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曰】
【第一章】
‘此堯命舜’云云,小注朱子曰‘帝王’云云。○按:‘天下之大本不可執’,此説固然。然若夫精言之,則中本非可執之物,只以隨時、隨處不失其中而謂之執耳。既云隨時隨處,則動而無過不及,静而不偏不倚者,便皆是執中。若動能無過不及,而静不能不偏不倚,則烏可謂之執中乎?中庸曰‘立天下之大本’,天下之大本,本無一物可立者,而亦謂之立,則執字又豈有不可通用之理乎?但經傳之凡言執中,皆就動用上説,故朱子之論如此。
雙峯饒氏曰‘或以’云云。○按:執與守,用處固有間,然若遂謂之迥然不同,則非矣。擇乎中庸而能守之者,亦便是執中之事,豈守中之外更有可執之中耶?饒説極晦雜,‘易得死殺、不死殺’云云,未知何謂。
新安倪氏曰‘按執’云云。○按:此引舜用其所執之中,恐誤。蓋舜執兩端而量度以取中,然後用之,則‘執兩’之執,姑未為執中。及其取而用之之後,乃為執中矣。
【第二章】
‘子張問於孔子’云云。○按:‘勞而不怨’,‘不怨’字,着在君子分上言。勞其民而不致其怨,蓋不擇可勞而勞之,即致怨之道也。
此章‘五美’、‘四惡’,其意固是。然所謂‘無衆寡、無大小、無敢慢’,意重在‘不驕’,而於泰字無所發明;‘正衣冠,尊瞻視,人望而畏之’,意重在威字,而於‘不猛’字無甚襯切。聖人語法不應若是之疏略也。陽貨篇集注李氏以為‘此章及六言、六蔽、〔五美、四惡〕之類,〔皆〕與前後文體大不相似’,朱子亦謂‘不與聖人常時言語一樣’,蓋疑其非出於聖人之口也。抑門人記述未精,失其語脈也歟?
【第三章】
‘不知禮則’云云,小注雲峯胡氏曰‘集注’云云。○按:‘懵然不知可立之地’者,即所謂‘不知禮’也;‘茫然卒無可立之地’者,即所謂‘耳目無所加,手足無所措’也。胡氏以‘耳目無所加’謂之‘懵然不知可立之地’,以‘手足無所措’謂之‘茫然卒無可立之地’,未知何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