1.发展历程

(1) 起步创业阶段 (1957—1966年)。根据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关于“中央和地方都应积极发展化学肥料工业, 支援农业” 的指示, 1957年11月, 省人委开始筹建江西硫酸铵厂; 后因硫铵不适用江西红壤土使用, 下马停建。1958年2月, 国家化工部要求各省、市建设小型氮肥厂。省人委组建江西化学工业管理局中心试验厂 (即江西化工实验厂), 1961年竣工投产, 该厂为江西最早投产的小型氮肥厂。以后, 又先后建成东乡、向塘两个氮肥厂。1958年3月, 省人委又筹建樟树磷肥厂, 于1959年12月建成投产。1962年8月, 东乡磷肥厂 (原东乡钢铁厂), 利用炼铁炉改为年产3万吨钙镁磷肥高炉试产成功, 以后又将直径2米、容积40立方米炼铁炉改为年产6万吨高炉投产。该成果受到中央和省人委的重视。著名化学家、化工部副部长侯德榜于1964年6月亲临东乡召开全国现场会, 推广东乡磷肥厂的经验。国家科委、计委、经委授予东乡磷肥厂创造发明二等奖。东乡会议后, 鹰潭、宜春、玉山、波阳、萍乡等地相继建成钙镁磷肥企业投入生产。1965年1月, 国家计委批准江西氨厂复建, 于1966年12月建成投产, 这是江西最早投产的中型氮肥厂。1966年5月, 国家计委确定在新余兴建江西第二化肥厂 (中型)。到1966年, 江西的化肥生产能力已达10.15万吨, 其中氮肥1.09万吨, 磷肥9.06万吨。生产化肥8.5万吨 (折100%), 其中氮肥0.93万吨, 磷肥7.57万吨。
(2) 排难前进阶段 (1967—1977年)。“文化大革命”期间, 化肥生产受到严重干扰。1976年, 钙镁磷肥产量比1966年下降73.87%。江西氨厂投产后, 设备不配套, 生产受干扰, 产量在低水平徘徊。1972年, 国家主管部门批复江西氨厂填平补齐, 投资810万元, 1973年竣工, 当年合成氨、碳铵产量均达到设计能力, 盈利954.6万元。但在 “批林批孔” 运动中, 生产再次受到干扰, 直到粉碎 “四人帮”后才恢复正常。1967—1977年, 为贯彻 “中共中央关于适当建设若干小型氮肥厂” 的指示, 全省各县 (市) 建成44家小氮肥厂。因受 “文化大革命” 干扰, 企业管理混乱, 从1974年起, 连续6年发生大幅度亏损,但生产规模仍处发展趋势。1974年, 全省化肥厂发展到64家, 化肥生产能力24.85万吨, 比1966增长1.45倍; 化肥产量 11.26万吨, 比 1966年增长32.5%。
(3) 巩固发展阶段 (1978—1990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江西农用化学工业出现欣欣向荣景象。
❶氮肥面貌出现较大变化。江西氨厂通过技术改造, 从1977—1984年连续6年盈利1 000万元以上。1979年, 江西二化正式投产, 经济效益好转。1987年, 江西氨厂改产11万吨尿素和节能工程竣工投产,最高日产达442吨。1990年, 两厂尿素产量7.05万吨, 占氮肥产量38.3%。1980—1984年, 根据省委常务会议决定, 先后关停小化肥厂29家, 保留18家,并对10家企业进行节能改造, 扭亏为盈203万元。1987—1990年小氮肥企业生产继续稳定增长, 连续4年盈利。
