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1927年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1927年 1927年1月鲁迅于18日由厦门抵广州,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 3月著名文学家康有为逝世,终年69岁。 4月李大钊于6日在京被奉系军阀逮捕,28日就义,终年38岁。 6月著名文学家王国维投水自杀,终年50岁。 7月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由北新书局出版。 9月茅盾发表中篇小说《幻灭》(《小说月报》18卷9、10号)。 10月3日鲁迅由广州到达上海定居。 12月田汉、欧阳予倩、徐悲鸿等在上海成立南国社,组织话剧演出。 ☚ 1926年 1927年 ☛ 1927年 1927年张恨水的长篇小说《金粉世家》在北京《世界晚报》上连载,至1932年载毕。 ☚ 1927年 1928年 ☛ 1927年 1927年1月林献堂、蒋渭水等人退出台湾文化协会,台湾文化协会宣告分裂。 8月《台湾民报》由东京迁至台北,由林呈禄任主编。 10月台湾文化协会选出以连温卿、王敏川为首的领导机构,“文协”领导权从此转入左翼,并创办《台湾大众时报》。 ☚ 1926年 1927年 ☛ 1927年 1927年杨华在狱中写成诗集《黑潮集》,该集10年后正式发表于《台湾新文学》(第2卷第2、3号)。 ☚ 1927年 1928年 ☛ 天堂与五月/衷中国/紫绢记/君山/瓶/旅心/昨日之歌/食客与凶年/浪花/死前/草莽集/海夜歌声/流浪/革命花/候/翡冷翠的一夜/寂寞的国/动的宇宙/无谱之曲/花圈/香严集/爱的花园/晨露/骷髅上的蔷薇 ☚ 邮吻 天堂与五月 ☛ 山中杂记/狱中记/绝俗楼我辈语/光与热/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坟/华盖集续编/谭心/断片的回忆/野草/鲁迅在广州/北京乎/寸草心/旅蜀日记/巴黎的鳞爪/长跪/泽泻集/北伐从军杂记/流浪/荔枝小品/抵押品/白叶杂记/日记九种/鸡肋集/清晨起来/骂人的艺术/过去集/纪念碑/谈龙集/苦趣/烟霞伴侣 ☚ 落叶 山中杂记 ☛ 1927年中华民国16年·丁卯文化国民党政府于南京组成“国术研究馆”,翌年正式成立“中央国术馆”。 政法1月1日,国民政府命令,以武汉为首都,开始执行职权。2月12日,中央政治会议决定,国民政府驻武昌,中央党部驻汉口。 经济中国自营铁路长1 043.9千米,外国资本经营铁路长4330.3千米,控制经营铁路长7 666.3千米。中国自营铁路只占全国总铁路里程的8%。 军事4月,武汉国民政府举行第二次北伐誓师大会,武汉军队主力北伐,同奉军主力激战于豫南,击败奉军。 1927年数学毕尔霍夫[美]的专著《动力系统》出版,提出动力系统的系统理论,是微分方程定性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 物理学阿瑟·荷里·康普顿[美]因发现电磁辐射后在散射波中会出现波长增大的波的康普顿效应,而查理斯·T.R.威尔逊[英]因发明可以看见带电粒子轨迹的雾室同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 化学海特勒[英]和伦敦[英]应用量子力学理论,阐述共价键的形成和作用,开创量子化学。 天文学勒梅特[比利时]首次提出宇宙起源的大爆炸理论。 地学马里逊发明石英钟,后人用作标准时间,证实地球自转有起伏。 生物学菲斯克[英]和萨巴罗[英]从肌肉提取液中发现了一种高能化合物——磷酸肌酸。当肌肉收缩时,磷酸肌酸分解为磷酸和肌酸,放出能量。当复原时,又恢复为磷酸肌酸。因此,即使没有乳酸生成,肌肉收缩也能发生。这是第一次把高能化合物作为直接能源引进肌肉收缩。从此磷酸化合物引起人们高度重视。 医学朱利斯·华格纳·冯·姚雷格 [奥地利] 因研究精神病学及治疗麻痹性痴呆的贡献,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工程技术H.J.朗德[英]、B.H.特勒根、G.霍尔斯特[挪]相继制成五极真空管。 1927年中华民国16年·丁卯数学李国鼎在《科学》上发表《大算学家高斯略传》一文,介绍高斯的生平、数学思想及其贡献。 物理学王守竞把量子力学的概念成功地运用于研究氢分子和转动量子化的问题,并经过改进计算方法后,显示出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比较接近。1933年,进一步改进前人所作的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更加符合。 化学浙江大学于1927年8月将浙江甲种工业专门学校改组为该校的工学院,于次年正式成立国内最早的化工系。 生物学裴文中首次在中国北京周口店龙骨山洞穴内发现 “北京猿人” 化石。“北京猿人”的绝对年代不少于69万年,其地质年代属于更新世中期。 农学日本人从北海道运来一批木筏,带来许多活的海带放散出活跃游孢子,它们附着在大连寺几沟栈桥的新基石上,成为中国第一批海带。 医学汤本求真刊出《皇汉医学》一书,以西医机理阐明《伤寒论》的长处,对日本汉医的复兴有相当影响。 