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政】
‘志于學’章。
‘不惑’至‘耳順’,只言知而不言行,何也?
古人説知行,每説知處較寛,蓋知邊頭項甚多故也。
學而不思。
經傳言學,多有不同。‘學而時習’之學,兼知行言;‘博學’之學,專言知;此‘學思’之學,專言行者,未知然否?
是。
十世可知。
子張之問恐是指後世之治亂興亡,而孔子只以禮之損益答之,何也?且既曰‘十世可知’,則秦漢以後至於今,數千餘年,其或損或益,夫子亦能逆知耶?
子張之問,正欲聞後世為治規模之如何耳。夫子之答,正中其窾。若治亂興亡,則無論某世,每只始以治終以亂而已,有何可問耶?後來之或損或益,雖千萬世之遠,聖人亦豈不知耶?
三綱五常,禮之大體。三綱固可謂禮之節文,五常豈但為禮而已乎?
此禮字極大,不可與禮之偏言者比而論之也。
狂而不直。
小注以為‘狂狷’之狂,而例之以‘無知’、‘無能’,則恐當為‘狂妄’之狂。曾見農翁之意亦然,未知如何?
‘狂狷’之狂,比之中庸則未始不為病,注説恐不必深疑。