❷磷肥生产稳定增长。1983—1985年, 钙镁磷肥企业因市场疲软, 生产下落。1986年, 市场销售好转, 东乡、樟树、九江等磷肥厂继续扩大生产能力。到1990年,全省钙镁磷肥生产能力达12.77万吨,产量8.43万吨,分别比1977年增长16.3%和1.47倍。与此同时,系统内普钙磷肥企业不断扩建,产量逐年上升,经济效益提高。1981年,抚州、丰城两普钙厂被化工部评为全国小硫酸、小磷肥红旗单位。1990年,普钙生产能力达5.78万吨,产量4.26万吨,分别比1977年增长3.94倍和2.22倍。
❸多元素混配肥料崛起。1984年起,东乡、九江、樟树、鹰潭、上饶、广丰、南昌、临川、永丰等15个磷(化)肥企业,先后建成不同规模氮、磷、钾混肥生产装置投入生产,产量逐年增大。1990年,混肥生产能力8.3万吨,产量6.38万吨。四是贵溪和九江两大化肥厂开始建设。
(4)稳定提高阶段(1991—1995年)。在此期间:
❶中氮企业稳定增长,小氮肥走向衰落。1992年,江西氨厂尿素扩建竣工投产,生产稳定增长。1993年经国家评定为大二型企业,1994年列为省级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单位,成立江西江氨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实行配套改革,1995年盈利1 204万元,实现利税1 952万元,创历史最好水平。“八五”期间,江西二化生产一度滑坡,1995年,8万吨合成氨扩建投产,产量上升,盈利505万元,实现利税1 239万元。1995年,向塘化肥厂经扩建合成氨生产能力进入中型企业行列。在此期间,自1993—1994年化肥滞销后,小氮肥连续5年亏损,省化工实验厂、九江氮肥厂,乐平、莲花、安福、萍乡、临川、宜春8家小氮肥厂先后关停,仅有信丰化肥厂产量稳定增长,实现利税662.4万元。
❷磷肥生产稳中有降。1991年,江西钙镁磷肥产量达到8.37万吨,但1993年由于滞销,产量下落到3.71万吨,有的企业出现亏损。1994年好转,产量上升到7.06万吨,企业效益提高。“八五”初期,普钙生产稳定增长。1993年产量6.39万吨,创最高年产量。多数企业效益提高。但1994年也下落到3.97万吨,1995年恢复正常。
❸复混肥飞跃发展。1991年下半年贵溪大化肥厂建成试产,1993年正式投产,1995年生产磷铵复合肥5万吨,盈利102万元,实现利税617万元。“八五”期间,生产混肥厂家,按用户和生资部门要求,生产各种含量不同专用混肥,深受粮农、菜农、茶农、果农的欢迎,生产供不应求。1995年,江西45家农用化肥生产企业中,有大型2家、中型7家、小型36家。化肥生产能力为63.66万吨,较1966年增长5.27倍,年均递增6.5%,较1990年增长43.22%,年均递增7.44%。1995年,生产农用化肥34.01万吨,占生产能力53.42%,较1966年增长3倍,年均递增4.9%;较1990年增长9.46%,年均递增1.82%。1995年,江西农用化肥产业结构和生产能力、产品产量,详见表2-8-2。

