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而可求章】
富而可求止從吾所好。
精義 伊川解曰:富貴,人之所欲也,苟於義可求,雖屈己可也;如義不可求,寧貧賤以守其志也。非樂於貧賤,義不可去也。
或問 ‘程子可求不可求皆決於義,謝楊可求不可求皆決於命。至於張子、尹、吕,則以可求者為義,而不可求者為命。三説不同,然愚意以謝楊之説為未安也。【眉批】 或問以楊氏説為未安,而集注卻録之,初晩之異也。蓋此本設言以明富之不可求,故有執鞭之説。若曰命可求則寧屈己以求之,則是實有此意矣,豈聖人之心哉!’曰:‘聖人言義而不言命,則奈何其言此也?’曰:‘言義而不言命者,聖賢之事也。其或為人言,則隨其高下而設教有不同者,豈可以一律求之哉!故此章之意,亦為中人而發耳。如曰“死生有命,富貴在天”,“求之有道,得之有命”者,夫豈皆不言命乎?魏國韓忠獻公有言:“貴賤貧富,自有定分,枉道以求,徒喪所守。”蓋得此章之意。中人以下,其於義理有未能安者,以是曉之,庶其易知而有信耳。蘇氏之説,蓋亦如此。’蘇氏曰:凡物之可求者,求則得之,不求則不得也,仁義是也。故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若富貴,則有求而不得者,有不求而得者,是不可求也。故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聖人之於利,未嘗有意於求也,豈問其可不可哉?然將教人以勿求,則人猶有可得之心,特迫於聖人而止。迫於聖人而止,則亦有時而作矣。故告之以不可求者,以為高其閈閎,固其扃鐍,不如開門發篋而示之以無有也。’
大全 富而可求,以文義推之,恐只得依謝楊説。伊川説雖於義理為長,恐文義不妥帖,似硬説也。答吕伯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