工程技术1927年~1928年,上海正泰化工厂和大中华橡胶厂成立,生产的双钱牌、箭鼓牌套鞋和回力牌球鞋等产品,在东南亚享有声誉。 1927年文化德国海德格尔在胡塞尔主编的 《哲学和现象学研究年鉴》第8期上,首次发表他的最重要著作《存在与时间》。 政法1月31日,协约国结束对德国的军事管制。 经济3月,日本爆发的金融危机,结束了战后经济的暂时稳定,开始了一个新的经济动荡和危机的年代。 军事3月,法军占领叙利亚勒贾。4月,法军进攻杰贝耳、德鲁兹和谷塔地区。5月,法军占领谷塔绿洲。6月,法军占领杰贝耳、德鲁兹。德鲁兹人起义失败,阿特拉什出走外约旦。 1927(民国十六年)年初川军第二十四军各将领集资组织的裕通银行成立于成都,资本20万元。(363,209-210页) 1月1日北京政府根据江苏省政府与外国领事团达成、1926年8月31日公布之《收回上海会审公廨暂行章程》,于是日收回上海会审公廨,改为临时法院。章程及江苏省政府与领袖领事互换的照会中规定: 中国之一切法律均适用于临时法院; 院长与推事由江苏省政府任命,但必须通知领袖领事; 总管行政及财政之书记官长由领袖领事推荐,撤换也须他同意;法警由工部局警务处选拔; 与租界治安直接有关的刑事案件、违反租界章程的案件以及有领事裁判权国的人所雇用的华人为刑事被告之案件,仍得由领事派委员观审(虽然观审委员的权力受到了限制)。凡此种种,表明上海临时法院仍在相当程度上受驻沪领事团的控制。此外,还规定法院应雇用外籍人员10人,法院的管辖范围扩大到租界外的上海、宝山两县境内之华洋民事案件。章程施行期限为三年,以交还会审公廨之日起算。如三年期满仍无最后解决办法,本暂行章程继续施行三年(103,591-596页; 邓克愚: 《帝国主义在上海侵夺我国司法权的史实》,载140(二); 316,153页;413,184-185页) 1月16日日本外相币原发表对华政策演说: “尊重保全中国之主权及领土,对于中国之内乱,严守绝对不干涉主义……对于中国之现状,尽量取忍耐宽大之态度,同时用合理的手段,竭力拥护我国正当重要之权利及其利益。”(137,下卷,第一分册,117-118页) 1月20日武汉国民政府向在汉各银行借得款项316.7余万元作为开办基金,成立汉口中央银行。“人民当然认为系广州中央银行之分行。”一开始就难以在群众中建立信任。开创伊始,存款极少,只有增发钞票以应政府军事开支之急。由于在美国订印的钞票在上海被扣,钞券用罄,于是借发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之钞票。两行钞票也告罄,乃发国库券900万元,并将库券纸币化代纸币发出。在财政山穷水尽的困境下,乃于1927年4月17日起实行《现金集中条例》。“迨(8月) 宁汉合作,武汉政府撤销时,中央银行所发钞票流通额,已不下1 700万元,市价跌至一折(1/10)。同年十一月,始由武汉当地政府按照二折收回。中央银行纸币信用因之一落千丈。”(212,107页; 416,59页) 1月27日美国国务卿凯洛格(Frank B.Kellogg) 就中国关税自主问题和放弃治外法权问题发表声明。“美国政府以同情的兴趣注视中国民族的觉醒,并且欢迎中国人民在改变政府制度上所获致之每一进步”。宣称美国准备 “与中国任何政府或任何能代表中国或代中国发言的代表谈判,不仅谈判华盛顿条约的二五附加税之实行,而且谈判关税控制之完全放弃,及恢复中国之完全关税自主”。美国 “准备一俟中国准备对美国侨民及其财产予以法律及法院之保障,即行谈判放弃治外法权”。“唯一的问题是和谁去谈判”。声明再一次强调了最惠国待遇和门户开放。声明宣称,留驻中国水面的美国海军随时准备为在华美国公民的生命财产提供保护。(170,472-475页) 1月31日北京政府以海关总税务司安格联(Francis Aglen) 拒不执行征收二五关税附加税的命令,决定免去其职务,另委英人易纨士(A.H.F.Edwardes) 代理。英国驻华公使等以北京政府罢免安格联职务及征收二五附加税,未事先征得使团同意,提出抗议。但北京政府未为所动。2月11日,易纨士就任代理总税务司。(319,612页; 400,426 -451页) 1月1909年刘鸿生进入上海开平矿务局当职员,从此开始在上海推销开平(开滦)煤炭。1926年又开始推销东京(越南) 鸿基煤。为了便于经销煤炭,约在1919年,刘鸿生与人合作在上海浦东设义泰兴董家渡码头。为便于兜揽生意,委托英商壳件洋行经理。此后继续在浦东增设码头堆栈。1927年1月将义泰兴码头公司改组为中华码头股份有限公司,资本30万元。同年7月开业。1928年5月8日核准注册。(133,4-34、47-73页;《上海港史话》,261页) 2月19日1月3日,汉口英租界内发生对英示威运动。1月4日晚,国民政府派员暂行收管该租界一切事务。是日,国民政府与英国签订 《收回汉口英租界之协定》,中国市政机关于3月15日接收1861年开辟的汉口英租界。(103,607页; 316,404-408页;413,213-223页) 2月20日1月7日,北伐军接管1861年开辟的九江英租界。2月20日,国民政府与英国签订《收回九江英租界之协定》。3月15日,国民政府接收九江英租界。(103,608页; 316,406-407、452页) 3月17日武汉国民政府交通部设立整理汉冶萍公司委员会。6月29日,整理委员会主席黎照寰率委员谌某接管萍乡煤矿。