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為德章】
中庸止民鮮久矣。
精義 伊川解:‘自世教衰,民不興於行,鮮有中庸之德也。’又語録:‘民鮮有久行其道者也。’范吕謝楊侯尹氏皆從語録説。○楊氏曰:‘夫道止於中而已矣。過乎中則為過,未至乎中則為不及也,故以中庸為至。“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是鮮久矣。’云云。或者曰:‘高明所以處己,中庸所以處人,如此,則是聖賢所以自待者常過,而以其所賤者事君親也,而可乎?然則如之何?’曰:‘高明即中庸也。高明者,中庸之體,中庸者,高明之用耳。’又曰:‘中也者,道之至極,故中又謂之極。屋極亦謂之極,以其中而高故也。極高明而不道中庸,則賢智之過也;道中庸而不及乎高明,則愚不肖之不及也。世儒以高明中庸析為二致,非知中庸者也。’
或問 ‘程子二説自相為異,何也?’曰:‘解之言正也,語録或有記録之差焉。’曰:‘諸説如何?’曰:‘久字之意,則皆失之。然楊氏所論善,但其以高明中庸分體用則未安耳。其曰賢知者多賢字,其曰愚不肖者多(愚)〔不肖〕[1]字,亦其小失也。’
語類 問:‘伊川第一説説久字不出。’曰:‘“自世教衰”,此四字正是説久字意。’榦。【眉批】 ‘不偏之謂中止謂庸’,明道説。‘中者止天下之正理’,伊川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