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15_532第二十章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5_532第二十章

【第二十章】

之政
問:‘不對之道,而只舉之政者,何歟?’退溪曰:‘只問政而不問道,對不以道而以政,有何疑乎?況政近且備歟。’
修道以仁
東巖曰:單言仁字,則仁固‘包四德貫四端’者,而若對道而言之,則只是本心親切去做之意也。何以言之?仁與道是一物而異其名者耳,仁之所包之理已具於道字上,不待更説仁字而義理自足矣。但言道而不言仁,則無以見以人行道之實,故乃曰‘修道以仁’。這仁字只合以本心親切去做之意而看之,此非少了仁字也。只為仁與道血脈相貫,義理互備,不必疊説包四之意故也。是以朱子於單言仁處則曰‘涵育渾全’、‘包四德而貫四端’;其對道説處則曰‘仁是〔直指〕[1]人心親切之妙道,是統言義理公共之名’;又曰‘道是統説,仁是切要’,此豈非分明可據者耶?
仁者,人也。
問:‘以義訓宜,則似當以仁訓人,而程子非之,何歟?’南溪曰:‘集注曰“人指人身言”,蓋雖可以見生理、惻怛之意,然非仁所以得名之實,則程子之言其或出於此歟!’
問:‘人之所以有此身者,以天地生物之心而做成者也。既有生物之理,故人以之生,而既生之後,此理亦未嘗離焉,則人之一身雖是一團血肉,而乃天地生理之所寓也。故不待假借於外,而惻怛慈愛之意自有不可遏者,可見渾腔子只是這物事也。然則指人身而曰仁也,亦可也。’大山曰:‘看得甚好。但此蓋將“人身”來貼訓仁字,非以人字訓仁也。’
達道五
問:‘中庸言五倫先君臣,孟子先父子。’大山曰:‘孟子只與陳相汎論五倫,故先父子而後君臣。至若中庸,則是臣對君之辭,故先君臣而後父子。且此章説人君為政之道,故九經之目,尊賢居親親之上。’
朋友之交
損齋曰:君臣、父子、夫婦、昆弟,不待交而後合。而至於朋友乃四海九州之人也,不交不成為朋友,故所以獨言交耶。
知仁勇
問:‘中庸大旨,誠也。而以知仁勇言之,何也?’退溪曰:‘“誠”為中庸之道之大旨,“三達德”為入中庸之道之大旨也。’
問:‘知仁勇三達德,皆在性分之内否?’大山曰:‘知仁勇就成德造行處説,非論性之理,然性無不具,三者亦非性外之物也。’
問:‘成德以仁為先,入德以知為先,何也?勇在仁知之次,又何也?’川沙曰:‘成德自誠明,進學自明誠,勇兼仁知而言,其序然也。仁無私累,見義必為;知無疑貳,遇事剖斷,非勇而何?’
勇之次
問:‘次者,“次舍”之次歟?“次序”之次歟?’大山曰:‘當作“次舍”之次為是,如今“行次”、“職次”之類。蓋“三近”者未及乎達德,而求以入德之事,則不可直謂之勇。而既以“三知”、“三行”為知仁,則其次第不得不以“三近”作勇上題目矣。故章句、或問皆於勇字上下一次字。若作“次序”之次,則是徒知“三近”之非真勇,而不知三者分次命名之意也。’○東巖曰:‘三知’、‘三行’,是真個知、真個仁,故謂之知,謂之仁,而不言‘次’。‘三近’是未及乎達德,而求以入德之事,故不得直謂之勇,而謂之次。次,是‘躔次’之次,亦兼‘次第’之次。
忘私
大山曰:無私然後仁,便以無私為仁則不可。且只曰忘之而已,則與無者地位自别,故止曰‘近仁’而已。
九經
晦齋曰:九經首之以修身,而次之以尊賢、親親,又次之以敬大臣、體羣臣、子庶民、來百工,以至於柔遠人、懷諸侯。由本而及於末,由近而及於遠,蓋與大學之八條目相為表裏,帝王為治之道備矣。竊謂大學之書,教學者以修己治人之道,故詳於進修之工,而略於為治之目;中庸之九經,告人君以為政之道,故詳於經世之目,而略於修己之工,二書之義蓋互相發也。由大學之道而欲收治平之功,不可不取中庸之九經以為設施之條目;由中庸之九經而欲盡修身之道,不可不取大學之格致誠正以為進修之階級。其序不可亂,而功不可闕。然竊詳孔子之意,上文言好學、力行、知耻,而繼之以‘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下文言明善誠身,而繼之以學問思辨之説,其意亦可知矣。蓋必學以明善,然後可以誠身,而修身之道盡矣。上文所謂好學者,乃所以明善也;力行者,乃所以誠身也。明善者,格物致知之謂也;誠身者,包誠意、正心、修身而總目之也。然則格致誠正之目,雖不列於九經之中,而其意已具於一章之内也。
