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08_042庚子問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08_042庚子問對

【庚子問對】

成均館長李鍾元,庚子七月日。凡三十條。
論語曰:‘三年無改父之道,可謂孝矣。’尹氏曰:‘如其道,雖終身無改可也。如其非道,何待三年。’此所謂道果是何道而乃可以改,可以無改耶?右問下倣此。
道者,以父行事而言,謂之道者,尊之之辭。事有可改者,有無改者,若瞽瞍之事,當改之可也;之事,商均不當改之可也。至於三年無改,以可改者言。若父在時,諫不聽、争不義等事在所當改,然為子者不忍以父之不在而遽改之,以傷忠孝之心也。右對下倣此。
子曰:‘也,三月不違仁,其餘日月至。’又曰:‘我欲仁,斯仁至矣。’夫至者,自外來至之意也。仁者,‘愛之理’、‘心之德’,則固非自外來至之物,而曰至者,何歟?
‘日月至’者,我至於仁也;‘斯仁至’者,仁至於我也。仁固在我而非在外之物,則似不可以‘至’字言。然我不欲仁,則我在仁之外,而仁亦在我之外矣;我欲為仁,則我在仁之内,而仁亦在我之内矣。我之所至,仁亦隨我而至,則殆同由外而入,自遠而來,故謂之‘至’也。
陽貨欲見孔子,而夫子不見,公山召則欲往,佛肸召則欲往。聖人之出處去就必非偶然,而夫子之不見陽貨而欲往之召,何義歟?
陽貨之不見,之欲往,雖若去就之不同,然‘吾將仕’一語實與‘欲往’之意同矣。將仕而竟不仕,欲往而竟不往,聖人待小人之道,雍容不迫如此。孟子曰:‘陽貨先,豈得不見?’以此論之,則先之,故欲往;陽貨不先之,故不見。此夫子之去就所以得時中之道。
子曰:博施濟衆,‘其猶病諸’。程子以‘五十〔乃〕衣帛,七十〔乃〕食肉’,‘治不過九州’為病諸之證。夫帛、肉、九州等事自是聖人節制分限也,聖人既為此節制分限而又從以病諸,何義歟?
帛、肉、九州之節制分限,勢有所不及而然也。雖曰節制有限,而聖人之德教無窮,以至四海之廣、兆庶之衆猶有不足之歎,故云病諸也。
子答克己復禮之目,曰非禮勿視、聽、言、動,果有先後緩急之次序歟?視、聽、言皆動底事,而又立動之一目,何歟?‘四勿’是存養之工歟?省察之工歟?防於外者歟?謹於内者歟?中庸之只言不動,又是何歟?
心之應外莫先於視,故中庸之不睹、大學之十目九思之思明,皆以視為先也。論以次序,則宜若先急而後緩。然動之一目,舉全身而言,則耳目口之動皆屬於身,若五事之主乎思,五紀之統乎曆。則動之居後,所以要其終也。中庸之只言不動,亦舉終以該始中也,此可見先後之有次序,而不可以緩急分言之也。至於防外謹内者,先儒之注釋更無餘藴,而謹於内為存養之工,防於外為省察之工,則此所以合内外、一動静、該終始,無一時間斷之工夫也歟。
論語言樂之事非一。或朋自遠來而樂,或貧而樂,或諸子之侍而樂。則其樂便非别事,而唯(蔬)〔疏〕食飲水而樂在其中,簞瓢陋巷而不改其樂。程子曰:‘須知所樂何事。’朱子曰:‘顔子之樂,若樂道則便非顔子。’然則所樂,果是何事歟?
所樂,兩先生皆引而不發,至于今無定論。然細閲其樂字,則簞瓢之樂、(蔬)〔疏〕水之樂與貧而樂之樂,同其樂,而外他樂字雖多,皆汎也。古人言樂,多從貧處發,則之樂,蓋忘其貧之樂也。夫飽於仁義,飫於道德,心廣體胖,貧賤不能移其心志,則樂自在其中,而又能不改也。(蔬)〔疏〕水簞瓢皆是貧之可憂者,而獨不憂,則不憂者所以樂也。然而直曰‘樂貧’則不可,必曰‘貧而樂’,然後其所樂不專在於貧之一事也。若曰樂道,則道與我為二,豈顔子之樂哉?蓋之樂雖未能的指為某事,然必以‘貧’之一字參互而論之,然後其樂不至於鑿空,而亦不失其(蔬)〔疏〕水簞瓢之本旨矣。
論語,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者,凡四,其丁寧之意可見矣。然而夫子則乃有‘莫我知’之嘆,而‘疾没世而名不稱’,何歟?
