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句第二十九章】
王天下有三重焉。
大哉舜之為君!其曰‘修五禮’,儀禮之謂也;‘同律度’,量衡制度之謂也;‘册在丌上’,考文之事也,不亦盛乎!顧此‘三重’之揆,實為一王之制。國焉而不異其政,家焉而不殊其俗,後王之所當取則焉。
上焉者雖善無徵。
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而降及杞宋,文獻無徵,雖有善者,將何以考證乎?以夫子生知之聖,猶且問禮而問官,文獻之徵顧不重歟?
考諸三王而不謬,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
學問之一大病根,正在於‘謬、悖、疑、惑’四字。為君者信能行此三重之道,則必能不謬而不悖,無疑而不惑矣。
質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知人也。
天理之至者,無過乎鬼神;人道之極者,無出於聖人。知天也,故無疑;知人也,故不惑。夫子所謂‘未知人,焉知(人)〔天〕’者,蓋言天人之不可不知也。
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
鄉原、狂狷,一鄉之師也;泄柳、亥唐,一國之師也;若吾夫子,萬世之師也。觀於鄉黨一篇,可謂畫出聖人。
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譽於天下者也。
君子之行己也,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而名譽隨之。孟子曰:‘令聞廣譽施於身,不願人之文繡。’正此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