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15_226第一章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5_226第一章

【第一章】

【一 節】
此篇四大支,三十三章。支有支之綱領,章有章之綱領。而性、道、教三字為一篇之綱領也。
中庸是傳道之書,而性是道之體,道是性之用,教是入道之門。故首言性、道、教三字,以起下三十三章也。
‘天命之謂性’,猶言天命者是性也。在天、在物,其理未嘗不一,而此又即其一理上以天所授謂之命,以物所受謂之性,則性是天命,天命是性。而王氏以為天是體,性是用,然則天命之性為分殊耶?‘修道之謂教’,猶言修道者是教也。以愛之一事言之,則修愛親之道者,愛親之教也;修愛物之道者,愛物之教也。有是一事則有是一道,有是一道則有是一教,而王氏以為道是體,教是用,然則率性之道為一原耶?後世有言天為一原,性為分殊;道為一原,教為分殊者,蓋祖述此言也。章句‘氣以’二字承‘天以陰陽五行’而言也。‘成形’二字承‘化生萬物’而言也。蓋‘理亦賦焉’以上十九字,一串説天命之意也。而或有分兩截看者,以‘化生萬物’以上謂之論本原,以‘氣以成形’以下謂之論稟賦,是豈章句本意耶?
日用事物之理,皆吾性中所固有也,不待行於事物而後謂之道。然道之得名,以其所當行也。故章句以‘事物之間,當行之路’釋之。而既曰‘循其性’,則可知吾性中所固有也。蓋性中萬理咸備,以其有條理,謂之理;以其所當行,謂之道。而所當行者有條理,有條理者所當行,實非二物也。萬事萬物之道,無不具於一性之中。而性一原也,論性不舉全體,不是性也。道分殊也,言道雖舉一端,亦是道也。章句之意,蓋謂雖夫婦、鳶魚,循其性之自然,則皆是道也;不循其性之自然,則不是道也。非謂盡循其所性全體然後始為道也。所謂性道同,亦謂性既同,則循其性者自同也。然而氣稟或異,不能盡其道,故聖人因人物之所當行者品節之以為教。而或以聖人不能使物做人底事,謂之性不同。然則丹朱商均不能做底事,亦以性不同耶?雖不能變不同之氣而反於所同之性,不可謂性不同。何獨疑於物之性,而以不同為本然耶?
【二 節】
因論率性之道,以明由教而入之事,則‘不可須臾離’者,是率性之道。而持守工夫一有不至,則人欲萌之,故君子雖於不睹不聞之時,亦必戒懼以全其本然之體也。 或曰:然則率性之道,通貫動静乎?曰:率性者,循性之謂也。雖以戒懼之功言之,於動於静皆‘循其性’,則莫不有當然之則。‘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者,動時所以戒懼,而動時當然之則也;儼然如有所思,肅然如有所畏者,静時所以戒懼,而静時當然之則也。蓋其戒懼者,教也;當戒懼者,道也。率性之道何時不在耶? 曰:静時戒懼,只是略略收拾,而非大段用力之事,則今以為戒懼者,教;當戒懼者,道,何也?曰:無論用力與不用力,既曰戒懼,則是亦教也。既曰教,則所謂教者,因其道而品節之也,又安有無其道之教耶? 曰:静時亦言道,則大本渾然之體何時可見耶?曰:無時無之動静者,氣也;所以動静者,理也。氣雖局而理則通,故氣之静時燦然者,未嘗不具於渾然之中;氣之動時渾然者,未嘗不在於燦然之中。而每言静則體,動則用者,以静時則體有以立,而動時則用有以行也。然無無用之體,離體之用,則不但於動時可見其用,静時亦可見其用也;不但於静時可見其體,動時亦可見其體也。理之體用,不必皆以氣之動静言者有如是也。故愚嘗論静時戒懼曰‘其時則静也,其道則用也,用之所以然則體也’云爾。
