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丑】
必有事焉。
此乃‘事事’之‘事’,正是着工處。且必有事焉、勿正、心勿忘、勿助長,當作四項看了:有事,一也;勿正,二也;勿忘,三也;勿助長,四也。
不忍人之心。
朱子曰:‘不忍(人)[1]之心即惻隱之心。’又曰:‘仁包三德,惻隱貫三端,故因此悉舉之。’此章孟子善形容心統性情者也。
惡其聲。
聲,不救之惡聲也。
四端
問:‘“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斯已説盡,而繼言“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何歟?’答曰:‘人脩己而後推行之,先者事君也。時人多以為吾君不能,故孟子嘗言其非,而今發此語並及之耳。’
知皆擴充。
言知四端之發,而皆即之以擴充之也。知,‘知行’之‘知’,即知擴充為行,故黄氏曰‘知是理而充之’云云。〇擴之以充四德之量。四德之量本與天地同大,不可限量,故其效足以保四海也。理無形無限,故仁義禮智之性無限量,其發而為用亦無限量。惻隱之發,不但盡其道於一事,於天下之事所當惻隱者,欲其一一推廣而充滿其無限之量也。羞惡、辭讓、是非亦然,非指惻隱之一端,只就一端推而充之也。孟子曰‘人皆有所不忍,達之於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為,達之於其所為,義也。人能充無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勝用也’;‘人能充無受爾汝之實,無所往而不為義(矣)〔也〕’。
矢人
先言矢人、函人、巫匠者,猶詩之興也,以曉人必擇仁義而為之術。
擇不處仁。
孔子言擇里而居焉,孟子引之以明人擇術而學焉也。
良貴
良者,本然之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