修身
問:‘大學八條目以格致為先,中庸九經以修身為首者,何歟?’退溪曰:‘八條為學之序,故先知後行。而及推行九經為治之法,故只舉修身以為本領,且修身之中,已兼格致,何為凌躐?’○槐潭曰:為學之工,必有其序,故格致誠正為八條之要;為治之道,必有其本,故修身為九經之首。然格致誠正而後可以修身,則中庸之修身,實兼大學之格致誠正矣。先儒有言曰:‘“九經”一章,當一部大學,而修身包格致誠正。’斯言盡之矣。
敬大臣
竹陰曰:大臣者,邦家之柱石,而人主之股肱也。柱石若壞,則屋必傾;股肱若病,則身必殆矣。故敬大臣為懷諸侯之本,誠以無大臣,則羣工罔攸儀式,庶務歸於廢墜也。
非禮不動。
道南講録問:‘視聽言動乃四勿之目,而“九經”章乃言“非禮不動”,何歟?’立齋曰:‘視聽言動分言,則固是四個,而單舉,則一動字可以包三者。’
道前定則不窮。
問:‘道則隨事事物物而在,如何得前定?’大山曰:‘道者包上三句而言,平日都識認得,都踐歷得,操持運用皆在自家手裏,臨事方隨事隨應,渾浩不窮,豈不是前定?’
不勉而中,不思而得。
問:‘經文則先言“中”後言“思”,而章句則先言“思”後言“得”者,何也?’九思堂曰:‘上文明善誠身,及此節“擇善、固執”,皆先知後行。章句所以先言“思”後言“得”者,文勢不得不如此。’○東巖曰:經文‘不勉’先於‘不思’,而章句反之,何也?蓋聖人自誠明,則性之德固先仁後知也。此經文所以‘不勉’在‘不思’之前,然須是知得乃能行得,故第八節‘生知’在‘安行’之前。要之,知行二者可交互言之,不可執一論也。
博學之止篤行。
問:‘朱子曰“五者,無先後有緩急”,何歟?’退溪曰:‘無先後,謂不可以五者次序為先後也。有緩急,如不知則四者急而篤行緩,既知則篤行急而四者緩之類。但以或問之説考之,五者有先後,又甚分明。而此小注云云,未詳。’○西厓曰:洪範曰‘思曰睿’、‘睿作聖’,肅、乂、哲、謀,非思不立。在五行屬土水火金木,氣無不在。中庸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思為主,故處其中。聖人之學以思為主,則耳目之學雖多何為?
問:‘學問思辨行五者,朱子以“無先後”為言,且曰“不可謂明辨時未暇篤行”,何也?’尤庵曰:‘朱子所謂無先後者,恐人謂未博學時不可審問,雖有可問者而不問,故云。其實煞有先後,故或問曰“博學然後有以備事物之理,能參伍之以得其所疑而有問”云云。此兩説當並行而不相悖也。’
問:‘思謂思其所以然之妙,辨謂辨其所當行之善。’大山曰:‘所以然、所當行,皆所當思,不思則昏昧而無得。思而不辨,則疑貳而不分明,交互而欠決斷,故必明辨以究其是非之極,可以底於行,只是一統事而有淺深之别,恐不必分屬於所以然、所當行也。況理有精粗隱顯,而求之有先後緩急,今先其精與隱者,而緩其粗與顯者,恐非窮理次序。’
問:‘學問,體認也;思辨,體驗也;篤行即體行也。’曰:‘學問思辨皆體認之事,而體驗恐當為篤行上事。蓋言以其所得於學問思辨者,體之於身而驗其義理之實,畢竟是行底一邊,恐未可以思辨當之也。’○蓋學問思辨行五者,是究竟法;人一己百,是用工節度;愚明柔强,是功效成就,皆不以究竟法言之耳。

☚ 15_531第十九章   15_533第二十一章 ☛
0000425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0:2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