7月25日,汉冶萍公司致电武汉国民政府,对接管提出抗议: “敝公司对此非法行为,绝不能承认”。8月26日,整理委员会在武汉举行最后一次会议。(136,907、910、908、1014页;367,152页) 3月19日由陈光甫、刘鸿生等投资创办的大华保险公司在上海成立,资本12万元。1936年增至20万元,1943年增为伪中储券300万元,1946年9月增为法币3 000万元,1947年再增为1亿元。该公司专营水火险及意外险。(133,276-278页;153,843页) 3月22日上海商业联合会成立,推举虞恰卿、王一亭、吴蕴斋为主席。其宣言中充斥反共言论,主张 “实行政商合作,一致拥护蒋总司令,肃清共产分子,奠定国家,振兴实业,普济民生”。(156,3、6、14、28页) 3月为筹措反革命经费,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前,蒋介石成立了江苏兼上海财政委员会,以陈光甫为主任委员,“所有苏省属于中央征收机关及苏省地方财政机关,均归本会直接管辖”。(156,115页) 4月17日“四一二”政变后,宁汉分裂。为应付日益严峻的经济形势,武汉国民政府战时经济委员会通过 《集中现金条例》,规定: 一,凡完纳国税,流通市面,均以中央银行所发汉口通用纸币及中国、交通两银行所发之汉口通用钞票为限。三行钞票一律不准兑现; 二,凡持有现银及其他商业银行纸币者,得向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及邮局随时兑换三行纸币; 三,凡收付银两均用纸币,每元法定七钱一分,不得自由增减,违者按律严办; 四,非经财政部门特许,绝对禁止现银出口(指武汉一口)。此条例的实施,引起了社会经济生活的空前动荡。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发行不兑现钞票及国库券,数达7000万元,“券价日落,人心惶惶,金融之紊乱,市面之恐慌,从来未见”。武汉与外埠特别是与上海的经济联系中断,对外贸易停滞,民族金融业陷入绝境,物价飞涨,动摇了武汉政府的财政经济基础。7月27日,武汉政府财政部出台 《维持国库券办法》 三项,其第一项规定: “除政府所集中之现金外,凡在人民手中之现金准在政府辖境自由流通”。集中现金条例无形取消。(《武汉禁止现金出口》,载 《银行周报》 11卷15号; 徐凯希: 《武汉国民政府集中现金风潮述略》,载 《历史档案》1992年第2期;356,138-141页; 《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4期,172页;416,54页) 4月18日国民政府成立于南京。 4月江苏兼上海财政委员会于4月4日与上海银钱两业签订垫款合同。银钱两业共垫借给蒋介石300万元(其中银业200万元,钱业100万元)。4月25日,再次签订合同,银钱两业再次垫借300万元(银业200万元,钱业100万元)。均为月息7厘,均以二五附加税作抵。(156,57-59页) 5月1日江苏兼上海财政委员会根据国民政府命令发行江海关二五附加税库券3 000万元,“以充国民政府临时军需之用”。月息7厘,按票面十足发行。发行时预扣利息两个月,以二五附加税全部为此项库券基金。库券全部由江浙资产阶级认购。同时组织二五附加税库券基金委员会,以改变 “民国以来,所发行公债皆由客卿保管基金”之局面。(156,73-76页; 124,147-148页) 5月20日国民政府开始对招商局进行清查整理。同年11月,设立招商局监督办公处。1928年元月,监督处下令招商局设总管理处。2月22日,总管理处正式成立,对外办公。清查整理期间,局务由赵铁桥主持。(321,378-380页) 6月1日财政部令饬各造币厂停铸袁币,改铸孙币。(182,71页) 6月26日国民政府财政部与上海银钱公会签订盐余库券828万之合约,以江浙两省盐款为担保品。借款中钱业承担200万元。(156,132-136、143-144页) 6月28日1926年7月,革命军进行北伐以后,凡革命势力所到之处,一律撤销帝国主义所操纵的盐务稽核分所。到1927年 “四一二”政变前,广东、福建、浙江、汉口、安徽等地的盐务稽核分支机关已被撤销,扬州、淮北、松江各地的稽核分所也被停止执行职务。是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议决 “将各盐务稽核分所一律停止职权”。国民政府财政部也发出停止稽核分所活动的命令。(李建昌: 《官僚资本与盐业》,北京,三联书店,1963,20页; 382,152页) 6月吉林省自行筹款修建的吉(林) 海(龙) 铁路(吉林至朝阳,长183.9公里)开工。1929年5月完工。(318,45、46页) 7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布告: “最近数十年来,外感协定关税之压迫,内受厘金制度之摧残,以致商货艰滞,实业不振。本政府……深知欲图国民经济之发达,非将万恶之厘金及类似厘金之制度彻底铲除,不足以苏民困。而不平等之关税条约,尤与国家之主权相妨,非迅速实行关税自主,不足以跻国际之平等”。“兹定于本年9月1日为裁撤厘金之期,同日宣告关税自主”。裁厘先在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六省实行。