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15_547改定中庸命性圖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15_547改定中庸命性圖 改定中庸命性圖【題 解】 改定中庸命性圖作者河友賢(一七六八—一七九九),初名頌逸,字康仲,號豫庵,本貫晉州。早期曾向正祖上奏時務策萬言封事,闡論時務,建言獻策。一生致力於經傳研究,世人哀其殀折,譽為‘小顔子’。本書收録於豫庵集卷三,圖解中庸内容便於後學理解,並論議了諸賢學説。(李明學) ‘天命之謂性,此只是從原頭説〔否〕?’〔曰〕:‘萬物皆只同這一個原頭。聖人所以盡己之性,則能盡人之性,〔盡物之性〕,由其同一原故也。’語類。若論本原,則有理然後有氣。若論稟賦,(則)〔既〕有是氣而後理隨(而)〔以〕具。故有是氣則有是理,無是氣則無是理。[1]上同。 以命言之,則曰元亨利貞,而四時五行,庶類萬化,莫不由是而出。以性言之,則曰仁義禮智,而四端五典,萬物萬事之理無不統於其間。或問。人性之目,只是仁義禮智四者而已。得天命之元,在我為仁;得天命之亨,在我為禮;得天命之利,在我為義;得天命之貞,在我為智。其理真實一致,非引而譬之也。北溪陳氏。問:‘五常之德,何故添卻“健順”二字?’曰:‘五行乃五常也,健順乃陰陽,二字既有陰陽,須添此二字始得。’語類。 陽之性健,在人為仁禮;陰之性順,在人為義智。陰陽不在五行外,健順不在五常外。西山真氏。性是個渾淪底物,通人物而言。語類。 率性不要作工夫看,人率循人之性,物率循物之性,此即人物各當行道理,故謂之道。潛室陳氏。 命性道教,皆當兼人物而言,必以人為主。然苟不兼及於物,則道理便該不盡。以此篇後章證之,盡己之性,盡人之性,必説到盡物之性可見。定宇陳氏。 案:天命者,天之所命也。陰陽者,其氣也。所以一陰一陽者,其道也。‘繼之者善’者,氣之動而繼是道者,其理善也。於是人物之生,因各得以稟其理而為性,所謂‘成之者性’也。蓋理寓於氣,非氣理無注搭,故曰‘氣以成形,理亦賦焉’。然此所謂天命之性,是純粹至善,本然之理,就氣質中不雜氣質而言之也。是以朱子曰:‘天命之性是專言理。’若云兼言氣,便説率性之道不去。且‘率性之謂道’五字,只是懸空説,非就行道人上説。至下面修道處,然後方見就人上説。然聖人之教亦因其所固有而裁之,非强為之也。 讀者問:‘朱子於易傳及太極圖,皆以繼善屬陽動,以成性屬陰静,今圖與此不同。’曰:‘彼兩書則分陰陽動静而言之,故朱子之説然矣。而若此書則以天人授受者而言,故只統舉在天在人之義而著之也。況朱子之説雖其云然,而又有曰“一陰一陽”是總名道,“繼之者善”是二氣五行之事,“成之者性”是氣化以後事。此亦統説之言。又釋太極圖説,末後一段有曰:“性善,形而上者也;陰陽,形而下者也。”朱子之意,亦豈直指善為陽而指性為陰哉?’ 又問:‘“一陰一陽之謂道”,今圖便將一道字著之於“元亨利貞”之下。’曰:‘元亨,陽之事;利貞,陰之事。而其所以為生長收藏之理者,即所謂道也。統而言之,所謂道者,是其所以一陰一陽者,而今此陽之元亨,陰之利貞,其理循環者,是為所以一陰而一陽也,是豈非道哉?’又問:‘“繼之者善”,屬天屬人之分。’曰:‘先儒有曰“是就天所賦,人所受,中間過接上説”,此説亦好。然以分屬而言,則是在天之事也。故朱子以為繼之者,氣之方出,而未有所成之謂善,則理之方行,而未有所立之名。大抵天人一理,在天者本善,故人之所以得之而為性者亦莫不皆善也。蓋夫子此説為萬世論性之原。今此子思所言,及後來孟子所説許多性處,皆本於此。’ 又問:‘“一陰一陽之道”,與夫“率性之道”所以分。’