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10_065告子 下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0_065告子 下

【告子 下】

首 章
禮食,如‘毋放飯,毋流歠’之類。不親迎,朱子謂荒政多婚之事。是固然矣,然此皆假設之言,不必問其有無。蓋禮食飢死,必無其理故也。設言將禮食則不餉,不禮食則可餉耶?或飢困之極,欲以禮食,則不勝其飢耶?皆未可曉,只是假設誕謾之言。
曹交’章
‘有餘師’三字所以拒交,然交若能因此以誠心求道而願學,則未必不受也。想此進見時只是徇例求見長者,而非必誠心願學,故其言有似玩侮,孟子所以拒之也。此三字,集注:‘性分之内,萬理皆備,隨處發見,無不可師。’然此意是不過拒之之言,人豈可無師友之助哉?必若世無明師,則當以經傳為師,是尚友之意也。且孟子此意蓋曰:‘子若以誠心求之,則為師者不必我也。’蓋是責其不求耳,非直拒之也。曾見朴公民獻撰徐花潭碑,引此三字,以為師性。其説甚長,竊所未曉,故此云云耳。○僭疑此如云:‘道之共由,人豈難知,歸而求道,則不患無師也。’此説如何,果不大得罪於後世乎?
‘小弁’章
凱風自是親之過,而無預於子,故得以不怨,但自責以感動之。小弁是絶父子天性之恩,故不得已而怨也。○圈下趙氏之説未甚分曉,然其言父子一氣之語,足以感發孝子之心。
宋牼’章
‘學士’二字必是古人稱呼,猶言游學之士,非若後世之官名也。○‘二王我將有所遇’,似是為己進取之計,如蘇、張淳于髡之為者。然孟子諄諄告之以仁義,必其人之可告語,而非若此等人也。集注所引莊子之説,亦見誠心息兵而非圖利己者。蓋‘所遇’之説,欲得一國釋怨,則一國亦無不從也。其意善矣,而不知本原。雖或知之,而恐時君不從,為遷就之説,故孟子所以深曉之。
季任、儲子’章
古今事殊,以法制之異也。如儲子得之平陸,今則當仕有官職者不得任意出入,雖近郊亦不可,況境内外都乎?小官容有犯禁,大官則尤不能矣。只此一事亦可見古今事殊處,如或今人引古事以為可準,而不恤其礙於國法,則甚不可。
淳于髡’章
‘先名實’、‘後名實’兩句,言孟子隱則隱,仕則仕,既仕矣又去,進退無所據也。○此章問答也未分曉。首問‘仁者固如此乎’,孟子答以‘君子亦仁而已,何必同’,其問答蓋不相應。末譏孟子仕齊無功,未足為賢,又引孔子之事而言君子所為衆人不識,亦不相應。中間‘削何可得’一款,亦有未穩。僭疑首以去就為言,故引三子之去就不同,以明君子之去就各有攸當,不可執而為定。及以當世無賢譏孟子,則引孔子為魯司寇不用,蓋暗指王不用己言,而不欲明言所以去之意,則與孔子同也。‘之削也’,亦必以不盡用子思之言故耳。疑子思、孟子之於魯齊,未嘗授之以政,特國有疑謀,則就而咨之耳。子思雖見地削而不去,孟子亦曰‘吾進退綽綽有裕’。其去也,必王有一事,孟子不得不去者,而不欲顯言,故王及衆人不知耳。
‘五霸三王罪人’章
此章語多未曉。蓋五霸為三王罪人,如曰‘五霸假之’,曰‘以力假仁者霸’,即此可見。今乃汎言巡狩、述職、慶讓、貶削之事,語皆散漫不切,只末梢一句‘摟諸侯以伐諸侯’為主意,而亦不如所謂‘假之’之切中一節。‘今之諸侯皆犯’桓公‘五禁’,則似襯貼末段‘逢君’之罪大於‘長君’,為‘今之諸侯之罪人’,亦未分曉。蓋古人言語,非如後世作文體格之必襯貼的當,語或無緊要,而主意則不然,先秦、西漢之文蓋多如是,想當時人皆易曉故也。今臆探孟子之意,蓋曰:‘三王之法如是,五霸變亂成法,牽引諸侯,假仁行私,是罪人也。今之諸侯,尊位厚禄以崇大夫者,蓋欲與國咸休者也。若使之陷於危亡,則豈其所欲哉?其君雖蔽於私而不知,然本意則不如是也。故長君之惡已是大罪,況逢君之惡乎?負君如此,豈非罪人乎?’僭説如此,不知如何?
‘今之事君’章
‘而求為之强戰’,‘强戰’未曉。意謂强猶彊也,如云彊力以戰也,蓋謂浪戰也耶?大全有‘强兵戰勝’之説,當取此義耶?二説皆未安,不敢準從。
白圭二十取一’章
‘二十取一’,孟子猶以為貊道。漢文除田租税,景帝三十税一,蓋法有口錢,故减田税而猶足用也。第未知口錢之法害義與不害義也。至武帝多立名目,取之於三十税一之外,則王莽以為什税五者也。租庸調之法甚善,法久弊生,不得已而變為兩税,則可謂不善變也。抑方今田税輕於什一,而税外雜徭皆以田賦,總而計之,則什常四五,或多至什七八者,此民所以重困也。抑國家立法之初,未必不本租庸之意,而豪右占丁不以實,故其弊也,不得已併賦之於田,田所以多荒蕪也。若定什一之税、租庸之法,使有田者税外無他雜徭,則庶可乎?且田税不問遠近,皆令準納於税倉,故遠民有委輸之勞。若以什一納于本官,官自委輸,則均矣。税倉者,國家於水濱設倉,以為納税船運之地,如牙山倉羣山倉可興倉等,皆納税之倉也。本官,俗語也,猶言本縣、本邑也。
白圭治水’章
自以為愈於,是無忌憚之甚,而不恤利己妨人者也。今人事多類此,居宰邑官者,但務辦職及除本邑之弊,而不恤妨於同列鄰邑者,皆此類也。又如務實府庫而不恤是非者,世謂之能吏,亦此類也。
‘君子不亮惡乎執’章
大全汪氏説未曉。要之,今但體常,不敢通變也。
‘所就三所去三’章
此章之義,愚蒙頗甚疑惑,未分曉。○‘迎之致敬以有禮’,蓋欲時有訪問也,不然則豈縻於虚禮而不去哉?
發於畎畝’章
集注:膠鬲,‘文王舉之’。豈文王舉之而進於紂耶?朱子之言必有所證,今不可考矣。○之大聖,雖無此困阨,四字闕文。困阨如此,豈不惕然警省乎?孟子之言蓋為後段起頭耳。○中人之性,困横而後作。然經困横者亦有誤處,如唐德宗奉天窘急,而後專務聚歛,可謂不明之甚也。故處困横者宜惕然反躬修省,不使有如是之念可也。
‘不屑之教誨’章
觀孟子本意及集注,則此五字蓋云此人吾若屑之,則當教誨之;今不屑之,故不教誨之,言我不屑之而教誨之也。然下文曰‘是亦教誨之’,則後人引此以為不屑之教誨,蓋連下句取義,如云不屑教誨之教誨也。此别是一義,亦後人語法也。

☚ 10_064告子 上   10_066盡心 上 ☛
0000214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3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