“举凡属于通过税之性质者,不问其名目为何……其大者如内地之常关税、统捐、统税、货物税、铁路税捐、邮包厘金、海关之子口税,复进口税及由此口到彼口之出口税,连同正杂各种税捐中之含有通过税性质者,均在应行裁撤之列。即非通过税而不便商民之落地税,亦同时裁撤。至关税自主……根据国际平等之通则,以谋国定关税之实施,对于进口货物,应另订税则,祈合乎时势之要求。一面对于国内各地工厂所出货品,亦应同时征收出厂税,以示平均,而资调剂”。同日,公布 《国定进口关税暂行条例》、《裁撤国内通过税条例》、《出厂税条例》。《国定进口关税暂行条例》规定对进口商品除值百抽五外,另行征收7.5%~57.5%的附加税。《裁撤国内通过税条例》规定 “所有国内通过税,无论中央收入,或地方收入,全部裁撤”。《出厂税条例》规定 “中国境内中外各厂制造货物,应纳出厂税”。由于遭到帝国主义国家的反对和抵制,国民政府于8月9日将条例实施的范围从原定的六省缩小为粤桂两省,自9月1日实行。届期仍未能执行。国内通过税也无法按期裁撤。(外交部编纂委员会印行: 《中国恢复关税主权之经过》,下篇,81-82页; 340,290-293页) 7月21日—8月因武汉国民政府下令禁止现银出口,上海外商银行为了搜罗现银,于7月21日联合发出通告,宣布自8月1日起,进口货须以现款提货,拒收远期庄票。此举遭到钱业和进口业的一致反对。7月25日,上海总商会致函进口业外商和明商会,要求自8月1日起,各外商银行未取消现银出货办法以前,停止出货; 存栈者,不付栈租。迫于钱庄和进口商人的压力,8月1日外商银行不得不照常接受远期庄票。(363,246 -247页) 7月25日日本首相田中义一提出恶名昭著的田中奏议,宣称惟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 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田中奏议明确宣布日本帝国主义从掌握满蒙开始,进而吞并全中国、独霸亚洲和征服全世界的狂妄野心。(《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帝国主义侵华文件选辑》,91-120页) 7月湖南省政府决议二五减租。7月15日,武汉国民政府实行 “分共”后,即行取消。(112,301页) 8月4日财政部公布 《印花税暂行条例》。“凡本条例所列各种契约、簿据及人事凭证并第四类特种物品,均须遵照本条例贴用印花为适法之凭证”。此条例完全承袭1912年10月20日的 《印花税法》 以及1914年8月19日的 《人事证凭贴用印花税条例》,并且扩大了征收范围。第一类与北洋时期同为15种。第二类北洋时期11种,此条例增为14种。第三类扩大到人事凭证、营业执照、牌照等。北洋时期10种,此条例增为45种。还增加了第四类特种物品(洋酒、奥加可、汽水、炮竹)。(180,400-404页) 8月24日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合流。 8月湖北省政府通过二五减租议案。11月桂系占有武汉后,1928年2月16日,通令取消二五减租条例。(112,301-302页) 9月1日北京无线广播电台开始播音。(《北京晚报》,2005年9月24日,23版) 9月国民政府停发盐余库券,改发续发二五附加税库券2 400万元,以二五附加税全部收入作为本息基金。原盐余库券垫款828万以续发二五附加税库券全数清偿。但须按垫款额828万的1/4承销续发二五附加税库券。(156,143-144页) 10月3日国民政府正式任命易纨士为代理总税务司。(319,613页) 10月20日财政部颁布 《关务署总则》。总税务司不再如北洋时期那样隶属于税务处,而由财政部下属之关务署长监督总税务司、全国海常各关,指挥总税务司时,用 “训令”和 “指令”。总税务司的地位显然下降了一级。(180,21-22页; 319,691页) 11月1日在南京成立邮政总局,与北京邮政总局共同委用一个邮政总办铁士兰(H.Picard-Destelan)。1928年2月6日,南北双方共同签订《南北邮政共同管理全国邮政事务条款》 17条。规定所有重大问题,均须由南北总局共同商定。两总局所有各项文件,能以中文行者,均用中文行之。第14条规定,裁汰华洋冗员、废除华洋人员不平等待遇。1928年6月,北洋政府垮台,南京国民政府下令裁撤北京邮政总局。同月,铁士兰来南京就职,7月告病回国,由英人希乐思(C.H.Shields) 代理邮政总办。8月24日,交通部部长王伯群签发训令,公布《国民政府交通部邮政总局章程》,规定邮政总局设邮政总办及会办各一人。从此,中国人担任的邮政总局局长改称总办(Director General of Posts),原总办(Co-Director) 依英译改称会办。1929年接替铁士兰的挪威籍邮务长多福森(E.Tollefsen) 成为最后一名外籍会办。以后邮政会办改由华籍人员充任。通观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虽然仍有大批洋员继续充任邮务长、副邮务长、会计长等职,但中国邮政大权毕竟逐渐收回了。(187,485-503页; 《民国档案》1999年第3期,33页;317,164-165页) 11月2日北洋政府农工部公布 《监察工厂规则》 27条。