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成子弑簡公章】
陳恒弑其君,請討之。
精義 伊川曰:‘左氏載孔子之言,謂陳恒弑其君,民之不與者半,以魯之衆,加齊之半,可克也。恁地是聖人以力角勝,都不問義理也。孔子請伐齊,以弑君之事討之,當時哀公能從其請,孔子必有處置。須是顔回使周子路使晉,天下大計,可立而遂。孔子臨老,有此一件事好做,奈何哀公不從其請,可惜。’又曰:‘借使言行,則亦上有天子,下有方伯,須謀而後行。’
或問 ‘程子至矣。謝氏以為孔子欲以魯伯諸侯,而仗大義以卜天意,則非聖人之心矣。’曰:‘程子以左氏所記為非夫子之言,然則夫子之戰,將不復較其力之强弱,而獨以大義驅之耶?’曰:‘程子之言,固有是矣,然其所謂“必有處置,謀而後行”者,則亦非不量力而浪戰也。門人記其師説,又不能盡其意之曲折,所以啓讀者之疑耳。’餘見小注。問胡氏‘先發後聞’之説。曰云云。詳見小注。‘以魯之弱,而欲討齊,其請於天子,理勢固有當然者。但楊氏以討之一字而決其必請命焉,則亦大拘滯矣。’楊氏曰:‘天子討而不伐,諸侯伐而不討。’魯,諸侯也。周雖衰微,征伐宜自天子出,〔使〕[1]魯君從之,則孔子其使於周而請命乎!
語類 ‘哀公若委之孔子孔子須有計畫以處之,必不空言而但已也。謂須有後手。意孔子,若哀公委之以權,必有道理以制三子,但有些罅縫,事便可成。’謂舉國不從,而三子内一個動,便得。又問:‘程子云“左氏記孔子之言云云,此非孔子之言。誠若此言,是以力不以義也。”’曰:‘聖人舉事,也不會只理會義理,都不問些利害,事也須是可行方得。但云“以魯之衆,加齊之半”,須是先得魯之衆,方可用齊之半。蓋齊之半雖未必難動,而魯之衆卻未便得他從。然此事聖人亦必曾入思慮,但卻不專主此也。’燾。○問:‘“陳成子弑簡公”章云“三子有無君之心,夫子所以警之”。’曰:‘須先看得聖人本意。夫子初告時,真個是欲討成子,未有此意。後人自流泝源,知聖人之言可以警三子無君之心,非是聖人託討成子以警三子。聖人心術,不如此枉曲。’雉。
蒙引 崔子弑齊君,陳成子弑簡公,此皆記者之辭,如春秋法,則名之矣。如下文便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