表2-8-2 1995年化肥生产情况

单位: 万吨
产品结构生产能力 (折100%)占比重 (%)产量 (折100%)占比重 (%)
农用化肥合计
1.氮肥
其中:
63.66
26.01
100
40.86
34.01
17.95
100
52.78
尿素
碳酸氢铵
硫酸铵
氯化铵
2.磷肥
钙镁磷肥
普钙磷肥
3.复合肥
磷酸二铵
混配肥料
12.82
12.09
0.20
0.90
22.65
14.53
8.12
15
15
52.4 (实物)
49.29
46.48
0.77
3.46
35.58
64.15
35.85
23.56
9.20
8.39
0.16
0.15
11.06
6.67
4.39
5
5
24.5 (实物)
51.25
46.74
0.89
0.84
32.52
60.31
39.69
14.7

注:混配肥料含量不一,未能统计农用化肥(折100%)内。
☚ (一)化肥生产   2.主要企业与主要产品 ☛

1.发展历程

1.发展历程

(1)从无到有,发展迅速。1952年5月,省农业厅投资建成江西农业药剂制造厂,生产“六六六”粉和“滴滴涕”配成粉剂、乳剂防治粮、棉虫害。后改名为江西农药厂,是江西最早的一家农药厂。1965年7月,周总理向各省、市提出: “要像抓化肥那样大抓农药生产”。为贯彻周总理的指示,江西农药工业迅速发展。同年10月,九江化工厂组建农药车间,生产“六六六”粉和乐果;同时,宜春化工实验厂也建成投产。到1966年,全省农药生产能力已达到1 000吨。此后,赣南农药厂相继建成甲基1605和杀螟松生产线投产;资溪农药厂研制出甲胺磷和乙酰甲胺磷农药投产。甲胺磷农药能有效防治水稻等作物虫害,深受农民欢迎。江西农药厂先后开发稻瘟净、井冈霉素等杀菌剂农药投入生产。在此期间,东乡、丰城、万安、湖口、临川等地也先后建成农药厂投入生产。到1977年,全省农药厂发展到13家,农药生产能力达到4 825吨, 比1966年增长3.83倍, 生产农药原药2 792吨, 比1966年增长2.89倍。
(2) 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农药崛起。1983年3月25日, 国务院通令全国停止 “六六六” 农药生产。为取代 “六六六” 农药, 江西农药企业先后开发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制剂30多个品种。其中, 贵溪农药厂1981年推出叶蝉散、仲丁威、速灭威系列产品, 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东乡农药厂建成三氯杀虫酯生产线, 又研制出单甲脒新农药, 获省经委优秀新产品奖。湖口农药厂建成年产500吨胶悬剂生产线, 推出20%叶蝉散胶悬剂投产, 该产品获省经委优秀新产品奖和省科委科技成果三等奖。到1990年,全省农药生产能力达到9 400吨, 比1977年增长94.82%; 农药原药产量5 146吨, 比1977年增长84.31%。
(3) 农药生产向新领域开拓。1991年, 江西第三制药厂建成年产15吨赤霉素生产线投产。该产品具有促进植物茎叶生长, 提早抽苔开花、刺激果实生产, 增加结果率等性能。1992年, 江西农大化工厂建成年产50吨多效唑装置投产。该产品具有抑制植物生长, 延长植物开花结果的性能。1995年, 全省植物生长调节剂农药生产能力达到136吨, 产量51吨。1995年, 全省农药企业共有17家, 其中: 中型4家,小型13家。系统内14家农药企业职工4 559人, 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83亿元, 工业总产值3.08亿元,盈利614万元, 实现利税867万元。品种已形成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四大门类和乳剂、水剂、粉剂、颗粒剂、可湿性剂和胶悬剂六大剂型。农药原药生产能力11 611吨 (折100%), 比1966年增长10.61倍, 年均递增8.82%; 比1990年增长23.52%, 年均递增4.32%。1995年, 农药原药产量5 535吨 (折100%), 为生产能力的47.67%。比1966年增长6.71倍, 年均递增7.3%; 比1990年增长7.55%, 年均递增1.47%。1995年, 江西农药产业结构和生产能力、产量, 详见表2-8-4。