农工部派工厂监察官分驻国内各工业区域,其监察事务共16项,包括: 促行各项保工法令、工厂之安全设备及处理灾变、改善劳工待遇、劳工教育及卫生、劳工保险及储蓄、劳工救济及抚恤、劳资协调及鼓励、工作时间及危险工作之限制、幼年工及女工之保障、禁止煽惑罢工、各地最低工资及学徒规则等。(王清彬、樊弘等编辑: 《第一次中国劳动年鉴》,3编,北平社会调查所,1928年12月,203-205页) 11月10日北京政府宣布废除1864年10月10日中国、西班牙签订的 《和好贸易条约》。(413,199页) 11月19日国民政府颁布 《金融监理局组织条例》。金融监理局负责监理全国关于金融行政上一切事宜。12月2日财政部颁布 《金融监理局补行注册简章》,规定凡已开业之银行、交易所、信托公司、保险公司、储蓄公司、储蓄会等各金融机关等在一个月内向本局呈请补行注册。(182,1-4页) 11月22日国民政府财政部颁布 《交易所暂行章程》。(182,703-704页) 11月24日自1926年提出 “二五减租”以来,切实实行了的只有浙江一省。是年5月27日,《浙江省最近政纲》 规定: “减轻佃农佃租25%。遇有重大灾歉时,更得酌量减轻之”。是日,省党政联席会议通过 《浙省本年度(1927年) 租佃缴租实施条例》,通令各县减租25%。同年12月17日,公布租佃纠纷处置条例,以正产收获的37.5%为佃租的最高限度。条例公布实行时,各县农民的田租大多已经缴纳,地主利用农民的不知情照原额收租。这一年,实行二五减租的范围很小。浙江得以实施二五减租的原因是 “永佃权”的存在。“由于永佃权的保障,使得此类地区(指存在 ‘相对的永佃权’ 的地区) 的佃农成为二五减租的积极推动者。”1928年6月26日,浙江省党政联席会议又公布了 《十七年佃农缴租章程》,规定最高租额为正产物全收获量的50%,佃农即依此最高租额减少25%缴租。1929年4月15日,浙江省主席(张静江) 在省政府会议中提议取消二五减租。此后田租之多寡,由业佃双方自行协定。取消减租的议案公布实行后,引起党政之间的严重纠纷。1929年8月8日又通过了 《浙江省佃农二五减租办法》。1932年7月,又公布施行《修正浙江省佃农二五减租暂行办法》。此办法扩大了减租范围,规定除森林畜牧地外,一般农作物皆适用,但也有不少不利于佃农的规定,二五减租基本宣告失败。如在龙游,“及二十一年(1932年) 改归司法机关兼理,受本地土劣之包围,减租逐难实行。”(薛暮桥: 《浙江省的二五减租》,载陈翰笙等主编: 《解放前的中国农村》 2辑,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 《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4期,64-65页;112,302页; 《历史研究》2007年第2期,119、117-118页) 12月3日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整理汉冶萍公司委员会成立,着手接管煤铁矿厂,一再表明 “决无收归国有之意”。此举遭到公司的抗拒。日本政府也提出抗议,并于1928年1月22日、25日派军舰停泊大冶示威。国民政府于1928年2月放弃了接管的决定。(136,946-996页 ; 367,153-154页) 1927年新绛县大地主兼商业资本家李通、杨修,河南资本家鲁连成等集资47万元,在新绛原裕民纱厂(1901年建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闭厂) 的基础上开办大益成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有纱锭6 048枚。仅两年时间,即赚回全部投资,遂将资本增至94万元,同时增设纱锭4 032枚。1932年年初,又增入资金120万元,增添纱锭8 400枚。至此,大益成共有纱锭18 480枚,资本总额214万元。(377,22页;412,349、395页。两书有出入。) 1927年 1927年1月1日国民政府明令定都武汉。 同日蒋介石在南昌召开军务善后会议。 同日国民党发表宣言,不承认孙传芳与英、美、日等国签订的 《交还上海会审公廨条约》。 3日蒋介石挟持部分政治委员在南昌举行临时会议决定中央党部及国民政府暂驻南昌,在武汉设政治分会。 同日国民党福建临时政治会议成立,何应钦代理主席。 5日武汉中央临时联席会议议决,组织临时管理委员会接管汉口英租界,陈友仁为委员长。 6日国民革命军决定肃清长江下游之作战方针。 7日国民党南昌政治会议通过派宋庆龄、徐谦、孙科等组织政治会议武汉分会。 12日蒋介石偕苏联军事顾问加伦将军,国民党海外部长彭泽民、宣传部长顾孟余、妇女部长何香凝到汉口。25日,蒋介石由武昌返回南昌。 20日吴铁城以蒋介石代表身份秘密赴日本。 同日白崇禧在衢州召集军事会议。 22日国民政府发表对英宣言。 2月1日湖北省政府正式成立。 2日国民党中政会通过委任阎锡山为国民革命军北路总司令。 12日南昌国民党中执会全体会议决定: 中央党部及国民政府迁至武汉。但蒋介石仍继续阻挠南昌中委赴汉。 18日北伐军东路军占领杭州。 同日由国民政府总司令部委派的“国民政府代表”戴传贤抵达日本,对日记者称:此行“乃有国民党同志资格求日本朝野谅解本党真意”。 19日国民政府外交部长陈友仁与英使代表欧玛利签订收回汉口英租界协定。翌日,签订收回九江英租界协定。 