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德不弘章】
執德不弘,信道不篤。
或問 ‘弘之為寬廣,奈何?’曰‘此以人之量而言也’云云。見小注。‘夫總羣言、該衆理,而不自以為博;兼百善、具衆美,而不自以為得。知足以周萬物,而於天下之事,有不深察;才足以濟衆務,而於天下事,有不屑為。恢恢乎其胸中常若有餘地焉,此非其量之大,則其所以執德者,孰能如是之寬廣而不迫哉?易所謂“寬(而)〔以〕居之”,而曾子所謂“可以任天下之重”者,正謂此耳。其量之小者,一善之得,則先為主,而若不可以有所容;一事之當,則喜自負,而若不可以有所加。小有知,則必欲用其知;小有才,則必欲試其才,;所謂執德不弘者,蓋如此。雖其所守之固若不可奪,然亦安能為有亡哉?程子之言,雖若與經文小戾,明道曰:信之不篤,則執德無由弘。然子張以天資之美為言,故以執德弘為主;程子以進學之序為言,故以信道篤為主也。范氏以為發强剛毅而後能執德,則執字之義反重於“弘”,以有執德然後能信道,則其於先後淺深之序,又有未得者’云云。‘或但為容物之容乎?容物固弘之事,然於執德字無所當;若以容字指夫所執之德而言,則與下句“信道不篤”者又不相類,恐不得以是為説也。’
語類 ‘才狹隘,則容受不得。不特是不能容人,自家亦自不能容。纔有片善’云云。見小注。○可學。○執德須弘,不可道已得此道理,不信更有道理。須是(已)〔既〕下工夫,又下工夫;已理會,又理會。若只理會得三二分,便謂只消恁地也得;如此者,非是無,只是不弘。故子張云:‘焉能為有,焉能為無?’弘,便知道理儘有,自家心下儘有地步,寬闊著得在!
。
蒙引 執德以行言,信道以知言,一理也。方其聞是理,而未為我有也,則謂之道;及其行是道,而得諸己也,則謂之德。是德也,執之可矣,然必執之弘,然後衆善益集而德不孤;是道也,信之是矣,然必信之篤,然後此志益堅而道不廢。德不孤,道不廢,然後卓然有所建立於天地之間,而足為世輕重。若或以少有得自足,而執德之不弘於其道,雖信而不能無不信者,存而信道之不篤,則德孤而道廢。道德既非我有,吾見世雖有是人也,焉能為有?世雖無是人也,亦焉能為無?○執德之不弘者,量之不廣也,信道之不篤者,知之不真也。此與弘毅自不同,蓋信道篤非毅也。
存疑 信道不篤,只是未到。漆雕開所謂信地位,知得道理,當如是。又或以他念雜之,以為不如是也,不妨此便是信道不篤也。信道篤,不止於知又有守者在矣。
困勉録 信道篤,朱子以‘毅’言,蒙引以‘知’言,看來可兼用。存疑亦兼説。
焉能為有、無。
精義 楊氏曰:言有無不足為損益也。
或問 楊氏得之。侯氏似未得其旨。侯氏曰:若存若亡,罔人而已。但言其〔人〕[1]不足為輕重耳。
語類 問‘子張以為“焉能為有,焉能為無”’。云云。曰:‘渠德亦自執,道亦自信。只是不弘不篤,不足倚靠耳。’可學。○上條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