☚ (二)农药生产   2.主要企业与主要产品 ☛

1.发展历程

1.发展历程

江西农村广播始于1933年,到1940年底,全省有宜黄、萍乡等68个县建立了收音站。各站收音员的任务是,逐日收抄广播新闻,并择要在县城街头、要道张贴,同时还印发小报送至各区、乡,以此传播时事、政令。1949年江西解放后,收音站工作自行中止。据统计,当时各地共有收音机2 000余台。
1949年7月,修水县人民政府接管国民政府在修水的无线电台,建立全省解放后第一座由人民政府领导的收音站。1950年底,全省9个专区、82个县普遍建立了收音站。至此,县一级的农村广播收音网基本形成。1954年以后,各地农村收音站迅速发展。到年底,全省建立农业、林业、渔业、蔬菜生产合作社收音站500多座,加上工矿企业、县、乡学校200多座,全省乡、社、村一级的农村广播收音网初步形成。
1955年10月,根据《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和中央广播事业局召开的《全国农村有线广播工作座谈会》要求,江西人民广播电台组成工作组,在高安县建立全省第一座县级农村有线广播站。此后,各县依照高安试点建站的经验和作法,在收音站的基础上,纷纷扩建、改建成有线广播站。1957年底,全省建立以县为中心的、面向农村的有线广播站79座,占全省建制县的88%。1958年,在“大跃进”的推动下,省广播局领导带领工作组到高安县扬圩乡,进行建立乡级广播站试点,广播喇叭向农民院户发展。在试点工作中技术人员研制的远距离供电扩音机试验成功,解决了乡级广播站电源问题,为普及乡级广播站打下了基础。到年底,除全省90个县(市)全部建站外,建立公社(乡)广播站171座,放大站62座。1959年,载波试验成功,解决了广播与电话同线不能同时开通的矛盾后, 又加速了农村有线广播站的发展。1960年底, 全省公社 (乡) 级广播站发展到627个,喇叭达14万只, 全省性的城乡有线广播网 (站) 基本形成。1961年起, 贯彻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全省有30多个县站, 500多个公社(乡) 站停止广播。在经济形势好转后, 又迅速恢复并以更快的进程发展起来, 以至出现了一个“全党全民大办农村广播” 的新高潮。据1973年5月统计,全省建立公社 (乡) 广播站1 628座, 大队 (村) 广播站3 248座 (个), 安装各类扬声器 (喇叭) 305万只, 有97%的生产队 (自然村) 通广播, 喇叭入户率达67%。至此, 一个 “以县站为中心, 公社 (乡)站为基础, 通过载波和专线连结村和户的农村有线广播网” 业已形成。1995年底, 全省有县级广播电台35座, 广播站89个, 乡 (镇) 级广播站1 815个, 村级广播室4 308个, 喇叭120.6万只, 人口覆盖率78.5%。

☚ (一)农村广播   2.农村广播节目 ☛

1.发展历程

1.发展历程

江西农村电视事业,50年代末起步,60年代因国民经济困难暂时中止, 70年代再度兴起, 80年代进入发展高潮, 90年代形成网络。
1958年10月, 江西电视台开始筹建, 筹建工作曾一度中止。1970年3月, 恢复筹建工作。同年10月1日, 江西电视台建成正式开播, 从此揭开江西电视事业的新篇章。1971年起, 布局在全省各地的江西七○二、七○三、七○四、七○五4座电视转播台相继建成开播, 至此, 以江西电视台为中心的全省电视转播网络初步形成。1976年10月1日开始, 全省各地继省电视台、庐山电视转播台之后, 经过技术改造, 可以播发彩色电视节目。这标志着江西电视事业发展走上新阶段。
1983年3月, 广电部召开的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 确定 “中央、省、省辖市、县 ‘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发展广播电视事业”方针。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全省各地(市)、县(市)级的电视台、电视转播台,有如雨后春笋般兴建起来。到1995年,除11个地(市)都有电视台外,县级电视台也多达19座,人口覆盖率达85%。收看电视已成为农民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江西的农村有线电视虽然80年代中期才开始起步,但发展速度非常快。自1985年5月,江西水泥厂(驻万年县)率先建立有线电视站之后,有线电视便在全省各地蓬勃兴起,迅猛发展。1992年9月,全省第一座以服务农村为主的行政区域有线电视台——德兴市有线电视台建立。到1995年底,经过正式批准的由县(市)广播电视行政机构管辖的有线电视台有42座,乡、镇有线电视站247座,共用天线系统235个,终端用户80余万户。

☚ (二)农村电视   2.农村电视节目 ☛
0003211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1:0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