21日国民党中央联席会议在汉口举行扩大会议,通过重要决定: (一) 结束临时联席会议; (二) 中央党部,国民政府即日在武汉开始办公; (三) 中央执行委员会于3月前召集全体会议。 23日武汉国民党中常会增选唐生智、蒋作宾、宋庆龄、彭泽民、吴玉章五名政治委员,在武汉组织中央政治委员会。 26日蒋介石指使南昌中央政治会议致电第三国际中央执行委员会,要求撤回国民政府顾问鲍罗廷。 3月3日南昌国民党中政会决议: 中央党部、国民政府于本月6日全部迁鄂。全体委员于同日起程赴汉口。中政会曾于2月12日确定中央党部设于汉口,国民政府设于武昌。 6日在蒋介石指使下,驻赣新编第一师国民党代表倪弼,伙同AB团分子残杀江西省总工会副委员长、赣州总工会委员长陈赞贤。16日,蒋介石强迫解散国民党南昌市党部,解散江西省学联。17日,又在九江纠合流氓捣毁国民党九江市党部、总工会。随后,在安庆、杭州、重庆、福建都发生类似事件。 10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二届三中全会在汉口举行,通过《统一党的领导机关案》及《中央执行委员会军事委员会组织大纲》 等案。 11日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改选中央常务委员及各部部长、政治委员会、军事委员会、国民政府等委员。13日决议与中国共产党开联席会议。15日决议裁撤中央军人部,通过《惩治土豪劣绅条例》等案。17日通过《统一财政、统一外交案》《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组织条例》 等案。 19日国民党中执会扩大会议讨论南昌、九江事件处置办法。电令蒋介石报告真相,训令江西驻军绝对保护各级党部及一切民众团体。 21日上海工人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经过激战于22日占领上海。 23日北伐军右军占领南京。至此,长江以南地区完全为北伐军占领。 24日美、英军舰借口 “保护侨民”,炮击南京城内,中国军民死伤2000余人,造成南京事件。31日,国民政府外交部长陈友仁向汉口英领事当面抗议英舰炮轰南京事件。 26日蒋介石乘军舰抵达上海。 同日武汉国民党中政会指令冯玉祥等组织西安政治分会,处理西北政治事务。 28日蒋介石指使吴稚晖、蔡元培、张静江、李石曾、古应芬等在上海召开所谓国民党中监委常委会议,通过吴在会上提出的《纠察共产党谋叛党叛国案》,并称此行动为护党救国运动。 4月2日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在上海举行会议,通过所谓《查办共产分子谋叛案》,密谋“清党”反共。 同日武汉国民党中央土地委员会成立。 3日汪兆铭从欧洲途经莫斯科回到上海。蒋介石通电声称:支持汪兆铭主持党政大计,自己则专司军令。至5日,汪兆铭参加蒋介石等的反共秘密会议。 5日汪兆铭与陈独秀在上海共同发表联合宣言。宣言竟称国民党 “决无有驱逐友党,摧残工会之事”。 同日武汉国民政府任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总司令,冯玉祥为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又任何应钦为第一方面军总指挥,程潜为第二方面军总指挥,李宗仁为第三方面军总指挥,唐生智为第四方面军总指挥,四个方面军归第一集团军统辖。 8日蒋介石指派吴稚晖、陈果夫、白崇禧组织上海临时政治委员会。 同日武汉国民党中央扩大会议通过《为应付目前严重时局,将中央党部及国民政府迁往南京案》。 9日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张静江、吴稚晖等联合发表“护党救国”通电,指责武汉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的革命措施为 “种种谬举”。 10日汪兆铭抵汉口,接任国民党中央主席和国民政府主席职务。 同日蒋介石通电解散邓演达为主任的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26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任吴稚晖为主任。 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5日广州发生四一五惨案。 16日汪兆铭在武汉召开 “国共两党联席谈话会”,讨论应付时局办法。18日,决定暂不东征,先行北伐。 17日南京国民党中政会议决:加派萧佛成、蔡元培、李石曾、邓泽如、何应钦、白崇禧、陈可钰、陈铭枢、贺耀祖九人为政治会议委员;推选胡汉民为中央政治会议主席;南京国民政府于18日开始办公,同时举行定都庆祝典礼。 1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发表 《建都南京宣言》。并发动 “清党”。 19日武汉国民政府在武昌举行第二期北伐誓师典礼及庆祝军事委员会成立大会。 21日蒋介石通电宣布军事委员会由广州迁移南京,于本日开始办公,并否认武汉中央政府。 22日武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国民政府委员、军事委员会委员联名通电讨蒋。 