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10_193四端章雜解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0_193四端章雜解

【四端章雜解】

按:四端,得其本體,則無不善;失其本體,則有過不及矣。蓋此則雖食色好惡亦無不皆然,但孟子所言本主其出於本體者言之,初未嘗論其失體者也。言性善也。曰:‘四端何如,斯為得其本體也?’曰:‘心體得乎其本體,則四端即其本體也。’
按:惻隱羞惡之有善有不善者,是天理人僞之辨耳,非所謂氣質之性也。但有氣質昏蔽而心失其體,則所發亦有不得其正者。有之,謂之由蔽於氣質,亦可也,但以此遂謂之氣質之性,而謂有發,則不可。
心 喜恕哀懼愛惡欲。 七情 四端 惻隱羞惡 性之發 主理 道心形氣 好色惡臭 形之動 主氣 人心 朱子之意實如此。
心,通性情者也。心可以通言性情。心者,蓋通乎性情而無不在,故心可以兼言於性情,而無不該云爾。如七情可兼言於理者云,是也。又曰:心可兼通於性情者,故若曰心字,可以該性情者也,非總合之謂也,非統帥之意也。
朱子謂‘統是主宰’,心為性情之主,作統帥之義看。蓋心體本然,此自一義,但於‘性情’字下‘統’,義則不無彼此歧貳。仁義禮知四端,端字如‘陰陽無始,動静無端’之‘端’,端始之意也,是首端之端。性在内,情為端,為本。仁為充體。為末。朱子以為‘端,緒’之見,是末端之端,正相反倒。仁在内,為本。情為端。為末。
四端,惻隱、羞惡、辭讓、是非者,指其本源之在我而言;仁義禮智者,舉其全體而言也。端者,物初生之頭,謂其初所發之處也。仁義禮知,其體甚廣,雖至於博施濟衆,如其初所發端處,即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是也。如燧為火之端,泉為水之端是已。孟子嘗曰‘人能充無欲害人之心,仁不可勝用;充無穿踰之心,義不可勝用’,謂之端者,其義可見於此耳。
集注其以為仁在内,端緒發見,即此處而推廣云者,可知其非孟子本意。仁義禮知者,謂其德也,非有物之定名,何由乎端緒之可言哉?且以四端為端緒,不以為正體者,是其於‘無惻隱之心,非人也’之旨,可以謂合乎?是心皆人所全得者。是其於‘猶其有四體’之喻,可得以近之邪?四體即人身之全體所存也。其以仁為性本,惻隱為萌端者,又别是論未應、已應之一説,非此孟子言仁義之旨也。此章‘充仁義之心’者,即‘觳觫’章‘推恩’之論也。今以此説釋此章之義,則末也。
孟子之言仁義禮知之德,主全體而言;以德性之全體者言。其言仁義禮知之端,如江河之推發源處,喬木之推根頭處,禾實之推本種處是也。朱子之言仁義禮知,就未發而言;如‘心譬如穀種’之説云。其言仁義禮知之端,如源泉之始脈者,根荄之初萌者,穀種之生芽者,正相反倒云。
四者其發於中,則為惻隱羞惡之心焉;其擴而充之,則為仁義禮知之德是爾。故凡是四端,能知其悉擴而充之矣,則其生也,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其勢自有不可遏者,終至赫焰而汪洋矣。
孟子言性善,實以其性之全體者言,非以其未發體用之分言之也。情其原頭,性其全體;情其發處,性其用處。
其一個聰明睿知之上,有能寬裕温柔、發强剛毅、齊莊中正、文理密察,四者之德在焉,是所謂仁義禮知之性者也。是其性在心為端,擴充為德。全體之擴充者,即所謂德。愛曰仁,宜曰義,五德是也。
‘浩然’章,子貢曰:‘學不厭,知也;教不倦,仁也。’中庸:‘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是成己亦可謂仁也,亦可謂知也;成物亦可謂知也,亦可謂仁也。
‘不忍人之心’章注,謝氏曰:乍見入井,其怵惕乃真心也,非思而得,非勉而中,天理之自然也。是衆人亦可謂生知安行,孟子言無是則非人也。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即致知格物也。經傳中或言心而不言政,或言政而不言心,實亦二者包在其中。
‘志壹則動氣,此正指本體上言。氣壹則動志。’此從其蔽害處言。氣壹則動志者甚多,如外物之觸感而害其志者,皆是也。故無暴其氣者,非為養氣也,是養志之功也,所以為保養其志之道也。

☚ 10_192四端章解   10_194生之謂性章解 ☛
0000227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9:3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