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1.内部转移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内部转移

1.内部转移

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1)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时期(1949—1957年)。新中国成立后,70%左右的农村人口分到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土改后的1952年与土改前的1949年比较,全省农业总产值增长了44.2%,粮食、棉花、油料产量分别增长了33.3%、230.2%、36%,其他经济作物也获得了较快发展。接着,开展了农业合作化运动,1953—1957年,全省800余万户由互助组过渡到初级社,继而发展成高级社,建立了集体所有制为主体的农业生产关系。但是,由于急于求成,急躁冒进,不讲条件,一哄而上,到1956年末,全省有829.5万户加入了高级社,占总农户数的91.3%。这种脱离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的生产关系变革的做法,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这一时期,农村劳动力几乎全部投入到了农业尤其是种植业。1949年,全省1 449万农村劳动力中,有97.9%从事农业生产,只有30万左右的劳动力从事作坊加工、家庭手工业和个体商贩,其分布主要集中在苏南和沿江地区,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1957年。
(2)人民公社和“文化大革命”时期(1959—1978年)。其间跨越了“大跃进”、经济调整和10年“文化大革命”三个阶段。1958年秋,江苏贯彻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用近1个月的时间,建立了1 490个人民公社,入社农户达960多万户,占农户总数的94%以上。农村经济的单一化特征表现得尤为突出,农村非农产业处于曲折而缓慢的发展阶段。1958年“大跃进”时,农村一度出现了大办工业、大炼钢铁的热潮,社队工业得以迅速发展,社办工业劳动力由28万人猛增到近60万人。然而,这种畸型的高速发展主要来自于行政命令,在遭受3年困难时期的挫折后,国家不得不在1962年作出了“公社和大队一般不办企业”的规定,社队工业基本上砍光。1963年,社办工业产值由1960年的4.6亿元陡降到0.34亿元。70年代由于 “文化大革命”期间城市 “停工闹革命”,社会商品严重匮乏,市场需求力较强;农村人增地减势态加剧,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上海、苏州、无锡、常州等大中城市的产业工人与苏、锡、常地区的农民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通过各种渠道将资金、技术、设备、人才和原材料带到农村,刺激了社队工业的发展。尽管这一阶段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仍然是做工在厂,分配在队,但劳动力转移的大趋势已不可逆转。
(3)农村经济改革时期(1979—1995年)。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激活了农村经济。允许家庭副业、多种经营的发展,明确乡镇企业的地位和作用,改革单一僵化的农村流通体制,承认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等政策,逐步消除了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重新组合的种种障碍。长期隐蔽的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显露出来,农村经济高速发展,产业结构的非农化进程大大加快。1995年与1978年相比,农村社会总产值增长了56倍,平均每年递增22.3%(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其中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等非农行业总产值增长了112倍,平均每年递增速度高达29. 2%,非农行业总产值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42. 5%,上升到1995年的84.0%,农业总产值的份额则由 57.5%下降为16.0%。
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也伴随着劳动力就业结构的演变。其间,江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内部转移出现了历史性的启动。1979—1995年,全省向非农行业转移的劳动力达868.38万人,平均每年转移51.08万人,非农劳动力年均递增7.4%。农村就业结构变化显著。农业劳动力在农村总劳动力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83.9%,迅速下降到1995年的55.6%;农村第二产业劳动力的比重由10. 7%提高到19.2%; 1995年,农村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为25. 2%,比1978年提高了19.8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呈多向性。其间,转向农村工业的劳动力达290. 3万人,占转移总量的33. 4%:转向建筑业的190. 44万人,占21.9%;转向交通、运输、邮电业的78.33万人,占9. 0%;转向商业、饮食业的67.25万人,占7. 8%;转向农村服务业及科教文卫等其他行业的242.06万人,占27. 9%。
由于区位条件、经济基础及劳动力素质等差异,江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呈梯度特征。农村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转移早,规模大,就业结构变化显著;农村经济不发达的苏北地区转移迟,规模和就业结构变化相对较小;农村经济欠发达的苏中地区介于两者之间。
劳动力转移的梯度特征还表现在两个方面:
❶时间上的梯度。苏南地区因临近大中城市,接收城市辐射能力较强,乡镇企业起步早,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已转向非农产业。其中,1978—1983年非农劳动力年均增长12.3%,转移量占全省的42. 9%;1984—1995年非农劳动力年均增长4.8%,转移量占全省的份额下降为9%。苏北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大体在1984年以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在1984—1995年。1978—1983年的非农劳动力平均年增长仅为5.1%,比同期苏南地区的增幅慢了7. 2个百分点,而1984—1995年的平均年增长率达到10.1%,反而快于苏南地区5. 3个百分点,每年平均转移农业劳动力20.6万人,转移量占全省的比重也由11.4%上升到37.9%;
❷结构上的梯度。1995年,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地区农业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力的比重分别为29.6%、52.2%和69. 9%,比1978年下降了46.9、30.1和20个百分点 (表3-1-1)。

表3-1-1 区域农村劳动力构成与变化

 1978年1983年1995年
苏 南苏 中苏 北苏 南苏 中苏 北苏 南苏 中苏 北
农村劳动力
(万人)
506.99875.29874.41548.90941.03950.32527.061 044.671 201.31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388.05
92.84
26.10
720.08
102.79
52.42
786.26
44.68
43.47
336.32
174.17
38.41
686.03
183.94
71.06
837.26
69.88
43.18
155.90
271.79
99.37
545.24
306.27
193.16
840.19
181.11
180.01
构成 (%)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76.5
18.3
5.2
82.3
11.8
5.9
89.9
5.1
5.0
61.3
31.7
7.0
72.9
19.5
7.6
88.1
7.4
4.5
29.6
51.6
18.8
52.2
34.5
13.3
69.9
15.1
15.0
☚ (三) 劳动力转移   2.外部转移 ☛
0002961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2: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