26日武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特任阎锡山为第三集团军总司令。 28日蒋介石发出布告,对武汉实行经济封锁。 5月1日蒋介石制定三路北伐计划,第一路以何应钦为总指挥;第二路蒋自任总指挥,以白崇禧代理;第三路以李宗仁为总指挥。 同日冯玉祥在西安就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职。 5日南京国民党中央常委及各部长联席会议通过《清党原则》六条,并由邓泽如等七人组成中央清党委员会。21日,又颂布 《清党条例》 十一条。 12日独立十四师师长夏斗寅在宜昌率部叛变武汉政府,进攻武汉。17日攻抵武昌城外之纸坊。武汉卫戍司令叶挺率部平叛,20日将叛军击败,武汉转危为安。 19日武汉国民党中执会训令各级党部,要求维护厂主、商人利益,限制工人、店员的斗争。20日,又发出 “纠正农运”的训令,保护地主富农,指责农民协会的斗争。 20日南京国民党中央联席会议议决任蒋介石为中央党务学校校长。24日,任戴传贤为教务主任,丁惟汾为训育主任,陈果夫为总务主任。 21日许克祥在叶琪、何键指挥下发动马日事变,在长沙大肆搜捕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 24日国民党广州政治分会成立,李济深任主席。 29日朱培德在江西将第三军全部政治工作人员142人遣送出境。6月6日,又下令停止工农运动,搜查并捣毁省工会、省农协等革命团体。 30日冯玉祥部占领郑州。 31日武汉北伐军与冯玉祥部在郑州会师。 6月1日刘湘任第五路总指挥,出兵进攻武汉。 3日阎锡山改称所部为北方国民革命军。同日,山西改悬青天白日旗。 5日武汉国民政府解除鲍罗廷、加伦等苏联顾问的职务。 10日武汉国民政府汪兆铭、谭延闿、唐生智、徐谦、孙科等在郑州与冯玉祥举行秘密会议。会后,唐生智部回师武汉。13日,武汉国民政府任命冯玉祥为河南省政府主席。 同日南京国民党中执会决定恢复西山会议派张继、谢持、林森、邹鲁、居正等国民党党籍。 18日汪兆铭发表讲话,攻击农民协会、总工会等有“幼稚的过激行动”,扬言要改组农民协会、总工会,制裁 工人纠察队。 20日冯玉祥到徐州与蒋介石、胡汉民、李宗仁等集会,决定蒋冯合作反共和继续北伐等问题。 24日南京国民党中政会议决,任蒋介石、胡汉民、冯玉祥、阎锡山等44人为军事委员会委员。 27日武汉国民政府因冯玉祥有驱逐共产党的提议,决定: (一) 解散工人纠察队; (二) 逼农政部长谭平山、劳工部长苏兆征辞职; (三) 停止宣传工作。 29日驻武汉之第三十五军军长何键发表反共宣言,要求汪兆铭、唐生智立即“明令与共产党分离”并派军队占领总工会。 7月2日汪兆铭开始在武汉解散共产党机关。 8日冯玉祥在陕西、河南将武汉派往的政治工作人员一律遣送出境。 13日邓演达因汪兆铭背叛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发表《辞职宣言》。邓于6月底已秘密离武汉赴苏联。 14日宋庆龄发表脱离武汉国民政府的声明,斥责武汉国民党领袖们已成为“民众的逆党,先总理的叛徒”。 同日武汉国民党中政会主席团秘密召开“分共会议”。 15日汪兆铭集团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召开中央常务委员会扩大会议讨论 “分共”。会议通过《取缔共产党案》,随即在武汉大肆搜捕共产党人。19日,武汉政府军事委员会训令各军取缔共产党。 23日武汉国民党中执会发表政治委员会之《统一党政政策案》。 28日汪兆铭、孙科、张发奎离汉口赴九江,与唐生智、朱培德等在庐山密商加紧 “清共”。 8月3日汪兆铭发出通电,述说武汉分共与南昌暴动情形,表示其反共决心。 6日张发奎加紧围攻南昌起义军。 8日南京李宗仁等电武汉汪兆铭等,洽商宁汉合作。10日,汪兆铭等电复李宗仁等,主张召开国民党四中全会,解决党内纠纷。 13日蒋介石因北伐失利和武汉方面的压力,被迫辞总司令职,在沪发表下野宣言。 19日武汉政府依据武汉国民党中执委会扩大会议决议,通电宣布迁都南京,以中央执委会名义发表《迁都南京宣言》。 22日南京代表李宗仁到九江,在庐山与汪兆铭会谈宁汉合作办法。 24日谭延闿、孙科与李宗仁由九江同赴南京。 30日国民党军队在龙潭大败孙传芳军,俘孙部官兵3万余人。 9月5日谭延闿、孙科等抵上海,与胡汉民等协商合作办法。同日,汪兆铭、朱培德、顾孟余、徐谦、陈公博等抵南京。 6日宋庆龄偕陈友仁抵莫斯科,受到热烈欢迎。 11日国民党宁、汉、沪 (西山会议派) 三方中央要员在上海开谈话会,商谈三个中央统一党务及宁汉政府合并改组办法。 13日汪兆铭偕顾孟余秘密离沪赴庐山,汪电中执会并通电全党,自认对共产党“防制过迟”,自动下野,听候处分。 15日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会临时联席会议在南京举行。决议设中国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 16日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在南京成立,召开第一次会议,决定: (一) 发表宁汉合作之国民党宣言;(二) 改组中央党部; (三) 改组国民政府;(四) 设置监察院。 