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13_135孟子講義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3_135孟子講義

孟子講義

【題 解】
孟子講義作者任百禧,生於一七六五年,卒年不詳,哲宗時人,詳細生平無考。本書收録於其文集抄寫本存稿,是在經筵上對哲宗的八次講解内容,主要是與國王治國、與善政有關的經文,希望國王悟得愛民之心,不重學術上的嚴密分析和論辯。(郭稹)
講義 綱目 擬作。○己卯。
【盡心章】[1] 同日對。
此章文義固未可容易説去也。然心也、性也、天也,則一理也,而心為一身之主,故夫子曰‘操則存,捨則亡’。蓋心者,虚靈知覺之理。心而不盡心之理,則若荒屋之無主也。性者,仁義禮智之理,而即‘天命之謂性’。性而不能知其性之理,則如流水之在山也。人莫不有是心,亦莫不有是性,而惟其盡之、知之者鮮矣,惟生而知之。伏願殿下勿以之道為高遠難行,念兹在兹,務哉!
【盡 心】 同日夜對。
‘仁’字訓誥未有若此章之緊切者。人而不仁,不可曰人。蓋‘仁’之義,在四德為元,在四時為春。非元則無以為四德,非春則無以為四時,此可見非仁則無以為人也。非但人而為仁,草木之有實者亦有仁焉,桃仁、杏仁是耳。生生之理藴具於皮殼之内,乘春氣而萌發焉。此先儒所以善形容‘仁’字意思,而孟子所以啓發後人者。若是吃緊,惟殿下深省焉。
二十二日召對
今按此章君人之道,蔽一言曰‘推其不忍人之心,以行不忍人之政’也。今我殿下試而思之:我殿下好生之德、愛民之心,不啻齊宣王之不忍觳觫於一牛而已。然而民情之困苦、國勢之倒懸,反有甚於齊宣王之時,此無他,不能善推其所為而已。惟殿下講究此章之義,而若親受教於孟子,則生民之幸也。伏惟勉勉焉。
二十四日召對
今按此章孟子之諄諄善諉有如是矣。蓋今樂、古樂何可同也?孟子特引其好樂之心,啓發其與民同樂之意。人君苟知與民同樂之意,則何患乎其民之怨咨?何憂乎其國之不治也?惟殿下必以孟子之言勉勉焉。
二十五日召對
今按此章孟子曰‘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為民上而不與民同樂者,亦非也’,上一款責在於民,下一款責在於君。然而為人君者,不可以愚民之不率教有激怒,而盡其為君之道也。故書曰‘其惟王勿以小民淫用非彝,亦敢殄戮用乂’,人君所當勉勉焉。
二十六日召對
孟子此訓深切著明,人所易知而然,而時君世主鮮能免此患,豈愛其國家不如愛玉哉?此其故實由於‘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也。之於伊尹,學焉而後臣之;桓公之於管仲,亦學焉而後臣之,則豈暇曰‘姑舍汝所學而從我’哉?為人君者,當以孟子之言勉勉焉。
二十七日召對
戰國之時,人心溺陷於功利,不知先王之道,只以富國强兵為能事,故公孫丑以聖门高弟期望於孟子者,不過管仲晏子而已,況下於此者乎?‘仲尼之门,五尺之童羞称’,公孫丑苟能知此,則豈有此問乎?昔商鞅秦孝公以帝王之道,則時時睡;以富國强兵之道,則懽然相得。為人君者當以秦孝公為鑑戒焉。
講義孟子
此章‘夜氣’之説,先儒譬之‘浩然’章,有關於聖學工夫莫過於此章。而苟究其宗旨,則‘静’之一字,足以盡此章之意義。大學曰‘定而後能静,静而後能安’,蓋心界不能寧静,則思慮轇轕,神氣昏惰,善端無以繼發矣。中夜無寐之時,安而養之,則其功效比諸朝晝有為之時自然不同。其潛滋静養之功,無異山木之於夜氣也。伏願殿下尋常用力於‘静’字工夫焉。
以順為正,非獨為公孫衍張儀而發也。人之所以自樹立者,以其有剛德也。唯以順適人意為事,則為臣而承順而已,緩急豈或可仗乎?孟子之帖出此句,實是開示學者之緊切處,下文所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豈巽軟者之所能乎?其在君德,尤貴乎一‘剛’字。之一怒安天下,莫非剛字中做出來,惟殿下勉勉焉。
今按此章孟子之所以開導梁惠王者,至矣,盡矣。蓋人君孰不知殺人以梃之為不可也,苟不能行仁政,則自歸於以梃殺人之科也。梁惠王戰國之中主也。孟子猶以此告之,況為人臣而必欲其君者,其忠告於其君概可知矣。惟殿下必以孟子之言勉勉焉。
此章文義固未可容易説去也。然心也、性也、天也,則一理也。包性情而言,則謂之心;单指其理,則謂之性。性之本源出乎天,此所以盡心則知性,知性則知天矣。人莫不有是心,亦莫不有是性,而惟其盡之、知之者鮮矣。終古人君,惟生而知之,其要在於‘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在,所以與天合德,而孟子所以言必稱者也。伏願殿下勿以之道謂高遠難行,必於精一執中之道致力焉。
萬章問曰‘敢問友’,孟子所答之言至矣,盡矣。大抵朋友之為道,非但士子為然,雖君臣之間,亦有朋友之義。殷宗之學于甘盤,此亦至尊之友匹夫也。至於我朝中廟盛際,金絿夜直玉署,方夜讀書,自上微服夜臨,賜酒論文,以友禮待之,此可見不挾貴之道也。今我殿下處崇高之位,任君師之責,臣僚引接之時,厦氈咨訪之際,不恥下問,以朋友責善之道求切磋琢磨之益,則大聖人不自聖之德,實為殿下之家法,伏願深留聖意焉。
今按此章曰‘雖有鎡基,不如待時’,‘時’之一字,無往不然。之揖遜,以其時也;之征伐,亦以其時也。時者在乎天,聖人特待時而動而已。夏暑雨,冬祈寒,天之時也;當暑而葛,當寒而裘,聖人之所以待時也。為政之道,不失時措之宜而已。惟殿下念之哉。
浩然之氣,人皆有之,特孟子善養,以至乎塞于天地;衆人則不知所以養之,故無是而餒。所謂善養之道,不過集義所生。易曰‘義以方外’,為學之徒苟能事事合義,則此氣自然充積於中,自反而縮,無敵於天下。匹夫且然,況人君乎?此章所當熟讀而玩味焉。
孟子之於王,聞其‘繼此〔而〕得見’之語,對曰‘不敢請〔耳〕,固所願也’,此孟子之真情也。使王誠心願留,禮貌有隆,則聖人亦不必浼浼。以三宿出觀之,則孟子之心蓋可見矣。惜乎,王之所以處孟子者不出於此,千古人君所當鑑戒也。

☚ 13_134孟子章句   13_136孟子雜著 ☛
0000332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3:3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