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06_116子張問曰令尹子文章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06_116子張問曰令尹子文章

【子張問曰令尹子文章】

令尹子文
精義 伊川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愠色。’其然,豈其然乎!人不能見其色則可矣,謂其無喜愠則非也。何以知其未仁也?夫子獨稱其舊政告新為忠,斯可見矣。
或問 ‘令尹子文忠矣’云云。見小注。或問:‘子文三仕,未知其所以行者何説;三已,未知其所以止者何為。告新令尹,則又未知所以言者何事,而所謂無喜愠者,又特不見於色而已,亦安知其心之果無喜愠耶?是未足以見其有合於仁者之意,則指其事實而言之,不過命之以忠而無以加矣,若之何而可輕以仁許之耶?程子之意大概恐出於此,但其謂夫子不信子文無愠之事,而獨指舊政告新為忠,則恐其未然也。’曰:‘程子又謂“子文若果無喜愠,則何以知其非仁”,然則古者遯世之人,後世異端之學,蓋有能是者已,亦可遂以仁許之耶?’曰:‘程子之意,亦曰若子文之心其至公無私,果如此,則必有以盡心之德、全天之理,而五常百行無不貫通耳。若徒能心如木石,無所喜愠,而所為有不合於理者焉,則又何仁之可言哉!’
語類 今人有些小利害,便至於頭紅面赤;子文卻三仕三已,略無喜愠。有些小所長,便不肯輕以告人,而子文乃盡以舊政告之新尹,此豈是容易底事!其地位亦甚高矣。時舉。○劉履之子文文子曰:公推求得二子太苛刻,聖人之語本自渾然,不當如此搜索他後手。○如子文之三仕三已而無喜愠,已是難了,不可説他只無喜愠之色有喜愠之心。若有喜愠之心,只做得一番過,如何做得兩三番過。舊令尹之政,亦不可説他所告是私意,只説未知所告者何事。此下見下條。○問:‘令尹子文之事,集注言:“未知皆出於天理而無人欲之私,故聖人但以忠許之。”切詳子文告新令尹一節,若言徒知有君而不知有天子,徒知有國而不知有天下,推之固見其不皆出於天理也。至於三仕無喜,三已無愠,分明全無私欲。先生何以識破他有私處?’曰:‘也不曾便識破。但夫子既不許之以仁,必是三仕三已之間猶或有未善也。’壯祖
陳文子
或問 文子去國之時,未知其果能脱然而無所累於心耶?抑其恐畏躁迫,特出於不得已而有所未能忘懷?也是又未足以見其有合於仁者之意,則指其事實而言之,不過命之以清而無以加矣,若之何而可輕以仁許之耶?
大全 問:‘集注云“去之他國,不能審度輕重,而卒反於焉”,“輕重”字何所指而言之?’曰:‘陳文子崔子弑君而去,可也;它邦未有是事,乃以為猶崔子而去之,所謂不審輕重者,此也。’答陳安卿。【眉批】 集注今本無‘審度輕重’之語。
語類 今人有一毫係累,便脱洒不得,而文子有馬十乘,乃棄之如敝屣然。此亦豈是易事!時舉。○互見上。○劉履之説云云。見上條。陳文子有馬十乘,也自是個巨室有力量人家,棄而違之,亦是大段放得下了。亦不可説他是避利害,如此割舍。且當時有萬千拚舍不得不去底,如公之論,都侵過説,太苛刻了。
十乘四十匹。
通考 仁山金氏曰:四馬共駕一車,因以四匹為乘。古者車馬出於田賦,每甸出車一乘,則十乘乃十甸之地,其采邑之大可知。
【通論二子】
或問 ‘子文之質,近於好仁者;文子之質,近於惡不仁者。而其事皆卓然,非常人之所能及也。子張之行有難能者,故疑以為仁而問之,而孔子則以謂忠清而已’云云。曰:‘伊川以為二子之事,聖人為之亦曰忠清而已,何也?’程子説見小注。曰:‘其事則謂之忠清,誠有不可易者。若聖人之心,則豈有一事之非仁哉?但遂以忠清為仁,則不可耳。’曰:‘然則、三仁之見許於夫子,何也?’曰:‘此三仁者,考事察言以求其心,則其中洞然無復一毫私欲之累,其亦異乎二子之為矣。故程子以為“比干之忠,見得時便是仁”,亦此意也。’