17日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召开第二次会议,决议组织新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通过大学院长及各总部长名单。 21日汪兆铭、唐生智、顾孟余返回武汉,成立武汉政治分会,反对南京特别委员会。29日,通电指责设特委会并无党章根据。 23日蒋介石自宁波抵上海,与胡汉民、吴稚晖等会晤。28日,蒋介石离上海赴日本。 27日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决议,撤销各地“清党”委员会,由各级党部继续厉行 “清党”。 30日国民党广州政治分会决定,不执行中央特别委员会限10月1日撤销之命令。 10月1日阎锡山于上月29日通电誓师讨奉。同日下令对奉军总攻击。 6日张发奎通电反对国民党中央特委会,主张速开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 10日国民党中央特委会派代表与汪兆铭、朱培德举行庐山会议。随后,赴汉口与唐生智会谈宁汉合作第二阶段进行办法。 同日汉口汪兆铭、唐生智与宁、粤代表协商议定,将在南京召开四中全会,追认特别委员会,恢复中执监委会,并规定其权限。 13日南京谭延闿、李宗仁、何应钦等复电,赞同汪兆铭等所议办法,并请汪邀同在武汉的粤、浔、汉各方中委到南京开会。 18日国民党广州政治分会临时军事委员会正式成立,声明俟中央执监委第四次全体会议后及中央军事委员会组织健全时即行取消。 20日南京国民政府下令讨伐唐生智,并免唐本兼各职(24日国民党特委会宣布开除唐党籍) 。唐军退守安庆。21日,唐生智以武汉政治分会名义,宣布与国民政府脱离关系。 23日蒋介石在日本各地漫游20余日,同日到达东京,发表 《告日本国民书》,呼吁 “中日亲善”。 30日汪兆铭与在粤国民党中委李济深、何香凝、李福林、陈树人、陈公博、甘乃光等六人联名通电,主张在广州召开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11月1日宋庆龄、邓演达、陈友仁在莫斯科以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名义发表 《对中国及世界革命民众宣言》,声明继承孙中山遗志,坚持反帝反封建。 4日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决定分五路总指挥,北伐直鲁和西征唐生智。 同日南京国民政府决定设立湘鄂临时政务委员会,以程潜为主席。 6日广州临时军事委员会决议,派黄绍竑为北路总指挥,率部讨伐唐生智。 9日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决议在南京设立中央日报馆。 10日蒋介石由日本返沪,电邀汪兆铭商谈党务。汪等开会决定放弃在广州举行四中全会主张,并议决派汪兆铭、李济深为代表赴沪。 12日唐生智因前方战败,后方军队不听调遣,通电下野去日本。唐部何键、刘兴、李品仙各军退到湖南。 同日广州政治分会主席汪兆铭,临时军事委员会主席李济深决定赴沪,召黄绍竑到广州代理主持军政事宜。16日,二人离粤赴沪,出席国民党四中全会预备会。 17日张发奎部黄琪翔军会同李福林军及薛岳师,乘李济深离粤,在广州发动事变,驱逐桂军出广州。黄绍竑逃走。 19日汪兆铭、李济深与蒋介石、谭延闿在上海晤谈,汪提出粤方中委关于党务、政治、军事、外交等提案。 21日张发奎由香港回广州,立即召集军事会议,决定以张发奎、李福林、陈公博为临时军委会主席团,张代临时军委会主席。 22日南京发生一一二二事件。 24日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在上海开谈话会,决定12月初召开四中全会预备会。 29日谢持、张继、居正、许崇智、邹鲁等发表告同志书,称中央特委会系由宁、汉、沪三方统一党务而设立之临时机构不可随意诬枉。 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结婚。蒋撰文 《我们的今日》 自称 “神圣结合”。 2日国民政府下令讨伐张发奎、黄琪翔。 3日国民党中央执临委员在沪举行二届四中全会第一次预备会。 10日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第四次预备会通过蒋介石复任总司令案。并决定四中全会在南京召开,由蒋介石负责筹备。蒋介石又重新控制国民党中央。 13日蒋介石在上海对记者发表时局谈话,声称变更外交方针,对苏联绝交,并禁止一切民众运动。14日,南京政府下令撤销各地苏联领事馆及商业机构。 16日国民政府下令,派邓泽如、古应芬查办与广州事变有关之汪兆铭、顾孟余、陈公博、甘乃光、何香凝等九人。同日夜,汪兆铭通电宣布引退,乘船离沪赴法国。 18日张发奎宣言下野,其所部交缪培南指挥。 28日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宣告结束。 29日李福林通电辞职,黄绍竑率桂军进入广州。 ☚ 1926年 1928年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