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義總括】
辨仁義禮智之名成於行事,非‘在心之理’。‘有子’章
辨‘吾必謂之學’,當與子張篇‘博學’章合觀。
辨温良恭儉,當以四字絶句。
辨‘信近於義’、‘恭近於禮’,當從舊説。
已上學而篇。
辨‘衆星共之’,是衆星與天樞共轉,非無為之意。
辨‘耳順’是言不逆耳。
辨犬馬能養,當從包咸之説。
辨‘先生、弟子’非父子之謂。‘子夏問孝’章
辨‘温故知新’乃為師之利。
辨‘異端’非楊墨、佛老之謂。
辨‘舉直’是舉賢,‘錯枉’非退邪。
辨‘輗、軏’聯屬二物,如信聯結二人。
辨繼周者雖至百世,當不變周禮。
辨忠質文異尚之説,本是緯家謬義。
已上為政篇。
辨季氏非三家之大宗。
辨‘夷狄之有君’,謂用夷狄之道而保其君位。
辨‘下而飲’乃不勝而飲。
辨禘祭之義。
辨奥竈非五祀之神。
辨太廟之‘每事問’以用僭禮。
辨‘射不主皮’,乃賓射、燕射之謂。
辨‘告朔餼羊’,乃所以禮王人。
辨‘哀而不傷’,乃卷耳之謂。
辨管氏三歸,當從包咸之説。
辨武未盡善,在功不在德。
已上八佾篇。
辨‘里仁為美’,乃居仁之戒,非擇鄰之義。
辨‘貧與賤得之’,謂得去之。
辨‘一以貫之’即絜矩之恕,非傳道之訣。
辨喻義喻利,由道心人心。
辨‘見志不從’,是示我心不從父命。
已上里仁篇。
辨縚閲适當是三人。
辨乘桴浮海,本所以形容子路肝膽。
辨‘吾與女不如’,當從包咸之説。
辨‘晝寢’是晝卧。
辨孔文子本是惡人,‘不恥下問’是權辭。
辨‘居蔡’為一事,‘山節藻棁’為一事,不可相聯説。
辨‘再,斯可矣’,謂季文子原不能三思。
辨‘邦無道則愚’,乃忘身冒難。
辨‘斐然成章’,本以錦衣設喻。
辨‘不念舊惡’在父子兄弟之間。
辨微生高之不直,在乞鄰之辭,不在乞鄰。
辨左丘明非有二人。
辨‘内自訟’,乃天理人慾之訟。
已上公冶長篇。
辨‘不貳過’是不兩屬。
辨子華之罪在不留母糧。
辨‘犂牛之子’,喻父勝於子。
辨‘日月至’,猶言鮮能久。
辨‘中道而廢’,是力盡而身頽,非‘廢業’之義。
辨‘行不由徑’,謂入公署由正路。
辨文質之謬義。
辨‘觚不觚’是名實之辨。
辨‘井有仁’,當作‘阱有仁’。
辨‘子見南子’,必由救亂全恩。
辨大夫本有見小君之禮。
已上雍也篇。
辨‘夫子為衛君’,當讀之如曾西之不為管仲。
辨‘飲水’之飲,即周禮‘六飲’之飲。
辨五十而學易,當從舊説。
辨‘三人行’,言同行者少。
辨‘與其進’、‘不與其退’是古語。
已上述而篇。
辨‘吾知免夫’,謂免於刑戮。
辨‘暴慢’之暴,當作入聲。
辨‘民可使由之’,非諱道於民。
已上泰伯篇。
辨‘天之將喪斯文’,謂周易。
辨‘叩其兩端’,謂因人之問,長我之知。
辨‘門人為臣’,是扶體之小臣。
辨‘善賈’是賈人之善者。
辨‘逝者’,謂人生。
辨‘可與權’,非‘反經合道’之謂。
已上子罕篇。
辨‘宗廟’為議政之地。
辨‘過位’非過君之空位。
辨紺緅紅紫之不用,非以其間色。
辨裼與裘必易其色。
辨‘帷裳’為車幃。
辨‘羔裘玄冠不以弔’,乃未小斂之弔。
辨吉月朝服,由不敢君臣同服。
辨‘不撤薑食’,當讀之為去饌之徹。
辨‘時哉時哉’,謂雉可去之時。
已上鄉黨篇。
辨‘吾從先進’,謂用人自先進始。
辨‘皆不及門’,謂不及衛國之城門。
辨四科十人,非夫子之言。
辨‘孝哉,閔子騫’,本時人之言。
辨‘不可徒行’,是夫子之權辭。
辨‘有慟乎’,謂天下有哀慟之法乎。
辨‘非我也,夫’,謂二三子在他邦者,將歸而咎之。
辨‘長府’為錢名,‘仍舊貫’為錢貫。
辨‘由之瑟’能為堂上之樂,不能為房中之樂。
辨‘富於周公’,謂富於天子之三公。
辨‘鳴鼓’是大司馬伐國之律,非師門施罰之法。
辨‘屢空’是病回之言,如以‘貨殖’病子貢。
辨‘善人之道’即教人之術。
辨‘惟求’、‘惟赤’二節都是夫子之言。
已上先進篇。
辨二人為仁,而為仁由己,非二人共成之。
辨‘膚受之愬’,如腠理受病,漸入骨髓。
辨‘民信’非由於‘足食,足兵’。
辨‘惜乎夫子之説君子也’,是九字一句。
辨‘年饑’是設問之辭,若行徹法,則三家不得四分公室。
