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12_211第六章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2_211第六章

【第六章】

王子比干
竊意:微子王子也,而亦不稱‘王子’乃稱‘微子’。即國,所封之國也。豈有比干獨稱王子之理?按正韻:玉、玊二字不同。點在下畫旁者,寶玉字也;點在中畫旁者,息六反,玉工也,又國名,又人姓。然則此王子之王,似是國名之,而蓋比干所封也。今無旁點,而仍訛為帝王之王字,殊未詳義例。況史只稱比干之親戚,則固未是親王子也。
‘乃若其情’節
退録曰:‘性者,以之為善則順,以之為不善則不順,故曰“性善”。夫仁義禮智者,善之目也。性之所以可以善者,於何見之?其發也,不假强為而便有四者之苗脈,則人所以為性之實可見矣。’竊意:玩‘則’字,語氣甚緊。則者,唯但之辭也,故集注即作但字解可見。或使外面而乍看無怪,以為不善之亦出於生,而惟就其實狀而求之,則乃有但可為善而不可為不善者,此其所以必謂之善也。夫性之謂善也,亦不可直説道已成底善事具在備藏,不待脩為而自能成就也;但就其實情上求之,有可見其為善者耳。則只是不得謂其無善,不得謂其可以為不善,不得謂其有性不善。此實難言,而善看者可會,故着兩乃字及一則字以致意焉。總之,辭氣斡旋之間有可領畢得人性之為性者矣。
非才之罪
集注:‘才,猶材質。’語類曰:‘如説材料相似。’退録曰:‘才字从木,去枝以見其合用也。今有木於此,可以為棟樑,而斲而小之,以為無用之材,則是豈材之罪也哉?人之為不善,亦猶是也。故曰“非才之罪也”。’或疑同指性也,有謂情、謂才之分,何也?竊意:就性以其不可以為不善之實而謂之情,以其可用為善之材而謂之才。今論其實狀,而既無不善之端,則終或不善,而又豈材料之過耶?然則其所以為不善之人,則非性也,必有其故。此則下諸章詳論之。
‘惻隱之心’節
退録曰:‘仁義禮智,善之成號也;四者之心,性之伎倆也。以其有若是伎倆,故因此可以成四者之德,大無窮矣。’又曰:‘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之心,就其發端處言也;仁也,義也,禮也,智也,極其成就處言也。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之心,比則涓泉之發源也;仁義禮智,比則之汪洋也。人只知之汪洋,而不知其發源於涓泉,故孟子於此指其涓泉,而言之實發源於此云爾。故此與首篇論端之旨義不同,彼則就而言所自之源,此則就涓泉而言所成之大。’
曰’節
退録曰:‘則,道也。道何以謂之則也?凡事物之道,莫不則天之心而行者也,故名之曰則。’又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則”,其有身外之事、分外之道乎?是其性也。性故曰秉彝,秉彝故曰好是懿德。懿德者,盡物則之德也,以其能統天之物,盡天之則,知為吾當為之分,故曰“其知道乎”。’李都梁曰:‘孟子引此詩,字字有意。開口説個天字,便是吾性之理原於天也。説個蒸民,便見大衆皆如此,無聖凡之殊也。曰有物有則,既見有物之必有則,即形色所在,可以知天性之全,無不具物之人,即無不具則之物矣。好是懿德,則可見其情,而初無爾殊之才矣。’竊意:但知物之吾與,而不知物之有則;但知有則在物,而不知好之由己,總由不知是吾秉彝而天之所出也。此告子之所以失耳,故以此終辨之。
公都所問三説者,縱若不同,原出一竅。告子一條,即其總要也。夫所謂善者,謂其能善區處。夫天地間事為之名,所謂仁義禮智者是也,不善則反是。告子輩見解,只是村鄙小眼耳,如何見得個天衷底本意,人道底實境乎?卻認道生民之性只是物中之一種,謂不足以利物贊天,亦不足以害物亂天,□□蠢蠢者,初止於此。而若夫從古來甚麽事業所以稱治稱亂者,不過出於人為之强,而非生之本也云爾,故曰‘無善無不善’。若使偶認為然,而不説道時,只適自誤,抑何妨於世道哉?渠既欲妄參世教,而强聒不已,則高着説去,終必為輩所偷,性只為無用之虚名、把玩之活柄而已;低着説去,終必為自棄自暴者所幸,性只為任便之本資、嗜慾之源流而已。及到佛氏之説,然後合高低而一之,怳惚可聽而誤人極矣。然而求之前實善不善莫混,則隨而曰性無善不善,而隨所導而為分也;又求之前實有不可以為而得為者,則隨而曰教固關重,而善否本定不可易也。由前之説,則善不善不在己而在世也;由後之説,則善不善不在己而在天也。以為在世在天,則其不善也有委,而可以緩夫為善之責矣。其與無善無不善之説,言雖各成,而其不肯索性擔善之意,則竟一般也。知此等所以立論之本意,則孟子所以辨破主旨可以領略矣。然而不直斥此等之非者,何也?竊意:凡立論必據一偏之是,而因之過焉則成弊。今第一條無善固非,而無不善者不非矣。第二條可為不善者固非,而可以為善者不非矣。第三條性不善者固非,而性善者不非矣。若舉而非之則反有不明,不若且説個只可為善底宗旨,而諸説之謬自見。此亦‘經正’‘斯無邪慝’之意也。○此章明性主意,專在‘好是懿德’上言。其所好如此,可以見性之所以為情者矣。則其為才也,未嘗有可以為不善底,直是有無限大伎倆,無限好需用,不是個尋常生得底。然而不知者,或看做没頭緒、痞樸頑塊,則善亦無可為之端矣,已是不可;又若言自無主張,而隨導所向,則將自不為善者與當委咎在教矣;又若言性本不同而有善不善,則將如不自聖,必也自沮而舉託之生矣,未嘗不各有所據,總之不知仁義之為吾,正是所以不知道處也。故以知秉彝之好者謂之知道,見人道之所本也。性之為説若是明晰,而後之説者猶襲舊謬,何也?有如陽明之説者,不過是無善無不善之謄傳也;有如揚子之説者,不過是可善可不善之餘論也;有如荀子之説者,不過是有善有不善之結殺也。彼輩亦非不見此等之為孟子所闢,而仍復擡舉發揮,肆然不疑者,無乃自以為見孟子之所不察而高出其上耶?然明辨之下,尚不了悟,愚鈍若此,而況自得乎?自信則可矣,而亦或得世之信,無乃此等見解原出粗淺,而世之粗淺者多矣,適與相符,則宜乎其從靡與!

☚ 12_210第五章   12_212第七章 ☛
0000295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