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05_192為政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05_192為政

【為政】

‘思無邪’,注‘直指全體’,謂他詩則不直截説破,而此獨直截説破;他詩則各因一事,而此獨挈舉全體云爾。陶庵曰:‘此句當釋作“直指全體而言之”。’
按:此章見於詩序注語,而此句之下有而言二字,據此則説似是。
有恥且格。
按:恥字承上文‘無恥’之恥言。陳氏以恥為‘觀感於德’之效,格為‘齊一於禮’之效,恐破碎。
注‘淺深厚薄’止‘禮以一之’。
或云:‘一之’者,言淺者使深,薄者使厚,蓋欲其一於深厚而無淺與薄也。愚曰:若然,則禮之效徒及於淺者、薄者,而深者、厚者有不得與也。既曰‘禮以一之’,則是使人一於禮也。蓋人之氣稟不一,故所感亦有淺深厚薄,深者厚者或偏於過,而淺者薄者或倚於不及。故為之禮,使民有以依據而循蹈,過者俯就,不及者企及,而無一不趨於中正。此所謂‘齊之以禮’者也。
志于學。
按:志者,念念在此而期於必得也。立,則有以自得而自信,無所動其心,而確乎不可拔矣,然猶有所不能無疑礙處。及乎不惑地位,則天下事物當然之理件件通達,物物條暢,更無所疑惑而窒礙,則有不待守而自無不存矣。知命者,即孟子所謂知天,而曾子‘一貫’時節也。學到此,則於事物之理無不知其所以然,而有以融會貫通,幾乎與道為一矣。諸子皆到此住了。耳順者,聲入耳而心無違逆,即所謂‘不思而得’也。或以曾子之‘一唯’為耳順,非也。曾子將有得而未得,聞其言而即悟者也。耳順者,心中所知固已十分明徹,故聞人之言更無所違逆者。此則聖人化之之事也,到此則便能不勉而中矣。猶必待十年,而後乃言‘從心所欲’者,更可詳味也。嘗問陶庵‘知天命即曾子“一貫”時節’,曰:‘未然。’蓋其意以‘一貫’為未至於知命。
‘不違如愚’,注:‘體段。’
按:猶言模樣。如朱子以浩然為氣之體段,以中為狀性之體段,皆模樣之意也。默識心融。按:默識其理,而心與之融會也。朱子曰,融,‘如消融相似’,‘如雪在(湯)〔陽〕中。若不融,一句(只是一句)〔在肚裏〕,如何發得出來。如人喫物〔事〕,若不消,只生在肚裏,如何〔能〕滋益體膚。’[1]又曰:‘顔子所聞,入耳著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静。’觀此數語可以知其味也。觸處洞然。按:此非謂隨聞洞然也,只謂所聞之理曉然於心目,隨處朗然,無所處礙耳。自有條理。按:脈絡分明,意味貫穿之謂也。此三句發明顔子所以不違之義明白親切,意味深長,非深體不能言,非潛玩不能知也。‘發明夫子之道’云云。按:如顔子問仁,夫子説‘克己得禮’一句,顔子便知其如何為己,如何為禮,如何為仁,如何而為克己,如何而為復禮,克己復禮如何而為仁,其條理曲折無不曉然,故更無問辨而直請其目,此所謂不違也。惟其如是也,故聞教之後,便能直去做克復工夫,坦然行之,無復障礙,此所謂發明也。小注釋發字曰:‘將聖人之言發見於行事。’此甚非是。發者,言日用之間有以發明夫子所言之理也。蓋夫子只説得一句,顔子便領會其理,觸處融貫,灑然行之,無所不到,夫子之言於是而發明無餘矣。此乃發字之義。若以發字為發見之義,則不足以盡顔子‘默識心融、坦然由之’之妙,極無味。
‘學而不思’注云云。
按:學矣而無體認玩索之功,則昏昧罔兩而無自得之味;思矣而無服習踐履之力,則危殆卼臲而無可即之安。無自得之味,則所學者枯燥生澀而不能守矣;無可即之安,則所思者空虚涣散而不能存矣。故聖人之教,必使之學而思,思而學,内外交資,體用相涵,則心與理熟,而所守益固;身與事安,而所知益明。此乃大學之大端,而進修之要也歟?
‘攻乎異端’,注:‘專治而欲精之。’
按:精,謂精辨其是非得失也。或曰:專治異端,豈待夫言而知其為害也哉?余曰:所謂專治,非謂專治其説而欲學其道也。只曰學者於異端之説,如淫聲美色以遠之。不然,而欲就其中究其是非得失,則不知不覺已見其身坐在裏許,此所以為害也。蓋當初專治之心雖未必出於不善,而纔去理會,便不覺其已為所染,害孰甚焉?下文程子説亦可見矣。
因於禮’,注:‘三綱五常,禮之大體。’
按:禮居五常之一,而今乃以五常並謂之禮者,蓋禮以有規矩法則可準的處言之。如仁之愛、義之宜,其可依據持守處便是禮也。

☚ 05_191學而   05_193再證 ☛
0000092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9: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