‘道者,日用事物當行之理’,是皆燦然乎吾性之中,條貫乎事物之間。故章句先言‘當行之理皆性之德’以起下句,豈率性之謂哉?可知其承上文率性之道而言也。蓋道之為名,以其渾然中粲然有條理當行者,如道路然也。或有舉一端而言者,或有舉全體而言者,如‘費隱’章所言夫婦可知可能,聖人不知不能是也,而皆以‘當行之理’而言也。
章句‘可離非道’,以‘若其可離,豈率性之謂’釋之,則‘不可須臾離’者,亦率性之道。而以此結‘雖不見聞,亦不敢忽’之意,曰‘不使離於須臾之頃’,則‘天理之本然’,亦主於道而言可知也。蓋道具於性,性賦於天,性是‘天理之本然’,則道亦‘天理之本然’也。君子因其不可離者持守之,而所以然者未嘗不在於所當然之中,則存養本原之功,亦不外乎持守其不可離者也。
【三 節】
‘慎獨’之獨,以人所不知而言,則可謂‘隱微’;以己所獨知而言,則可謂‘見顯’。而雲峯胡氏以‘獨’字但屬於‘隱微’,非也。 【四 節】
上文所以雖不睹聞,‘常存戒懼’者,欲其中也;上文所以‘既常戒懼’,尤慎其獨者,欲其和也。故此節言中和,而道之體立於未發時者,是中也;道之用行於已發時者,是和也。故又言‘大本、達道’,以明其為體用也。性者,道之體也;中者,道之體立也,即未發時所當然也。故程子曰‘性道不可合一而言’,而以中即性之語為未安也。
章句:喜怒哀樂未發之時,則無喜怒哀樂之可言,而但有其理具於性中。故曰‘其未發則性也’,觀於‘其’字,可知‘未發’二字謂喜怒哀樂也,非謂性也。而或有不知性之通貫於已發者,以性對情為言,如中和之有動静之殊,而以此節章句為證,非也。
中不可謂性,而亦不外乎性。故釋‘大本’之義曰‘天命之性’,以明中之為性之德,而非謂中即性也。譬如日月有明,而不可謂明即日月。程子所謂‘不可謂方圓即天地’者,亦此意也。
喜怒哀樂未發而‘無所偏倚’,性之德也;發皆中節而‘無所乖戾’,情之德也。故章句曰:狀‘性情之德以明道不可離之意’。謂之德者,以其所固有也;謂之道者,以其所當然也。
【五 節】
‘致中和’一句結首章三句,‘中和’二字,應性道,而教在‘致’字之中也。致者,推極之謂,而其功自戒懼謹獨,則是我之由教而入也。至於致和而應物無差,‘無適不然’,則教之由我,而立亦在其中。故章句曰:‘修道之教亦在其中矣。’
章句主於未發之體而言則曰‘無所偏倚’,只曰‘無所’,其義已足;主於推極之功而言則曰‘無少偏倚’,必曰‘無少’,其辭加切。非以未發有精粗,而變‘所’言‘少’也。
戒懼,即上文‘不睹、不聞’時‘戒懼’也。‘至静之中,無少偏倚’,釋‘中’字。而‘至静之中’,言其時候也;‘無少偏倚’,言其體段也。‘戒懼〔而〕約之’,‘其守不失’,釋‘致’字。而‘以至於’三字,是‘推而極之’之意,則當屬‘其守不失’,以看雖一時之中,亦中也。而至於‘其守不失’,是‘致中’也。‘無所乖戾’、‘無少差謬’,皆‘無過不及’之意。而以情之正言之,故曰‘無所乖戾’;以謹之精言之,故曰‘無少差謬’。‘乖戾’是不正之狀也,‘差謬’是不精之害也。各從其文勢,有不可移易者矣。‘蓋’字以下,就‘位育’上主於氣之相感而言。故曰‘吾之心正’,正,中之謂也;曰‘吾之氣順’,順,和之謂也。雖以氣言,理在其中也。
性道則體用通貫動静,而中和則命名在於喜怒哀樂發未發,故以動静為體用也。
【章下注】
‘首(言)〔明〕’云云,謂第一節也。‘次言’云云,謂第二、第三節也。‘終言’云云,謂第五節也。‘反求’云云,應‘首(言)〔明〕’之意。‘去外誘’云云,應‘次言’之意,‘充本然’云云,應‘終言’之意也。

☚ 15_225篇題   15_227第二章 ☛
0000395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3:0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