辨‘既欲其生,又欲其死’,謂分田而重斂。又‘誠不以富’,不可移動。
辨片言折獄,當從舊説,‘宿諾’亦然。
辨‘成人之美’,‘成人之惡’,皆以名言。
辨‘苟子之不欲’,不可讀之為慾。
辨察言觀色,當從舊説。
已上顔淵篇。
辨‘正名’是正衛君父子君臣之名。
辨‘勝殘去殺’本是一義,‘去殺’非刑措之謂。
辨‘世而後仁’,謂王者必繼世,而後天下從仁。
辨家臣亦與公朝之政。‘冉子退朝’章。
辨‘作巫毉’,謂為無恒之人禱之藥之。
已上子路篇。
辨‘邦有道,穀;邦無道,穀’,謂治亂皆食禄。
辨‘克、伐、怨、欲’,不可平列為四事。
辨‘奡盪舟’,非寒浞之子澆。
辨‘趙魏老’職務之煩,十倍於‘滕薛大夫’。
辨‘臧武仲之智,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所以譏子路。
辨‘其然,豈其然’,是欣得其實,而覺前所聞者非理。
辨‘〔如〕其仁,如〔其仁〕’,謂管仲〔之功〕[1]足以當召忽之仁。
辨桓公非兄,子糾非弟。
辨‘為己’、‘為人’之學,當從舊説。
辨‘有心哉!擊磬’,非後世之所謂知音。
辨‘末之難’,謂無辭可答。
已上憲問篇。
辨‘明日遂行’,非以軍旅之事為賤。
辨‘在陳絶糧’當别為一章。
辨子貢一貫與曾子一貫,無大小之别,無知行之别。
辨‘無為而治’,在得二十二人。
辨參前倚衡,當與‘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同解。
辨‘可卷而懷之’,其用功在邦有道之時。
辨夏殷周三正非天地人三統。
辨‘乘殷之輅’,即周禮‘五輅’。
辨‘放鄭聲’非放鄭風。
辨遠慮近憂,當以時言,不以地言。
辨‘如之何,如之何’,乃學者自悼之辭。
辨‘没世’之没,當讀之如‘没階’之没。
辨‘小不忍’,非婦人之仁。
辨‘餒在其中’、‘禄在其中’,非據來效而言。
辨‘仁能守之’,謂守位。
辨‘不可小知’之知,當讀之如‘知州’、‘知縣’之知。
辨‘民之於仁’,違避之‘甚於水火’。
辨‘有教無類’,謂無族類、種類。
辨‘辭達’之辭,即使臣專對之辭。
已上衛靈公篇。
辨季氏篇不可獨指為齊論。
辨蕭牆之憂,指二子而言。
辨‘十世’為天子之十世,‘五世’為大夫之五世。
辨大夫四世,通指三桓之家。
辨‘益者三樂、損者三樂’,讀當音洛。
辨‘君子三畏’,皆以吉凶禍福而言。
辨生知、學知、困學、不學,不由於氣質。
辨隱居行義,即伯夷、叔齊,不可分為二章。
已上季氏篇。
辨‘曰:“不可!”’、‘曰:“不可!”’,是陽貨自問而自答。
辨‘性相近’通上知下愚而言,並無上中下三性。
辨上知下愚是謀身之工拙,非性品之高下。
辨‘不移’乃不為人所移,非坐地不遷之謂。
辨‘吾其為東周’,乃以魯遷費之隱語。
辨佛肸之召,有為政天下之機。
辨周南、召南,主弦誦而言。
辨禮樂之本在仁。‘禮云禮云’章。
辨道聽塗説是輕口之人。
辨‘古之矜’、‘今之矜’,當是獧字之誤。
辨‘鑽燧改火’是一年一改。
辨宰我之對曰‘安’,是當面不肯屈伏,非其心真安。
辨博弈猶賢,以其人品而言。
辨‘徼以為知’,是逆遮人言,若己素知。
已上陽貨篇。
辨待之以季孟之間,以牢禮而言。
辨‘滔滔’是大水之貌,謂天下皆亂,如涉大水而無津。
辨‘誰以易之’,謂不與孔子易其所為。
辨‘殺雞為黍’是角黍。
辨虞仲是仲雍之曾孫。
辨六飯是諸侯之禮。
已上微子篇。
辨‘日知’,‘月無忘’,即日就月將。即‘温故而知新’。
辨‘博學篤志’章當與上‘賢賢易色’章合觀。
辨大德小德,當從舊説。
辨子游之所謂本,即治心繕性。
辨父臣、父政,當從舊説。
已上子張篇。
辨‘天之曆數在爾躬’,謂舜方掌曆象。
辨孔注墨子之説,是梅氏造僞之鐵案。
辨‘周親’即姬氏,‘仁人’即微子、箕子。
辨‘四方之政’即唐虞巡守四岳之政。
辨‘民、食、喪、祭’,不可平列為四物。‘民、食’即農政。
辨魯論一部,始之以‘學’,終之以‘命’,即下學上達之義。
已上堯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