語類 問:‘子文之忠,文子之清,聖人只是取其一節可取。如仁卻是全體,所以不許他。’曰:‘也恁地説不得。如三仁,聖人也只是就他一節上説。畢竟一事做得是時,自可以見其全體,古人謂“觀鳳一羽,足以知其五色之備”。如三子之事皆不可見,聖人當時許之,必是有以見得他透徹。若二子之事,今皆可考,其病敗亦可見。以表證裏,則其裏也可知矣。’。○問:‘子文之忠,文子之清,“未知,焉得仁?”’曰:‘此只就二子事上説。若比干伯夷之忠清,是就心上説。若論心時,比干伯夷已是仁人,若無讓國、諫之事,亦只是仁人,蓋二子忠清元自仁中出。若子文文子,夫子當時只見此兩件事是清與忠,不知其如何得仁也。’又曰:‘夫欲論仁,如何只將一兩件事便識得此人破!須是盡見得他表裏,方識得破。’去僞。○問:‘子文若能止僭王猾文子去就若明,是仁否?’曰:‘若此卻是以事上論。’曰:‘注中何故引此?’曰:‘但見其病耳。’可學。○問云云。曰:‘大概看得也是。若就二子言之,則文子資稟甚高。只緣他不講學,故失處亦大。’○或曰:‘南軒解此,謂“有一毫私意皆非仁。如子文文子以終身之事求之,未能無私,所以不得為仁”。’曰:‘孔子一時答他,亦未理會到他終身事。只據子張所問底事,未知是出於至誠惻怛,未知是未能無私。孔子皆不得而知,故曰:“未知,焉得仁!”非是以仕已無喜愠,與棄而違之為非仁也。這要在心上求。然以心論之,子文之心勝文子之心。只是心中有些小不慊快處,便不是仁。’文蔚曰:‘所以孔子稱見得到此。’文蔚
通考 涂滑生曰:忠者未必仁也,而仁者未有不忠;清者未必仁也,而仁者未有不清。忠與清皆仁中之一事,心能全此仁,則忠與清在其中。子文文子之事未知其果當於理而真無私心,故不許其仁者,以其出於一時之强勉耳。
四書通 子文文子之事,未必皆當理而無私心者也;、三仁之事,皆當理而無私心者也。然集注釋之又自有異,於文子之忠,則曰‘未知其皆出於天理之公,而無人欲之私’;於文子之清,則曰‘未知其心果見義理之當然而能脱然無所累’;於之仁,則曰‘求以合乎天理之正而即乎人心之安’;於三仁之仁,則曰‘不咈乎愛之理而有以全其心之德’。其釋仁字皆本當理而無私心之説,然於諸子所以形容其心術之微者又自不同,集注用意之精如此。
增訂 按:朱子謂二子忠清,就事上説;比干之忠清,就心上説。夫就二子之事觀之,非不可謂之忠清,然卻不能當理無私。而如比干之忠清之出于心,故不可謂之仁。若比干之忠清既出於心,則其忠清即為仁矣。然則二子之所以不得為仁者,終是其忠清之未至也,何也?以其事雖可謂之忠清,而不能如比干之心之清忠也。故鄭子上謂二人既未仁,則忠清亦未至,而朱子然之也。
當理而無私心則仁。
語類 問:‘先言當理而後言無私心者,莫只是指其事而言之歟?’曰:‘然。’。○仁者當理而無私心,二子各得其一。蓋子文之無喜愠,是其心固無私,而於事則未盡善;文子潔身去亂,其事善矣,然未能保其心之無私也。仁須表裏心事一一中理,乃可言。聖人辭不迫切,只言未知如何而得仁,則二子之未仁自可見。。○本注此説可疑。

☚ 06_115臧文仲居蔡章   06_117季文子三思而後行章 ☛
0000115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8:3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