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伊尹章】
問:此章歷舉三聖,以其世代言之,則當先言伊尹,次言伯夷,而今先言伯夷,何也?
曰:三子之行各倚一偏,皆非聖人時中之道。而其中伯夷之事,為君子守身之常經,故以是為先。
問:伊尹之出處似近於孔子之時中,而與夷惠並稱,何也?
曰:此已有朱子之説,何不細看小注也?然亦不可只靠朱子之説,便自體究,得伊尹所以果不及孔子處,方為有益也。
問:語類敬之問:‘“智譬則巧,聖譬則力”,此章智卻重(於力)[1]。’朱子曰:‘以緩急論,則智居先;若把輕重論,則聖為重。’愚意則敬之説似好,而朱子不以為然者,何也?
曰:聖賢之言每救學者之偏,故朱子之答如是。蓋如顔子,‘則巧處工夫已至點點皆可中,但只是力不至耳。使顔子力至,便與孔子一般’。此是朱子語。以此言之,則聖為重也。然伯夷、伊尹、柳下惠三子則已至聖域,而其所以不及孔子者,實由於‘知之未至’而然也,則智安得不為重也?所以大學八條目必以格致為先,而程子則曰:‘(夫)〔未〕有知之而不能行者’,‘是知之未至也’。宗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