曰:‘夫子所謂道,是在天之事,太極統體之妙,是乃為性之原也。子思所謂道,是在人之事,各具一太極,是乃循性之名也。蓋在天在人,始終本末,莫非道也。’易先言道而後言性,子思先言性而後言道。 又問:‘人物之性所異同。’曰:‘此則朱子説備矣。蓋嘗考之,有曰:“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理亦賦焉。”“於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賦之理,以為健順五常之德。”又曰:“天道流行,發育萬物,其所以為造化者,陰陽五行而已。而所謂陰陽五行者,又必有是理而後有是氣。及其生物,則又必因是氣之聚而後有是形。故人物之生,必得是理,然後有以為健順仁義禮智之性。必得是氣,然後有以為魂魄五臟百骸之身。”又曰:“以其理而言之,則萬物一原,固無人物貴賤之殊。以其氣而言之,則得其正且通者為人,偏且塞者為物。”又曰:“在人在物雖有氣稟之異,而其理則未嘗不同。”又曰:“天命之性,率性之道,皆理之自然,而人物之所同得。”以上皆朱子説,言人物之理所以同。又有曰:“人之生,莫不有是性,亦莫不有是氣。然以氣言之,則知覺運動人與物若不異。以理言之,則仁義禮智之稟豈物之所得而全哉?”又曰:“人所以異於物者,以其得正氣,故全得許多道理。如物,則理亦昏了。”又曰:“知覺運動之蠢然者,人與物同。仁義禮智之粹然者,人與物異也。”以上亦朱子説,言人物之性所以不同。又有曰:“論萬物之一原,則理同而氣異。觀萬物之異體,則氣猶相近而理絶不同。方賦與萬物之初,天命流行,只是一般,故理同。二五之氣有清濁粹駁,故氣異。萬物已得之後,雖有清濁粹駁之不同,而同此二五之氣,故氣相近。以其昏明開塞之不同,故理絶不同。”此一節亦朱子之説,通論。○新安倪氏曰:理雖不雜乎氣,而亦不離乎氣。以不雜者言之,則理同而氣異。以不離者言之,則得氣之正者,理亦全;得氣之偏者,理亦不全矣。朱子後一條與前説略有不同者,而亦未嘗不互相發也。大抵人物之性所以異同者,至此而無復餘蕴。而又其發明者,於後來諸公之説詳矣。今舉其發明之最緊者觀之。有曰:“朱子之論,或以為人物之生理同而氣異,或以為氣同而理異者,何也?”朱子嘗曰:“論萬物之一原,則物理同而氣異。觀萬物之異體,則氣猶相近而理絶不同。氣之異者,粹駁之不齊。理之異者,偏全之或異也。嘗因是以推之,理同而氣異,是從人物有生之初説。氣同而理異,是從人物有生之後説。”朱子之説精矣。雲峯胡氏説。蓋執此諸説而究之,則其於人物之理庶可有得矣。然今以中庸此章之旨論之,則天命之流行只是一理,初無人物之分。如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只是一個雨水,初無浄泉汙泥之分。而至於發育賦與之時,隨其氣而為人物之性,如一個雨水,隨其地而為浄泉汙泥之水也。今夫浄泉汙泥之水雖有清濁之别,而其水則一也。所謂人物之性雖有偏全豐嗇之别,而其理則又何嘗不同哉?是以此章之旨必兼人物而統之。若其理截然而不同,則其何可兼統而言之哉?惟其如是,故後面必説盡人之性,而又及於盡物之性耳。’大抵此章之義,就氣質之中指其本體之理不雜氣質而言之故耳。 又問:‘物亦有氣質本然之性乎?’曰:‘人物同得天地之理以為性,同得天地之氣以為形,雖物而亦豈無本然氣質之性乎?今夫虎狼之摶噬,是氣質之性;其有父子之仁,則是本然之性也。蓋摶噬之為氣質之性者,出於氣質之惡,而非天命之本然耳。’ ☚ 15_546中庸劄疑 15_548中庸全圖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