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説】
按:伯魚卒後顔淵卒,顔淵卒後子路卒,子路卒後夫子卒,是歲即周敬王四十一年壬戌也。不知子思生於何歲,而生於壬戌前則無疑。自壬戌至顯王三十三年乙酉,為一百四十四年。而孟子至魏後十八年壬寅去魏適齊赧王元年丁未復去齊。自壬戌至此合為一百六十六年。其在魏稱‘叟’,在齊稱‘四十’,則其年已老。然以孔子之聖,至其晩年則行道之心益衰,不復夢見周公,而有‘歸歟’之歎。孟子之歷説諸侯,亦豈耄期之後乎?以此參考,子思之年長於孟子必不下百有餘歲。若復至孟子長而就學之時,則子思又添若干歲矣,孟子親學子思之説可疑。史記云‘子思年六十〔二〕[1]’而卒,若然,則受業於其門人亦殆晩矣。格致叢書:孟子於赧王二十六年十一月十五日卒,壽八十四。宛委餘篇:孟子生於周定王三十七年四月二日,卒於赧王二十六年正月十五日。未知何所考矣。朱子序中庸曰‘又再傳而得孟(子)〔氏〕’,與綱目諸書不合,更詳之。
當與第二卷下篇十三章參考。
定王無三十七年。據史記定王在位二十一年,此在孔子前,不須論。貞定王在位二十六年[2],距赧王廿六年壬申一百五十餘年,此言不可信。
王世貞云:孟子生於周定王三十七年四月二日,卒於赧王二十六年正月十五日,年八十四。
朱子以孟子七篇為孟子筆執,而或問曰,輯注‘門人不能盡記’,又云‘記者之誤’,‘如何’?朱子答曰:‘後兩説失之。’且如知言、盡心之類,分明言説有未盡,更立定論。然則輯注未及修潤者,或有之矣。若無許大力量見識,孰敢?更商量。然朱子雖以孟子筆執為斷,而至其門人樂正子、屋廬子之徒極其尊稱,若孟子筆執,則必將書其名曰克也、連也,如是則後之尊孟子者,其曷敢擅改之曰‘樂正子’、‘屋廬子’耶?且如首章,孟子手書則當曰‘軻見梁惠王’,後人尊之,加‘孟子’字,當曰‘孟子曰軻見梁惠王’,今乃不然,何也?‘孟子見梁襄王,出,語人曰’云云,若孟子所自作,則又當曰‘軻見梁襄王’,不當下‘出語人曰’四字。竊詳其語勢,則明其語諸人,而人記之者也。愚恐此如論語閔子、有子之例,而樂正、屋廬之徒所作者乎?
晁氏曰:孟子所見諸侯皆稱謚,如齊宣、梁襄、滕文、魯平是也。夫死後有謚,軻無恙時,不應皆死。且惠王元年至平公之卒凡七十七年,軻始見,惠王目之以‘叟’,必已老矣,決不見平公之卒。後人追為之,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