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12_069告子 上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2_069告子 上

【告子 上】

‘生之謂性’一句,是告子論性大指。杞柳之喻,雖近於荀子性惡之説,告子之意,則以為無善無不善,而可以矯揉為善也。湍水之喻,雖近於揚子善惡混之説,告子之意,則以為無善無不善,而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也。其説雖屢變,皆不外乎‘生’之一字,而以知覺運動為性,則不惟不知本然之性,亦不知氣質之性也。故孟子於杞柳、湍水之説言本然之性,於生之謂性説言氣質之性,此為後來一原異體之論張本也。
告子杞柳之説所當辨者,在於人性本善不可謂矯揉以為仁義也;湍水之説所當辨者,在於人性本善不可謂無分於善不善也;生之謂性説所當辨者,在於生不可謂性也;食色性之説所當辨者,在於義不可謂外也。故孟子隨其説而辨之,告子語屈則孟子便休也。
以理言之,則萬物一原,固無人物之殊;而以氣言之,則得其正且通者為人,得其偏且塞者為物。彼梏於氣質之偏塞者,無以全其所稟本體矣。故集注曰:‘仁義禮智之稟,豈物之所得而全哉?’全,謂全其所稟本體,而粹然無氣質之累也。蓋告子不知性之為理,以知覺運動當之,而謂之性同,故孟子言‘犬、牛、人’之不同以折之,告子不能對也。然不得於言勿求於心,故更無發問焉。此孟子所以不復説性之為理,而無人物之殊也。
‘白馬之白’、‘白人之白’,上‘白’字謂白之也,下‘白’者謂彼白也。‘長馬之長’、‘長人之長’,上‘長’字謂長之也,下‘長’字謂彼長也,與上章‘白羽之白’語勢不同也。
季子之聞‘敬叔父、敬弟’説,必由於公都子之依孟子言詰之也。而季子猶不知‘庸敬、斯須敬’之因時制宜由中出也,故公都子復以‘飲湯、飲水’説折之,如前章嗜炙之意,蓋亦因其所明告子食色性之説而通之也。
情是性之發見者,故言情之可以為善,以明性善;而才者情之材質也。蓋以其動謂之情,以其能謂之才,而實非二物也。
‘其性’即食性。‘犬馬之與我不同類’,亦謂犬馬之食性與我不同類也。
‘夜氣不足以存’,謂夜氣不足以存其良心,蓋旦晝之所為梏亡其良心,則夜氣亦不足以存其良心也。
‘莫知其鄉’之鄉,猶鄉里之鄉,言心之所在處也。觀於集注‘無定處’之意可知,而或者讀如‘嚮’字,誤矣。
發而不失其本然之善者,即所謂良心。而此章之説,以良心為主,則章末所引‘操、存’,集注所引‘敬、直’,章下注所謂‘湛然虚明’,皆就已發上言之也。或者以章下注‘未與接物’為未發之時,以‘湛然虚明’為未發氣象,而上文集注曰:‘平旦未與物接,其氣清明之際,良心猶必有發見者。’觀於此可以知良心之發亦在未與物接之際,而所謂湛然虚明,即心之本體也。心之本體無動静之殊,雖於已發之時不失其真體之本然,則湛然虚明氣象可見也。
‘求放心’是有放心,而‘求之’之謂,則可為初學切要之功。然心之德是仁,而不違仁乃其求之之的,則又可為徹上徹下之功也。
義雖以人所共由謂之人路,而亦不外乎人心,故結辭只在心字上也。
小體之養不患不若桐梓,所謂‘至於身不知養、愛身不若桐梓’,兩‘身’字皆當以大體看也。
‘養其小者為小人’,謂以小害大也。若不以小害大,則身體受於父母,尺寸之膚,亦當兼養,兼養如曾子之啓手足,則豈害其大者耶?
公孫丑篇曰‘仁,天之尊爵’,而集注曰兼統四者。然則此章所謂仁義亦兼統禮智,蓋專言仁則包四者,而言仁義而不言禮智,則仁包禮,義包智也。
仁義是天爵,而忠信是所以存天爵也,又言‘樂善不倦’以明其意。善,謂仁義而忠信,故樂而不倦也。若無忠信,則‘既得人爵,棄其天爵’,如下文所言也。
得於心之謂德,宜於事之謂義,天爵之全體大用是德義也,故(章句)〔集注〕曰:‘德義可尊,自然之貴也。’

☚ 12_068萬章 下   12_070告子 下 ☛
0000281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9:2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