不患不知,勉其知之不求諸人也;莫我知者,嘆其道之不行于世也;名不稱者,疾其無見知之實也,言各有指。然三節之言,皆求在我者也,我能求為可知,則豈無人自知之之道哉?
子曰:‘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行固為先於文矣,乃於四教文為先,而行為次何歟?
語其學,則以行為先,故文次之;語其教,則以知為先,故文先之。此知行並進之道,而二章相為表裏矣。
子曰:‘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自是兩件事,則何謂一貫乎?
忠、恕雖是兩件事,然忠體而恕用,則忠是一而恕是貫也。夫子則告曾子以自然底忠恕,而曾子則告門人以發用底一貫。蓋曾子默會夫子之言,而欲使門人易曉也。
子曰:‘不知命,(不可)〔無〕以為君子。’然則君子不可不知命。聖人教人,當諄諄然誨之,而夫子乃罕言命,何歟?
命有以氣言者,有以理言者。‘不知命’之命,氣之一定也,而孟子所謂‘殀壽不貮,修身以俟’者是也;‘罕言命’之命,理之至微也,而子貢所謂‘性與天道,不可得以聞’者是也。蓋聖人教人,期至於君子,而又欲使學者默會而自得之,則其曰‘罕言’者,亦非全然不言也。然則知命,然後可為君子,而君子然後可與言命歟?
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迹。’夫質美之善人,尤宜蠢迪檢柙,以古人成法為法而遵踐之可也。今乃不踐迹,何歟?
此‘迹’字非以古人成法為後人遵蹈之謂也。蓋質美之善人,自信自守,雖不踐惡人之迹,然不學,故終不能遵聖人之迹而入其室也。
子曰‘未有蹈仁而死者’,又曰‘殺身以成仁’,何歟?
仁非殺人底物,則蹈仁者與蹈水火而死者相去遠矣。然至於當死而死,非蹈仁者不可以成其仁也。生而能蹈仁,故死而能成仁,則二章論仁,可謂表裏矣。
夫子語治化之效,曰‘三年有成’,又曰‘百年可以勝殘去殺’,又曰‘必世而後仁’,又曰‘七年可以即戎’,其所以三年、百年、七年,而遲速之不同若是,何歟?
三年、百年、七年之遲速不同者,雖有聖人、善人之分,然並以時勢言之也。時有難易,勢有大小,則治化之淺深,年月之久近,各隨其時勢之如何,故不以一個論之也。非但年之遲速,三月大治、五月報政、期月可行,亦從其時勢言也。
朱子釋仁字,論語則曰‘愛之理、心之德’,孟子則曰‘心之德、愛之理’,大學則只曰‘愛也’,中庸則曰‘天地生物之心’,或只曰‘心之德’,其詳略之不同、先後之有異,其義何歟?
論語則主理而言,故先言愛之理;孟子則主德而言,故先言心之德;大學之只曰愛者,兼温慈而言;中庸之曰‘生物之心’者,舉大用而言;或只曰‘心之德’者,舉全體而言。言各有指,故詳略不同,先後有異。然其釋仁字之義則互相發明,無同異之可論矣。
論語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按:中庸則只言中庸而不言為德,卻下一‘能’字,何歟?
論語之中庸以德言,故特下德字;中庸之中庸以道言,故不下德字。而道有能不能,故特下能字。此所以論語中庸有詳略之不同也。
七十子事夫子,心悦誠服,宜其恪遵無違。而為子華請粟,則許之釜庾而竟予五秉;為顔淵厚葬,則以不可止之而竟厚葬之。若不聽教者,然何歟?
門弟子於夫子之言,無所不悦,然其於行事之際,不能無過差。與之少而竟多之,冉求之過於惠也;止其厚而竟厚之,顔路之過於愛也。所謂‘觀過,知仁’也,蓋二子者未達夫子之意而失於過中,非故為不聽以違其教也。

☚ 08_041論語經義問對   08_043丙午問對 ☛
0000186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9:2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